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峰,宗志權
1 汝南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駐馬店 463300
2 定邊縣林草病蟲害防治防火工作站,陜西榆林 718699
奶牛附紅細胞體病(Eperythrozoonosis of Dairy Cows,EDC)是一種由寄生于奶牛紅細胞、血漿內的牛附紅細胞體引起的,臨床表現以發熱、貧血和黃疸等為主要癥狀的傳染病[1],是奶牛養殖業中的常見病。該病多發于春夏季節,既可通過血液接觸(吸血昆蟲等)水平傳播,也可以垂直傳播[2]。該病通常表現隱性感染[3],不容易發現病情,但是隨著病情發展,也會表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并繼發其他疫病,導致奶牛泌乳量和乳品質下降,嚴重影響其繁殖性能和經濟價值。
河南省汝南縣地處豫南,多年來大力發展奶牛養殖業,以規模化飼養方式為主,成為拉動畜牧業經濟增長的新熱點。但是隨著奶牛養殖業的發展,該病在汝南縣每年也有7%~10%的發病率,且大多是混合感染,增加了診治難度和飼養成本,給養牛場(戶)帶來了經濟損失。為摸清汝南縣奶牛附紅細胞體病的流行情況,降低該病發病率,減少奶牛養殖經濟損失,
本研究于2020年3月到2021年2月通過實地調查疫病診療檔案、詢問有關發病信息,并通過實驗室診斷等方法對全縣規模化奶牛場和散養奶牛戶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為有效開展防控工作提供參考。
2020年3月到2021年2月,選取全縣規模奶牛場、奶牛散養戶共748 頭奶牛,包括犢牛、青年牛和泌乳牛。
采取實地調查,查看奶牛疾病防控檔案、診療記錄,詢問每年該病流行情況;觀察臨床癥狀,剖檢部分病死牛,統計有關數據和信息;現場采集血樣,做好采集時間、場點等記錄,進行血液鏡檢、吉姆薩染色等實驗室診斷。
1.3.1 血液壓片鏡檢
耳靜脈采集血液1 滴,置于載玻片上,再滴1 滴生理鹽水混合均勻后,蓋上蓋玻片,100×1 000 倍油鏡鏡檢。
1.3.2 染色鏡檢
采集耳靜脈血液制作成抗凝血片,吉姆薩染色,100×1 000 倍油鏡下鏡檢。
1.3.3 紅細胞溶解后鏡檢
在壓片鏡檢和染色鏡檢為陽性的血液樣品中加入0.1%稀鹽酸,1~2 min后鏡檢。
1.3.4 碘制動試驗
取陽性血液1 滴制作血片,先加入1 滴生理鹽水鏡檢,觀察蟲體運動情況,然后滴入0.1%碘液,鏡檢再觀察蟲體運動情況是否發生變化。
每份血液樣品觀察200 個視野,有1 個蟲體者即判定陽性,否則判定為陰性。根據紅細胞感染率(Erythrocyte infection rate,EIR)進行感染強度判斷[4],見表1。紅細胞感染率(%)=(陽性視野個數/200)×100%。

表1 感染強度標準
在血液壓片鏡檢下觀察,可見陽性血液中紅細胞在整個視野均勻分布,折射光能力比正常紅細胞較強,表面附著數量不等的蟲體,尤其以邊緣居多,形態多變,多呈圓形、月牙形和桿狀等。血漿中的蟲體多數為白色亮光點狀,偶見黑色,且運動自如,上下翻轉,游動靈活。
在吉姆薩染色鏡檢下觀察,可見蟲體染色后呈藍紫色,紅細胞凹陷成空泡。附著蟲體的紅細胞邊緣不規則,呈鋸齒狀,整體形態與血液壓片下觀察到的情況相似。部分陽性血片也可見大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
在溶解紅細胞后鏡檢觀察,可見視野內游離分散的蟲體明顯多于上述觀察結果,且運動性增強。
在加入碘液后鏡檢觀察,可見在所有觀察的視野中,血漿中原來運動靈活的蟲體呈現靜止狀態。

表2 奶牛附紅細胞體流行情況
汝南縣被檢測的748 頭奶牛的附紅細胞病總陽性率為10.03%,泌乳牛陽性率最高,為13.02%,分別比青年牛陽性率和犢牛陽性率高2.82 個百分點和7.11個百分點,高于平均陽性率2.99 個百分點。
從全年不同月份的奶牛附紅細胞體病發病率分布看,1月最低,為6.67%,隨著月份增大,感染率也隨之升高,7月達到最高值,為14.55%,8月與7月持平,隨后呈下降趨勢,到12月為7.35%。

圖1 不同月份奶牛附紅細胞體病感染率
汝南縣奶牛附紅細胞體病的感染率為10.03%,遠低于黃占欣等[5]對邯鄲地區報道的54.50%和李子平等[6]報道的冬季73.9%和夏季84.9%。泌乳牛感染率高于后備牛,感染率與奶牛年齡存在一定關系。全年感染率以7、8月為最高,以1、12月為最低,說明該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夏季蚊、蠅、螨、蜱等活躍,奶牛感染機會增加,冬季蚊蠅和媒介昆蟲消失,感染率下降。關于附紅細胞體病的傳播途徑,已經有試驗證實有接觸性傳播、血源性傳播、昆蟲媒介傳播和垂直傳播。由此表明,附紅細胞體病的感染率與體外寄生蟲密切相關,此結果與有關文獻報道[7,8]一致。
根據附紅細胞體病的季節性發病規律,建議在每年3月,給奶牛預防性用藥1 次,在5、6月感染高峰以前再用藥1 次。除此之外,也應加強日常圈舍的衛生清理及消毒工作,合理調配飼料營養,增強奶牛免疫力;夏季及時清除圈舍及周圍的糞尿和積水,防止蚊蠅及其他吸血昆蟲滋生;加強奶牛附紅細胞體病的監控,發現帶蟲率普遍較高時,及時全群用藥治療,建議使用尼克蘇、血蟲凈、土霉素等藥物按預防劑量全群用藥1 次,間隔15天再用藥1 次。
此次調查初步了解了汝南縣奶牛附紅細胞體病流行特點,該病平均陽性率為10.03%,從全年不同月份發病率來看,1月發病率最低,7、8月最高。盡管發病率不高,但是應全面引起對該病的認識,提高奶牛養殖場(戶)的防控意識,加強有效的綜合防控措施,減少奶牛養殖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