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書儀
(海南大學林學院,海南儋州 571700)
熱帶雨林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我國重要的物種基因庫,富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1]。熱帶雨林中的負氧離子平均含量超過3 000 個·cm-3,對亞健康和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人群來說,具有輔助治療的作用。研究熱帶雨林將為開展森林療養,發揮雨林游憩價值提供推動力[2]。
海南島擁有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是全球熱帶雨林的重要組成部分[3]。海南省將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作為“十四五”時期的重要工作之一,足以反映研究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受地理位置影響,以熱帶雨林為代表的熱帶植被類型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是陌生、新奇的,人們基于獵奇心理更容易產生意愿去了解奇特的熱帶植物。海南熱帶雨林國家森林公園作為區域綠地,是海南省的生態高地,同時是人群游憩的重要目的地之一。研究人群對熱帶雨林景觀的心理期待將更好地發揮其生態、服務效益。
目前從景觀規劃視角出發對熱帶雨林國家森林公園進行的研究多集中在空間格局分布、交通體系規劃布局、國家公園形象設計等宏觀層面,微觀層次研究更多關注雨林生態過程、植物資源等,對公眾景觀偏好的研究領域幾近空白[4-6]。本文以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中不同類型的植物空間為研究變量,探究公眾對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中不同類型植物空間的景觀偏好及其影響因素,為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以“植物景觀偏好”為主要主題,“植物空間”為次要主題在中國知網(https://www.cnki.net/)進行文獻檢索,發現國內對植物景觀偏好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公園、校園綠地和居住區等人群日常游憩的空間內,很少單獨對植物空間進行偏好研究[7-8]。廖圣曉等從植物觀賞特性、植物種類和種植方式、植物空間類型3 方面出發,研究了游客對城市森林公園內植物景觀的整體偏好,發現觀花植物、喬灌草混交群落、半封閉的植物空間和林中溪流景觀偏好度最高[9]。李丹丹分析了使用者對校園不同空間植物景觀的偏好程度,發現植物景觀的自然氛圍最受關注[7]。林志浩等將關注點放在林下空間,討論公眾對于不同下墊面林下空間的景觀偏好,發現視線開敞的林下道路空間最受歡迎[10]。LIU 等以不同社會特征人群為研究對象,分析具有潛在主題的景觀空間的偏好異質性,發現開敞空間更受偏愛,景觀所包含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價值也會對偏好產生一定影響[11]。
景觀偏好是人根據自己的心理期待、需求及行為習慣對景觀進行的偏好選擇及評價,是衡量個體或群體對某種景觀環境的喜好程度,反映了主體對景觀的喜歡和對風景美及其對立景觀的判斷[12-13]。通過研究人群對熱帶雨林植物空間的景觀偏好,可了解到影響受訪者偏好評價的因素,為建設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開展熱帶雨林康養游憩活動提供理論依據。
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海南省西南部樂東黎族自治縣和東方市交界(18°20′~18°57′N,108°41′~109°12′E),是我國第一個以熱帶雨林為特征的國家森林公園,也是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熱帶原始森林。同時,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作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試點之一,具有典型性,對其開展植物空間偏好研究可為海南省在“十四五”期間的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提供建設性參考。
