張 莉
(北京市平谷區園林綠化局,北京 101200)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居住區綠化建設,而居住區綠化植物配置與造景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居住區的環境質量[1]。《北京市城市綠化條例》對居住區綠地率提出剛性指標要求,綠地面積有了保障,綠化樹種越來越豐富。基于此,筆者選取平谷區在2010 年后建設的邑上原著、唐韻家園、新華聯慧谷和璟悅府4個小區作為調查對象,研究分析居住區內的植物種類及生長狀況,以期為今后平谷區園林綠化植物的選擇和應用提供一定的依據和借鑒。
平谷區位于京津冀北的結合部,地處北京市東部,是北京市遠郊區縣之一,境域東西長40.0 km,南北寬38.5 km。平谷區地貌由北部、東部和南部山地和中部、西南部平原兩大地貌單元組成;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夏長、春秋短,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嚴寒干燥;低山丘陵區的褐土和平原區的潮土是主要土壤類型;年均降水量626 mm,年降水日數70 d 左右。
平谷區地處燕山余脈,保存有大面積華北地區典型的溫帶落葉闊葉林——栓皮櫟林。據統計,栓皮櫟林具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共有維管束植物1 029 種,隸屬于128 科520 屬[2]。
2018 年,平谷區成功建成北京市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并持續延伸森林城市功能,努力打造并提升“山水平谷、森林城市、花果田園、人文勝地”的城市金名片;2020 年,平谷區居住用地附屬綠地面積239.26 hm2;2021 年,平谷區人均綠地面積38.63 m2[3]。
附屬綠地是指附屬于各類城市建設用地的綠化用地,居住用地附屬綠地指住宅和相應服務設施用地內的配建綠地。邑上原著小區位于王辛莊鎮,谷豐西路西,平谷南街北,2012 年開始建設,2015 年居民入住,綠地面積24 514 m2;唐韻家園位于山東莊鎮西瀝津村,平薊路北,橋山路東,始建于2018 年,小區面積49 752 m2,綠地面積14 926 m2;新華聯慧谷小區位于馬坊鎮,環馬北街南,小屯新路東,綠地面積39 502 m2;璟悅府小區位于平谷鎮,北環路北,洳河東岸,2019 年開始建設,2021 年居民入住,綠地面積16 688 m2。
本研究根據平谷區居住區分布區域、小區性質和植物生長情況等條件,最終選取邑上原著、唐韻家園、新華聯慧谷和璟悅府等4 個代表性居住區。通過對居住區附屬綠地實地調查,全面了解調查4 個居住區綠化植物的種植情況,并分析記錄綠化植物的種名、數量、生長狀況等。
根據4 個居住區園林植物的調查結果,發現4 個居住區共有園林植物45 科72 屬126 種(見表1),其中邑上原著小區的植物種類最多,其次是新華聯慧谷小區、璟悅府小區和唐韻家園。

表1 4個居住區園林植物種類
從4個居住區的面積來看,邑上原著小區和新華聯慧谷小區的面積較大,但兩個小區的植物種類相差較大,邑上原著小區植物種類達89 種,占所有植物種類的71%,主要因為邑上原著小區以別墅為主,為迎合小區定位,綠地內栽植的植物種類較豐富;唐韻家園與璟悅府小區面積相當,但唐韻家園植物種類明顯較少,主要是因為其是政策性住房,投資成本有限。由此可見,小區植物種類組成與投資成本、小區定位密切相關。
如表2 所示,按照植物高度、分枝等形態學特征,將各居住區的植物生活型組成分為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4 類[4]。

表2 4個居住區的園林植物生活型組成 單位:種
從園林植物的生活型來看,喬木、灌木、草本、藤本的比例為6.7 ∶7.9 ∶2.4 ∶1.0,說明喬木和灌木植物在所有植物中占據絕對優勢。在所有小區中,為了滿足住戶通風、采光及日照等要求,均栽植了較多數量、種類的組團灌木。常見的組團灌木有碧桃、紅王子錦帶、棣棠和金銀木等;藤本植物較少,只起到點綴作用。
由表3 可知,在4個居住區的所有植物中有常綠植物13 種、落葉植物90 種、其他植物23 種;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的比例接近1 ∶7,與北方地區冬季建筑采光和日照等要求密切相關。

