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麗華
(廣西出版雜志社有限公司 《出版廣角》編輯部,南寧,530023)
2022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作為中宣部首次就出版融合發展領域專門發布的政策文件,該意見對新時代深入推進出版深度融合發展作出了全面安排,把出版融合發展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標志著出版融合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為出版單位探索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領域提供了行動指引。在融合發展背景下,中國的數字閱讀與數字出版產業規模與用戶數量不斷增長。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在首屆全民閱讀大會上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數字閱讀產業總體規模達415.7億元,增長率達18.23%,其中大眾閱讀302.5億元,有聲閱讀85.5億元,專業閱讀27.7億元;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為5.06億,增長率為2.43%,人均電子閱讀11.58本,有聲閱讀7.08本。整體來看,數字閱讀已成為我國國民閱讀的主流方式,深刻影響著今日中國的閱讀文化。如何滿足數字閱讀用戶多元的文化消費需求,是中國數字出版業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數字閱讀指的是閱讀的數字化,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閱讀對象數字化,二是閱讀方式數字化。融合發展背景下的數字閱讀面臨新的情境,其演變具有規律性。具體來說,呈現出閱讀載體智能化與輕型化、閱讀形式場景化與互動化、閱讀習慣多元化與社群化等特點。
隨著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迭代,數字閱讀載體大致經歷了個人電腦終端、電子閱讀器和手機終端等幾個階段,總體呈現移動化、輕型化與智能化的特點。
20世紀70年代,微型計算機面世,計算機應用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谷登堡項目(Project Gutenberg)發布世界上第一本免費電子書,開啟了數字閱讀的新階段。當閱讀載體的終端由紙質變成電子屏,儲存量大、檢索便捷、便于保存和獲取信息成為數字閱讀最明顯的優勢。相較于個人電腦,電子閱讀器具有低能耗、高分辨率、價格低廉等特點,是專為適應移動閱讀市場需求而產生的閱讀載體。進入21世紀后,電子閱讀器的智能硬件技術不斷升級,從黑白電子閱讀器、彩色墨水屏閱讀器到人工智能(Artificicll Intelligence AI)閱讀器、AI聽書機,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使如今的電子閱讀器集合了3G、wife、視頻、互聯網聯接和彩色顯示等功能。原本專用于閱讀設備的“電紙書”,逐漸向“書寫+閱讀”以完成辦公、生活等多種場景閱讀任務的“智能本”演變。手機閱讀的興起始于手機終端可接入3G移動互聯網之后。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4G高清互聯網的普及以及5G物聯網的出現,出版實體、通信運營商等紛紛進行移動閱讀應用程序(App)市場的開發,網絡文學的運營平臺也從PC端延伸至移動互聯網端。
在融合發展背景下,數字閱讀載體的演變適應多元化市場需求,提升國民綜合閱讀率和數字化閱讀接觸率,讓數字閱讀人群持續增加。從個人電腦、電子閱讀器到智能手機,從微博、微信到抖音、快手,從需要下載安裝的應用程序到操作簡單便捷的微信小程序,數字閱讀技術呈現傳播周期短、速度快、更容易實現分享與評價等特點。數字閱讀載體也逐漸向智能、輕型、可移動、工具化方向演化。值得注意的是,媒介的進化規律并不完全是優勝劣汰,而是通過融合激發原有媒體新的生命力。無論個人電腦、電子閱讀器還是智能手機,不同載體在數字閱讀發展的不同階段并沒有彼此取代,而是不斷迭代、互為補充。
保羅·萊文森(Paul Levinson)的媒介進化理論指出,媒介的發展史是媒介本質屬性不斷得到補充與創新,從而無限接近人性化需求的進化史。閱讀載體的演變推動現代閱讀形式多元化發展。數字閱讀、移動閱讀、聽書、書影共讀、立體書、長短視頻、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irtual Reality/ Augmented Reality,VR/AR)產品等全新的閱讀方式與閱讀產品不斷出現,總體呈現場景化與互動化的特點。其中,聽書、短視頻閱讀與虛擬社交閱讀是較為典型的新型閱讀形式。