本文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原因在于該類人群接觸網絡較多,所涉獵的美學領域更為廣泛,審美趣味更為先進和包容;此外,大學生是網絡的主體用戶,其審美對于公眾審美偏好有較大的影響力。
調查問卷分為3 個部分:1)大學生的社會背景調查,包括性別、是否為園林或植物相關專業、是否為海南省本地居民;2)關于大學生對于熱帶雨林了解程度與認識的調查,包括此前是否了解過熱帶雨林、了解熱帶雨林的方式、認為在熱帶雨林國家森林公園中更有效的科普方式、熱帶雨林游玩目的、希望在熱帶雨林中感受到的內容和希望的游覽方式;3)大學生對于熱帶雨林植物空間的偏好調查。
2020 年11 月前往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拍攝5類熱帶雨林植物空間照片,每類植物空間包含4 張照片,共20 張照片,照片中熱帶雨林植物空間具有不同的色彩、開敞程度、植物數量、植物形態、特色現象等,以了解熱帶雨林植物空間偏好。2021 年12 月通過網絡面向大學生發放問卷,共收集到問卷249 份,其中有效問卷221 份,相關數據導入SPSS 26.0 中進行分析,以探究偏好得分與影響因子和人群特征之間的關系。
將問卷導入SPSS 26.0 進行可靠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到可靠性統計量Alpha 系數為0.939,說明問卷具有信度。在因子分析中,得到KMO 值為0.748(臨界值0.6),通過Bartlett 球形檢驗得到P值為0,說明選取的指標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以大學生群體為調查對象,其中25.2%大學生學習園林或植物相關專業。在所有受訪大學生中,對熱帶雨林非常了解的占6.0%,比較了解的占74.2%,沒有了解過的占19.9%,反映出大學生對熱帶雨林植物都有一定的了解。說明盡管熱帶雨林在我國范圍內分布較集中,但由于知識普及、受教育程度高等原因,大家對熱帶雨林植物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如表1 所示,在問卷中設置相關問題以統計大學生受訪者希望在熱帶雨林中感受的內容、理想的熱帶雨林游玩方式、可能的游玩目的,探究人群對熱帶雨林景觀的心理期待。在“希望感受的內容”項中,植物種類、形態、色彩和特殊的植物現象這4 項最受期待,其占比都在50%以上,分別為75.1%、71.5%、67.4%和59.3%。在“理想的熱帶雨林游玩方式”上,選擇保持一定距離游賞的人最多,占37.1%;其次是近距離觸摸的游玩方式,占25.2%;選擇近距離觸摸結合保持一定距離游賞的人占16.6%,選擇遠距離觀賞全景的人僅占2.0%。分析可能原因在于,大多數人前往熱帶雨林游玩是為了尋找一個放松身心的環境,其次是參觀著名景點和出于獵奇心理參觀。

表1 受訪人群心理期待分析表
以同一類型植物空間的4 張圖片得分平均值代表此類空間的偏好得分(M)。經統計,各空間類型得分情況依次為封閉空間3.58 分、覆蓋空間3.57 分、垂直空間3.55 分、開敞空間3.52 分和半開敞空間3.42 分。
如圖1 所示,封閉空間中,包含“空中花園”景觀且色彩豐富的圖1(d)偏好得分最高(M=3.70);覆蓋空間中表現“空中花園”景觀的圖1(e)偏好得分最高(M=3.66);垂直植物空間中有鮮艷花卉的圖1(c)偏好得分最高(M=3.67);開敞空間中展現開闊湖面的圖1(f)得分最高(M=4.05),且在所有圖片中偏好得分最高;半開敞空間中,包含獨木成林現象的圖1(a)偏好得分最高(M=3.56),包含蕨類附生景觀的圖1(b)偏好得分最低(M=3.26)。

圖1 5 類植物空間中偏好得分最高/低的典型圖片
將每種空間類型“喜好程度”選項的平均得分作為受訪人群對該空間類型的偏好度,進而判斷受訪者對于雨林景觀的心理期待(見表2)。影響評價標準得分的因子包括新奇程度、景觀特色、色彩豐富度和觀賞特征豐富度。圖片中有無特殊植物現象、植物種類豐富度和空間中視線開閉狀態是造成受訪者評分差異的視覺影響因素。通過對數據進行斯皮爾曼相關性分析,發現喜好程度與新奇程度、景觀特色、色彩豐富度、圖片中觀賞特征均呈顯著相關。

表2 偏好評價標準與影響因子之間的關系分析表
