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敬君
八月的田野郁郁蔥蔥,蘇子河畔的莊稼茂盛地生長著,高粱打苞孕穗啦。此時,恰是孩子期待的烏米季。
烏米,不是米,而是高粱孕穗時生的一種黑穗病,感染后生長成的白色棒狀物,可食用,味道鮮美,具有很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除含有大量的無機鹽類和蛋白質之外,它富含脂肪,維生素含量也非常高,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是理想的天然保健品。
玉米,也長烏米。玉米的烏米不像高粱烏米長在頂端,而是長在玉米稈的中間部位,形狀也不是柱體,而是球型。有些人撰文說玉米的烏米更鮮,純屬紙上談兵、閉門造車。童年時,我因好奇,多次品嘗過玉米的烏米,寡淡無味,口感極差,剛入口就連忙吐掉,也沒見過誰吃。
七月下旬八月初,是烏米的最佳采摘時期。采摘烏米俗稱打烏米,沒人會說采烏米的。
根據成長狀態,烏米分為“小伙”和“老頭”。尚未開苞的,綠皮里面是個白胖子,稱為“小伙”。到了后期,孢子成熟時,自頂端破裂,露出黑色孢子團,酷似胡須,這樣的烏米叫“老頭”。打烏米通常都打“小伙”的,“老頭”是指烏米老了,不好吃,口感差,少有人問津。只有不會辨認烏米的人,才不得已將胡須很長的“老頭”掰下。
打烏米,是個苦活。密不透風的高粱地里,上不來氣,頭曬得冒油,脖子癢,胳膊、腿被高粱葉拉得一條一條的血道子。但,樂在其中。
打烏米,是個技術活。烏米的長相與高粱苞很相似,需要辨認。技術差者,來回在高粱地里溜達,卻收獲甚少。
辨認烏米通常有三種方法:一看,綠色的苞,略顯柱狀,像手指微微彎曲有個羅鍋,肯定是烏米了;二捏,羅鍋不顯著時,輕輕捏一捏,硬者為烏米;三扒,看了,也捏了,仍然不確定,就只好用兩手扒開一條小縫,眼見為實。
嫻熟的莊稼人一眼就能判別出烏米,不需要上手捏一捏,更不會扒開驗。只有那些無經驗的半大孩子,才會出此下策,連捏帶扒。
高粱苞被扒開后,這株高粱就“瞎”了,高粱苞慢慢枯萎干癟,秋天是不會長成高粱穗了,造成糧食減產。所以,小孩子打烏米,往往是偷偷鉆進高粱地的。否則,讓“看青(守護未成熟的莊家)”的人抓到,會招來一頓訓斥。
打烏米,其實沒有那么難,實踐幾次也就會了。順著壟溝走,歪脖子瞅,見到羅鍋就下手。不多時,就能打一大抱,幾根一組將葉子挽成一個疙瘩,一捆一捆地拴在褲帶上,一路晃晃悠悠地跑回家。
烏米可生吃。扒開皮,直接咬,淡淡的清香,還有點甜味,也可以帶皮清蒸,除了清香之外,吃起來還肉肉的。不僅如此,烏米可以烹飪成各種菜肴,味道極其鮮美。
更有新鮮的事,現在有烏米采摘基地了,設最低消費幾十元錢。采摘期,人流如織,絡繹不絕。農戶收益了,游客將美味健康的烏米帶回家中,一舉雙贏。有人還研發出鮮食烏米、冷凍烏米、烏米小麥粉、烏米純粉、烏米煎餅、烏米營養沖劑等十多種烏米產品。昔日鄉下孩子的山野小吃,如今走進大市場。
可惜,闊別故鄉已久,我再也沒吃過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