聽書極大地突破了閱讀場景的限制,使得閱讀空間得到延展,通勤場景、開車場景、家庭場景等多元場景都可為聽書提供可能性。近年來,有聲讀物的閱讀群體規模迅速擴大,除了盲人、低齡兒童等文本閱讀能力較弱的群體,駕車人士、家庭主婦等想獲得信息、知識、娛樂卻缺少文本閱讀時間的人,開始成為聽書式閱讀的主力軍。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有聲讀物滿足了人們快節奏、碎片化的閱讀需求。可以說,聽書是融合發展背景下,應不同文化層次受眾群體需求而衍生的閱讀新現象。在首屆全民閱讀大會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我國有三成以上(32.7%)的成年國民有聽書習慣,較2020年的平均水平(31.6%)提高了1.1個百分點。
短視頻作為新型媒介載體,近年來憑借“短、平、快”的傳播優勢以及題材廣泛、亮點突出的內容優勢,不斷占領用戶的碎片時間,催生出短視頻式的閱讀形式。短視頻式閱讀涉及的內容是將書籍內容進行拆解,重新組裝后的條塊化內容,閱讀方式是碎片化、非線性的。短視頻式閱讀使得閱讀外延進一步泛化。這種閱讀是順應社會發展的產物,只要擁有智能移動設備,人人都能將線性的、扁平化的書籍內容以更個人化、圖像化的視頻形式來分享傳播,進而成為閱讀推廣活動的創作者。我們可以看到,在閱讀內容的生產領域有一個最新的發展趨勢,就是越來越多的圖文作者開始轉型短視頻創作。
虛擬社交式閱讀是指近年來流行于移動互聯網上的聊天對話小說、文字冒險游戲(交互小說)、語言Cosplay(以語言描寫為基礎進行角色扮演的一種網絡文化)等新型閱讀形式。在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閱讀的虛擬化、社交化也是適應人性需求的轉型。當前的虛擬社交閱讀從文本內容和創作源頭上顛覆傳統閱讀模式,塑造出“像看聊天記錄、像玩游戲一般”參與到文本創作與互動中的閱讀新形態。在這種“邊閱讀邊生產”的體驗中,讀者之間、讀者和角色之間、讀者和創作者之間能形成深度互動,并衍生出大量新內容。
在融合發展背景下,傳統閱讀與其他文娛消費體驗的界限被進一步打破,“閱讀”與“游戲”“觀賞”等行為之間的壁壘越來越薄弱;新閱讀模式所呈現的跨界融合態勢也愈發明顯。未來,隨著5G、人工智能、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發展進程加快,會有更多個性化、多元化的閱讀新形式出現。
數字技術的進步帶來的不僅是閱讀載體的演變,還有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以及新的閱讀生態鏈的形成。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數字閱讀上架作品數量約3446.86萬部,相比2020年的3103.6萬部,增長率為11.06%。綜合報告數據可見,用戶的數字閱讀習慣在閱讀類型、閱讀內容、閱讀消費等不同維度都呈現新的特征,趨向于多元化與社群化,見表1。與傳統閱讀相比,數字閱讀習慣的多元化主要體現在閱讀時間的極大自由性和碎片化,閱讀內容的極大豐富性和個性化,閱讀消費的極大差異性和包容性。閱讀個體對自身閱讀時間、空間、內容、方式的支配具有高度的自由;因此,數字閱讀習慣深度嵌入現實生活場景的方方面面。此外,數字閱讀更大的變革來自閱讀目的與閱讀價值的深刻變革與拓展。閱讀從自身獲取知識、自我成長的一種私人活動演化為融合社交和閱讀,具有較強人際傳播性質的社群化閱讀;閱讀的價值不僅在于個體知識儲量的增加,也在于互動交流所實現的閱讀公共價值增加。基于共同閱讀旨趣,集聚在同一閱讀文本中,完成對文本內容的意義接收與意義互動;轉發、閱讀評論、分享體驗、留言互動等對閱讀內容進行分享和評論的過程,都是對原有閱讀文本進行“理解性續寫”的活動,也是社會關系再生產的體現。

表1 2021年數字閱讀發展現狀及用戶分析
數字出版與數字閱讀緊密聯系;數字閱讀載體、形式和習慣的變遷,使得數字出版面臨新的變革,智能化的產品、定制化的服務、社交化的出版介質以及跨界融合的出版方式成為趨勢。目前,我國在數字出版進化過程中呈現兩種創新發展趨勢:一是注重產品與內容交互體驗的智能化服務;二是平臺在內容產出和消費場景上的生態構建與社交化傾向。就像研究者指出的:“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數字出版已經成為出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閱讀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重要閱讀方式。”未來,隨著5G發展和AI的普遍應用,數字閱讀與出版服務的系統化發展趨勢將更加明顯,出版企業和相關機構也會更傾向于提供數據服務和個性化服務。
產品革新包括內容維度的服務創新和技術維度的手段創新。其中,技術手段的創新是產品革新的底層基礎,內容服務的創新是產品革新的增值空間。