影響因子間也存在相關性。1)色彩豐富度與圖片中的觀賞特征相關,說明色彩豐富的植物空間具有更多的觀賞特征,可能是色彩豐富度與植物種類豐富度呈正相關,而植物種類的豐富意味著植物形態的豐富,多樣的形態與色彩自然而然地形成較多的觀賞特征。2)景觀特色與色彩豐富度、觀賞特征豐富度相關,且與色彩豐富度相關性更高,說明植物種類、觀賞特征、尤其是色彩豐富度越高越能營造的熱帶景觀特色吸引度越高。3)新奇程度與景觀特色、觀賞特征和色彩豐富度均相關,其中與景觀特色相關性最大。分析新奇程度得分最高的4 張圖片內容,發現景觀特色在圖片中除了受觀賞特征和色彩豐富度影響之外,還與特殊的植物現象相對應,而這些植物現象滿足了受訪者的獵奇心理。
從受訪人群對該空間類型的偏好度可得出,營造新奇程度高、景觀特色明顯、色彩豐富、觀賞特征多樣的空間對提升人群景觀空間偏好有積極作用。
利用卡方分析研究人群特征對景觀偏好的影響。通過χ2和P值分析性別、是否為海南居民和是否為園林或植物相關專業這3 類特征對于不同植物空間的偏好是否有影響。由表3 可知,性別與是否為海南居民對于植物空間偏好無影響,是否為園林或植物相關專業對圖片6(有板根現象的垂直植物空間)呈顯著影響。可能由于板根現象相比于其他植物現象在色彩上和形態上不明顯,園林或植物相關專業學生有一定植物學知識因而更容易注意到板根現象,接收到圖片中暗示新奇植物現象的信息從而作出反饋。

表3 受訪人群特征與植物空間偏好分析表
綜上所述,性別、居住地等特征對大學生群體的熱帶雨林植物空間偏好沒有影響,植物或園林相關專業的學生由于對植物相對了解,在對特定植物現象(板根)的偏好上與其他人群有差異。
在人群心理期待上,表現為更愿意與熱帶雨林保持一定距離游賞、在雨林空間中放松身心,希望在熱帶雨林中看到豐富的植物種類、形態、色彩和特殊的植物現象。
新奇程度、景觀特色、色彩豐富度和觀賞特征豐富度是人群熱帶雨林植物空間偏好的影響因子,在不同植物空間中各有側重。人群對于封閉植物空間的偏好度最高,說明大眾普遍認為封閉的植物空間可以更好地詮釋雨林景觀特色,符合他們對雨林的心理期待。半開敞空間是符合瞭望-庇護理論的空間類型,但它獲得的景觀偏好度最低,可能是雨林中的半開敞空間常表現為人類難以近距離接觸和互動的巖石坡地、草叢等,包含危險因素,如蛇類、毒蟲的威脅[14]。
對5 類植物空間類型進行橫向比較,照片中包含“空中花園”這種植物現象的植物空間往往得到較高的偏好得分,并且這些圖片在新奇程度和景觀特色的得分在該空間類型中也都得到最高分,說明這種植物現象能給人以新奇的感覺,滿足受訪者對于熱帶雨林的期待。開闊的水面在所有照片中偏好得分及新奇程度得分最高,這些照片中一般包含近景(濕地)、中景(水面)和遠景(山體與熱帶植物),其具有植物郁閉度低、與其他空間差異明顯且有豐富的空間層次等直觀特點,令人心情放松,是最符合受訪者放松身心的游玩目的的空間類型。
總的來說,景觀特色與色彩豐富度和植物觀賞特征豐富度正相關;新奇程度與景觀特色、觀賞特征豐富度和色彩豐富度呈正相關,與特殊植物現象有一定關系。
4.2.1 空間布置需疏密結合
郁閉度高的空間類型,如封閉空間、覆蓋空間、垂直空間,更符合大學生對于熱帶雨林空間的期待,總體偏好得分高;而表現了豐富空間層次的開敞空間最受歡迎。近距離接觸結合保持一定距離的熱帶雨林游覽方式最為合理,郁閉度高的空間更利于游覽者接近熱帶雨林,但半開敞空間包含不便于人類活動的地質、動物因素,不宜過多設置。熱帶雨林森林公園可在大部分區域保持人類與自然的互動距離,在特定區域設置近距離接觸雨林空間的機會。開敞的空間令人心情放松,符合受訪者游玩熱帶雨林的目的。綜合上述理由,熱帶雨林公園在設置時應注意郁閉度高的空間結合開敞空間,使空間序列發揮最大效益。但在設置的比例上本研究未有涉及,還有待深入。
4.2.2 設置豐富的色彩和種類
多數人對熱帶雨林中豐富的色彩和植物種類懷有期待,熱帶雨林中豐富的植物顏色也是表現景觀特色的重要手段。植物種類多樣性與植物色彩豐富度成正比,種植多類型的植物也能結合科普立牌起到科普效果,吸引人群。色葉植物和大花多花植物,如朱蕉、孔雀變葉木、羊蹄甲、木棉等,在郁閉度高的雨林空間中較為明顯,因此在人群活動較多的區域可選擇這些植物進行混交、叢植。
4.2.3 合理利用特殊的植物現象
有特殊植物現象的照片往往得到更高的景觀偏好得分。在熱帶雨林森林公園營建中,可有意識地在公共活動區域豐富植物種類,種植具有雨林特征和特殊現象的植物吸引人群。帶有“空中花園”這種附生植物現象的空間在同類型空間中得分都較高,說明這種現象較受歡迎。問卷對附生、氣根、板根、新生紅葉、老莖生花、大葉、獨木成林、絞殺和藤蔓附生這9 種熱帶雨林特殊植物現象進行了單獨的植物設置,結果顯示附生、板根、新生紅葉、老莖生花、獨木成林這5 類得分較高,在植物選擇上可以考慮更多選用帶這些現象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