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娣
(宜興 214221)
相傳世界上第一把紫砂壺是由明朝正德年間的書童供春所創作的“供春壺”,若以現代眼光來看,此壺或許稍顯樸素,但卻提供了一個極好的范本,尤其是其參考自然植物設計的理念對后來的紫砂壺制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來的花器、筋紋器均可見紫砂壺創作對于自然美的珍視。“樹樁壺”(見圖1)便是一件有著典型自然美的紫砂壺作品,樹樁是樹木的生命之源,創作選擇樹樁進行表現給予了人們豐富的想象空間,同時也象征著紫砂壺的藝術之源。作品通過此件作品展示了紫砂泥的獨特與紫砂壺工藝的精湛,也謳歌了自然,在帶給人們希望的同時也表達了對紫砂壺藝術的美好希望。

圖1 樹樁壺
此壺的主要創作理念便是寫實,在此基礎上又融合了個人的審美視角,從而樹立起作品的藝術個性,凸顯作品的藝術特質。泥料決定著作品的顏色與質感,這也是一把紫砂壺最吸引人的部分,在選擇泥料時,一方面注重泥料色彩與樹樁比較接近;另一方面則注重泥料的自然氣質,使作品達到生動的同時,體現出紫砂泥的特點。
作品是淺棕色的,與泥土的顏色比較接近,也就有了樸素、清新的味道。樹樁通常是深棕色的,創作采用此種泥料是有著獨特的氣質追求的,同時作品的細節也能得到更清晰的呈現。泥料色彩均勻、明亮,能夠一掃觀者心中的陰霾,如同沐浴在陽光之下,清新的泥土氣息更平添一份舒適。壺的表面細膩、柔和,沒有過于耀眼的光澤,反倒更顯得樸素和自然,合乎作品的主題。此壺的泥料體現出工藝的精湛與紫砂泥的淳樸,兩種特征均十分明顯,充分彰顯了紫砂壺藝術的與眾不同。
如果說泥料側重于體現藝術美,那么造型則主要表現自然美,是對紫砂壺花器特征最好的詮釋。樹樁的造型是比較統一的,通常都是低矮的圓柱形,由于歷經風霜侵蝕,表面瘢痕密布,與翠綠的葉子或嬌美的花朵相比,樹樁絕對算不上美,但如若沒有了樹樁,綠葉、紅花也無所依靠,所以樹樁之美在于奉獻,這是紫砂壺創作樂于表現樹樁的重要原因。
此壺呈圓柱型,整體的形態嬌小,體現了紫砂壺的精致感。壺身的底部平整,以保證壺身的穩定,頂部則左低右高,呈現出明顯的斜面,這樣的藝術處理更加符合樹樁的自然特征,從整體的造型輪廓上為作品的栩栩如生打下了基礎。身筒部分也不再如以往那樣順滑、平整,身筒的中部要明顯更突出一些,帶有不同大小的瘢痕,其中一塊裂紋明顯、深刻,象征著樹樁所經歷過的無數春夏秋冬,這些瘢痕由雕塑工藝打造而成,是體現作品主題、提升工藝價值的重要部分。縱向的紋線分布在身筒上,在深淺變化上配合完美,相當整齊、清爽,體現了紫砂壺紋線裝飾的特點;壺蓋與壺身頂面融為一體,構成了平整的頂面;壺蓋中央鑲嵌的壺鈕是一段蜿蜒的樹枝,其走向與壺身頂面一致,節奏協調;壺身一側鑲嵌著三彎流,轉折較為硬朗,且帶有枝節裝飾;鑲嵌在壺嘴對面壺身上的是耳狀環形的把手,創作同樣注重線條的硬朗感,并用枝節裝飾加以點綴。把手的高度與壺鈕右側相一致,這樣一來整件作品實際上就呈現出右高左低的姿態,但在整體上看又絲毫沒有失衡之感,關鍵就在于壺嘴、壺鈕與把手三者之間的搭配,三者的最高點是在同一條直線上的,壺嘴根部與把手下端在同一條直線上,在壺中構建起一個隱形的三角形結構,有力地保證了作品的穩定。
從壺的造型設計上來看,是對自然的樹樁進行了精心的“臨摹”,穩重的樹樁上有新發的枝條,代表新的生命,左低右高的造型也使樹樁有向上生長之感,塑造出自然的生命力。藝人在把手上端的壺面上還進行了裝飾,一條纖細的枝條上有一小片嫩綠的葉子,更讓人們充滿希望,甚至是令人感動于這自然生命的堅韌。此壺那看似樸拙的藝術表現中處處流露出精致和創作的匠心獨運,創作所打造的不僅是一精美樹樁,更是“樹樁精神”,將生命的活力與希望的美好傳遞下去。
做精容易做拙難,那些最“粗糙”、最逼真的細節制作起來相當困難,稍不留意便會粗陋,此壺充分體現了紫砂壺工藝的精湛和創作的智慧。本文對此件作品的泥料與造型進行了分析,說明了其藝術特色,也揭示了此壺的內在文化精神,強調了紫砂壺花器的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