內容服務的創新。對出版而言,重視讀者興趣的內容創新,是激活數字出版內容生態的關鍵因素。IP內容的多元開發是今后數字化產品發展的必然趨勢。由IP內容所衍生的影視、動漫、游戲以及手辦、盲盒等周邊產品所形成的“粉絲經濟”,將是數字出版盈利的創新模式。此外,“優質內容+跨界合作”的創新融合模式也拓展了數字內容的生產路徑。近幾年《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等主流媒體和機構紛紛現身抖音、B站等新媒介平臺。亞文化元素與主流文化的持續交互,為數字內容的創作注入新的靈感與思路。未來,數字出版應在堅守主流價值的基礎上,在滿足不同群體個性化需求的同時,開拓文化視野,更多地嘗試以多元文化整合的方式,打造內容為王的數字新產品。
技術手段的創新。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的日漸成熟,閱讀的媒介與場景邊界愈發模糊。人工智能和知識服務的個性化,是未來出版產品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首先,在云計算和大數據支撐下,語音轉化、自動生成、實時編輯等技術服務于智能創作,將實現數字內容生產模式的創新與升級。其次,應用大數據和算法技術,通過對讀者閱讀行為的信息采集、建立讀者畫像來實現智能推薦。這種量化管理數字閱讀全過程的方式,既是一種運營形式的創新,也是對讀者閱讀服務的創新。最后,利用語音搜索、語音交互、AR/VR等技術以及多場景的應用連接,融入適當的社交屬性和個性化推薦元素,可為讀者營造出可實現互動交流的全場景式閱讀環境,賦予閱讀產品新的生命。
平臺革新是未來另一個重要的數字出版革新方向,其中,平臺生態的構建以及社交化應用是兩個重要的側面。平臺生態構筑系統性的基調,社交應用探索閱讀的多元可能性。
閱讀平臺的生態化構建。優質的內容和創作者資源是吸引用戶的關鍵因素;擁有強大創造力的網文閱讀是當前泛娛樂產業重要的內容源頭。近年來,騰訊、阿里等掌握核心科技的跨界公司都在加快電影、電視、綜藝、游戲等領域的文化資源整合,促使網絡文學IP在動漫、影視、游戲等價值鏈上的開發趨于平臺化。目前,各類公司和機構旗下的閱讀平臺都在加強創作者激勵和版權保護措施,并不斷強化頭部IP建設。從近年《慶余年》《贅婿》等網文改編產品來看,網文IP的版權運營正朝著以優質內容為中心的方向發展。未來,版權及IP內容將會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驅動力,只有構建良好的、完整的生態環境,閱讀平臺才能生成更優質的內容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閱讀平臺的社交化應用升級。2021年2月,國外一款名為會館(Clubhouse)的音頻社交軟件在社交媒體上走紅。其爆紅除了引發全球語音社交熱潮,還帶動了國內大批相關應用趨熱。字節跳動、快手、騰訊、網易等都在同期上線的短視頻、音頻軟件中添加了同類社交功能。目前的閱讀社交化大多還停留在建立書群、分享評論等圖文互動層面,游戲類、視頻類、音頻類IP內容創作被視為小眾文化。實際上,閱讀社交化在廣播劇、科教文化節目等IP內容延伸領域還有較大發展潛力。在圖文類社交市場飽和的情況下,出版企業和相關機構將在技術支撐和用戶需求方面不斷尋找新的賽道。未來,大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的5G網絡技術將解決視頻社交的流量問題。隨著視頻、音頻、游戲等豐富元素的加入,以及全場景沉浸式閱讀體驗的升級,社交閱讀平臺將變得更為立體和多元。
數字閱讀與數字出版的未來應當是基于知識內涵與知識邊界不斷擴容與拓展后的持續價值輸出;其將使知識的生產與傳播輻射更廣范圍的群體。具體來看,包括基于存量內容資源的出版知識服務價值拓展、基于合作的出版能力與資源價值拓展、基于國際出版市場的跨文化傳播價值拓展三個方面。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與用戶付費意識的增強,大部分出版企業都會運用現有圖書資源去做相應的數字化產業擴張。除建設數字期刊、電子圖書、音像制品等自有資源的線上內容外,部分有實力的出版企業還開創了新的出版渠道。比如,2017年商務印書館打造的《新華字典》App,除了完整收錄紙本字典的內容,還擁有多種在線檢索方式,以及手寫、攝像頭取字和語音輸入等功能,并向讀者提供筆順動畫、漢字聽寫、智能游戲等增值服務。《新華字典》App從發布至今,下載量超5000萬,付費用戶38萬,日活躍用戶40萬,銷售收入超1500萬元。此外,一些專業出版社也積極向在線教育、有聲讀物甚至AR讀物領域進軍。比如中國出版集團開發的專業有聲書客戶端“去聽App”、中國法制出版社打造的法治教育平臺“法趣樂園”等。
