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際璇
從唐代歐陽詹的“桃李有奇質,樗櫟無妙姿”,到北宋蘇軾的“君才不用如澗松,我老得全猶社櫟”,再到南宋陸游的“池魚往者憂奇禍,社櫟終然幸散材”。不難看出,在古人眼里,櫟就是不才、無用的代名詞。貌似除了能用來燒炭取暖之外,就是“無用之木”。然而,古人不知道的是,櫟不但不是“無用之木”,而且渾身都是寶。
櫟,是一種落葉喬木,它的葉子小而硬實,葉邊有細小鋒利的齒,樹冠較大,樹皮黑褐色,花是黃褐色,果實叫橡子或橡斗。在中國,櫟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樹種。
櫟的果實橡子與人們常吃的板栗很相似,它們有一個共同點——被一層硬硬的“外套”包裹,植物學家稱為“殼斗”。不過,通常情況下板栗被殼斗完全包裹,不能徒手剝開,橡子的外殼卻會自動脫落。另外,橡子內仁富含淀粉,曾經是人類抗御饑荒的重要食物。
當然,除了橡子內仁曾經對人類的果腹作出過貢獻之外,櫟樹皮的“有用”就更神奇了。俗話說:“人怕傷骨,樹怕傷皮。”櫟卻偏偏是一個不怕被剝皮的“硬漢”,被剝皮的櫟樹不僅能繼續成長,第二年還能被接著剝。這是不是很神奇?
其實,在櫟樹的表皮下面,有一層發達的木栓層,輕按樹皮會覺得軟軟的。這層木栓層的形成層向外側分生出大量的栓皮細胞,從而形成木栓薄壁組織。這層組織因其質輕、易伸縮、耐摩擦、吸能、絕緣、隔熱、化學性能穩定等優良特性,被稱為“軟木”。軟木資源的利用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公元前3000年,我國就有在釣魚器具中應用軟木的記載。但櫟樹皮最主要的用途,還是人們熟悉的葡萄酒瓶的木塞。據說,用櫟樹皮制作的瓶塞會讓葡萄酒更加香醇。如今,葡萄牙波爾圖葡萄酒和法國香檳酒的瓶塞都是櫟樹皮制成的。
此外,櫟樹有著超強的保溫能力,即便在2500萬年前地球經歷的冰河時期,許多物種都因寒冷而滅絕,它卻奇跡般地生存了下來。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櫟樹不僅保溫,還阻燃。在森林火災頻發的環境中,阻燃特性常常讓櫟樹幸免于難。
櫟樹靜靜地從遠古走來,質樸無華,沒有什么特別引人注目的外貌。盡管在古人眼里它被視為“無用”,然而人類終究發現了這“無用之木”的“有用”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