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秀云
大學畢業前的那段時間,“95后”四跡在嗶哩嗶哩網站實習時做過插畫師,工作之余,喜歡上了VRchat這個游戲。他發現大家都很喜歡玩梗,畢竟梗是網友自然篩選出來的內容精華。他打算利用在家的時間,在VRchat上做一個“梗博物館”。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四跡的本職工作是美術監制。對他來說,編程、建模、Unity工程管理、立體展廳設計等全是短板。他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四跡從不同領域收集了五花八門的梗,需要篩選、注解,但他不確定哪些梗背后有不妥的故事,注解會觸及哪些人的負面點,所以他小心謹慎,害怕踩雷。
四跡結合虛擬現實設備的特性,專門設計了展館。比如放大字體,盡可能不做太大的展廳,那樣在頻道人數有限的前提下,不會顯得太冷清;關閉看不到的展廳,提高幀數,多做拐彎結構,方便優化內存。四跡還突出現實展館難以實現的設計,例如更多的可交互操作,不能讓觀眾覺得這個展館“假”。
2022年6月18日,“中文梗博物館”宣布開館。館內收集了從2000年至今,互聯網上流行過或者正在流行的梗圖、梗句、名場面,它們以3D的形式羅列在展館里,玩家可以戴上VR設備,進入這個虛擬博物館。
在踏入展館的一剎那,“博物館的氣息”便撲面而來,不論是整體入口處的浮雕、刻著前言的大石頭、每個區域入口處的區域簡介墻,還是煞有介事用玻璃罩子保護起來、打上燈光的“古董”,都按照時間線逐個排列,并用圖文并茂的方式科普了這個梗的來龍去脈,甚至還有模型展示。
穿過刻有博物館名字的大廳,就到了展覽分區的第一篇章:梗起。這些梗大多起源于國內最早一批的社交平臺、各種論壇與貼吧,它們展出的形式以網頁截圖和年代感十足的網絡圖片為主。諸如“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我和我的小伙伴都震驚了”“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等流行語。如今,在“中文梗博物館”中再次看到它們當初的模樣,多少有些令人感嘆。
針對“梗承”展區的展品,四跡進行了出處的介紹,除了配有文字說明之外,還加入了對應的音頻素材和原場景的1∶1復刻模型。如鬼畜區的代表作“金坷垃”,看到這三個字,玩家大腦下意識地就會出現“用了金坷垃,畝產一千八”。
在“梗興”“梗繁”展區,圖文說明搭配一些名場景的復刻和音頻、視頻的素材,介紹的是貼近我們當下的互聯網名梗,比如“諸葛丞相與王司徒的舌戰”“雞湯來了”與“華強買瓜”等。
在此之后,是“二次元”展廳,里面大多是動畫、彈幕文化延伸出來的梗。如“魚,好大的魚”“虎紋鯊魚”,這下終于見到實物展示了。
跳下超級馬里奧的水管,玩家就來到了游戲展區。“物理學圣劍”“火之高興”……展廳中央有一個微縮的《我的世界》的村莊,還有一個傳送門,參觀者會縮小進入那個村莊沙盤,開啟沉浸式細致參觀。
最后的“家”館,則給人一種回歸初心的感覺,這個館展出的是以往《春節聯歡晚會》上的經典作品、各種影視作品里的名場面。如“宮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小錘四十,大錘八十”。
“中文梗博物館”用現實博物館的陳列方式,記錄下中國互聯網文化的發展歷史,更記錄下互聯網人的珍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