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許多人想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有一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卻對此持否定意見。
這事得說到畫家劉海粟,他擅長山水畫、花鳥畫和走獸畫,創作中取傳統精湛技法而不泥古;注重寫生,師造化而又能跳出造化,以潑墨和潑彩為自己的藝術探索和創新方法,作品蒼莽勁拔、醇厚樸茂、豪放奇肆,多彩多姿。
劉海粟卓然自成一家,不過要是沒有當年那次苦口婆心的勸說和推心置腹的交談,中國現代說不定多了一位博學的雜家,而少了一位著名畫家。
年輕時,劉海粟四處拜訪國學大師,希望自己成為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人。那年,得知梁啟超在天津后,他便風塵仆仆來到天津,請梁啟超賜教。當晚,他們談到了子夜,劉海粟震驚于梁啟超的知識淵博,在梁家一住就是兩天。
臨別時,不舍離去的劉海粟問梁啟超:“先生,你的學識何以這樣淵博呢?”面對他那謙恭虔誠的目光,梁啟超心里頭一沉,懇切地說:“這不能算長處,你不要學。”“學識淵博難道還是短處?”劉海粟以為自己聽錯了。梁啟超見他疑惑,說道:“對此,我曾經寫過一首詩,其中有這樣兩句,‘我悲病愛博,用是淺且蕪’。”為了讓劉海粟更好地理解,梁啟超又打了一個比喻:“這就像一個漁人捕魚,他同時撒出100張網,是絕不可能撈到大魚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撒網太多,你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收網,或者說在你不停撒網時,那些大魚已經撞破網兒逃走了。
說完這一番形象比喻后,梁啟超又針對劉海粟的具體情況說:“治學要深厚,你的目標,首先是傾盡力量辦好上海美專,培養一批藝術人才,這很有意義。再就是要下狠功夫,進行藝術創作實踐,把繪畫藝術提到新高度。”說到這兒,梁啟超停頓了一下,接著說:“基礎好、天分好,只是一個方面,最重要的是勤,是精。蓋生命有限,知識無窮,王安石有言:‘人之才,成于專而毀于雜。’海粟你要記著,要辦好一件事,已屬難得,若力氣分散,則勢必一事無成!”對此醇醇不誨的教導,劉海粟明白了梁啟超的一番苦心:期望自己學有專長,早日成為國家有用之才,不要為所謂的博學而虛擲光陰,便感激地說:“我一定不辜負先生的一片苦心,牢記先生今天的話。”
從此,劉海粟潛心畫畫,辦美術學校。在此后七十多年里,他將主要精力放在中國美術教育事業的開拓上,成績卓著,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知識淵博并非一個人的長處,人們要善于處理“博”與“專”的關系,與其為了“博”分散精力,不如“專”。只有“專”,才能“精”,才能在某一領域達到很高的造詣,而不應盲目追求那并不實用的知識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