表3 4個居住區的園林植物形態學分類 單位:種
據統計,落葉植物中,喬木栽植最多的有白蠟、國槐、欒樹、柿樹和銀杏;灌木栽植最多的有碧桃、紅王子錦帶、金葉女貞、金銀木、天目瓊花、櫻花、榆葉梅和紫薇。常綠植物中,喬木栽植最多的有云杉和白皮松;灌木運用最多的是大葉黃楊和紫葉小檗。
參照《北京市主要鄉土樹種名錄(2021 版)》,統計4 個居住區中園林植物的來源。
由表4 可知,4 個居住區的鄉土植物與外來植物比例約為1.0 ∶2.7。其中,邑上原著小區的外來植物引種量最大,可能與該小區的品質定位有關;新華聯慧谷小區和璟悅府小區鄉土植物比例最高。

表4 4個居住區園林植物的來源統計表
筆者進一步分析平谷區4 個居住區附屬綠地園林植物,根據每科植物種類的數量,將植物分為多種科、中等科、寡種科和單種科4 類,并對每科所包含植物的屬數和種數進行統計,結果如表5 所示。

表5 4 個居住區園林植物優勢科屬統計表
多種科的植物只有薔薇科;中等科的植物有木樨科、無患子科、豆科和忍冬科;寡種科的植物有楊柳科、殼斗科、松科、黃楊科、木蘭科、葡萄科等21 科;單種科的植物有柏科、杜仲科、胡桃科、景天科、泡桐科、芍藥科、衛矛科和石竹科等17 科。
4個居住區中薔薇科植物最多,達29 種,喬木、灌木都有,且以觀花植物為主,是構成居住區景觀的主要植物;其次有木樨科植物8 種、無患子科植物7 種、豆科植物6 種和忍冬科植物6 種。在調查的45 科植物中,薔薇科、木樨科、忍冬科、無患子科、豆科和松科應用最多,是優勢科。
通過對平谷區4 個居住區園林植物種類的調查分析可知,園林植物共45 科72 屬126 種,園林植物品種不夠豐富。灌木和喬木種類較為豐富,但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應用較少(分別為17 種和7 種)。此外,4 個居住區都沒有水生植物,園林植物比例不協調,園林植物景觀的空間層次不夠豐富。在所調查的木本植物中,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比例接近1 ∶7,與北方地區居住采光和日照等相匹配。鄉土植物不受重視,應用比例太低,4 個居住小區鄉土植物不足植物總數的50%,不利于居住小區園林植物生態結構和植物群落的穩定性,且使得平谷區居住小區園林植物景觀缺乏地域特色。多種科的園林植物只有薔薇科1 科,絕對優勢科較少,植物種類應用不夠豐富。
通過調查和分析4 個居住區植物種類,發現在當前的城市居住區綠化建設中對園林植物的選擇和利用仍存在不足,為更好地推進城市居住區綠化建設,提出以下4 點建議。1)加強鄉土植物應用。鄉土植物具有地域特色,能更好地適應當地的氣候和環境條件,生長穩定,實用性強,且便于管理,養護成本低。建議設計單位在居住小區植物選種時,應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土壤和人文條件,選擇適合本地環境的園林植物進行配置,這樣不僅易于成活和管理,且成本低廉,同時還能保證生態結構和植物群落的完整性[5]。2)加強植物的養護管理。養護管理一直是園林綠化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作,是維持植物良好景觀的重要體現。建議養護單位加大養護資金投入,增加財力支持,及時修剪喬木、灌木和綠籬等,嚴禁喬木抹頭修剪,做好施肥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及時更換枯死植物,以提高居住小區整體園林景觀效果。3)相關部門充分發揮行業主管責任,前期確保居住區綠地規模和指標滿足規劃要求,后期加強行業監管,積極發揮行業技術指導服務職能,保證居住區有綠地有景觀。4)物業公司或綠地養護單位應不斷提高養護管理水平,聘請專業隊伍養護綠地,根據植物品種、栽植目的和觀賞要求制訂科學有序的養護計劃,徹底摒棄重建輕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