由于自建平臺的開發測試成本較高,且傳統出版企業在銷售渠道和推廣領域的資源遠不及第三方平臺,很多出版企業都會選擇與后者合作來實現數字出版轉型。出版企業借助第三方平臺提供的強大技術保障,可以輕松實現產品交付、營銷推廣與出版物銷售的數字化。以中信出版集團為例,2021年其在創建自有平臺的同時,還積極與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合作,進一步擴大與自媒體社群合作的規模,使產品銷售渠道全面覆蓋微信、抖音、B站、小紅書等生態圈。目前,該集團已搭建超過6000個公眾號和達人的推廣矩陣,形成實體、電商、社群、自營平臺(包括App、公眾號、小程序等)全渠道推廣、銷售網絡。截至2020年底,中信出版集團的數字閱讀服務實現營收超過7000萬元,同比增長5.85%。
在全球傳媒業持續融合發展的浪潮下,建設開放式平臺將成為世界范圍內數字出版的大趨勢。近年來,國外學習中文的人數已超過2000萬。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數字閱讀企業紛紛進軍國際市場,打造海外版中國文學平臺,并投資海外優質中文閱讀平臺。比如,閱文集團的閱讀App“Ficool”于2019年在非洲上線,荔枝FM的音頻社交軟件“Tiya”于2020年10月進入美國市場。由于中華文化和文學作品的吸引力以及中文作品在海外市場上的空缺,國內近年來有多部文學IP改編的影視、動漫作品版權被海外買斷,并登陸奈飛(Netflix)、優兔(YouTube)等平臺。由此可見,中國的數字閱讀產品正與全球泛娛樂產業鏈融合。出版企業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的傳播中介,擁有正規出版發行資質和大量數字圖書資源,更應緊跟國家戰略部署,在參與“一帶一路”“亞太經濟圈”等相關對外項目的過程中,調整自身戰略布局,助力國家對外傳播發展。
如果閱讀的本質是認知世界,則出版的本質是傳遞知識、傳播思想與傳承文化。閱讀與出版本就是互為供給關系。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會催生新的閱讀媒介;每一次新媒介的出現又會大大加速社會文化的生產與傳播,并催生出新的閱讀文化。隨著閱讀習慣的改變,出版行業勢必要革新,新的出版技術、新的閱讀載體和平臺以及新的產品隨之出現。而載體和出版技術的革新,又將引領新的閱讀模式發展并形成新的閱讀習慣。因此,數字閱讀的變遷與數字出版的革新是相互融合、互相促進、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在融合發展背景下,構建良性的閱讀生態,為讀者提供優質服務,進一步提升國民閱讀力,讓數字閱讀擁抱智能化、社交化、國際化,是未來中國數字閱讀與數字出版發展的方向。融合發展背景下,“彰顯新時代出版價值 以品質出版引領品位閱讀”是數字閱讀變遷與數字出版革新的題中應有之義。
注 釋
[1]白玫,許惟一,趙依雪.全球出版融合迎來新機遇,中國出版深度融合發展開啟新征程[EB/OL].[2021-06-17].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617A07JCY00
[2][5]2021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R].北京: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2022
[3][美]保羅·萊文森著;鄔建中譯.人類歷程回放:媒介進化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R].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22
[6]中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已達5.06億[EB/OL].[2021-05-13].http://www.gov.cn/xinwen/2022-05/13/content_5690098.htm
[7]湯天甜,賀思雨.亞文化視角下數字出版內容的創新研究[J].出版廣角,2020(8):22-24
[8][10]《新華字典》APP[EB/OL].[2021-04-08].https://topics.gmw.cn/2021-04/08/content_34752809.htm
[9]逆流而上 強勢增長:中信出版發布2020年年度報告[EB/OL].[2021-03-24].https://press.citic/hotnews_detail/2518.html
[11]教育部:外國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已超過2000萬[EB/OL].[2021-06-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422127192075699&wfr=spider&for=pc
[12]章紅雨.彰顯新時代出版價值 以品質出版引領品位閱讀[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