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敬
氣象學上通常將雨分為四種形式:鋒面雨、對流雨、地形雨和臺風雨。宋代詩人雖然不懂得這些科學的分類,但是他們以細膩的筆觸對雨進行了詳盡的描述。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長江中下游地區,夏季最突出的天氣特征就是梅雨。梅雨屬于鋒面雨,每年夏季,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經過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時,與來自陸地的冷空氣相遇之后被迫抬升,遇冷凝結,形成大面積的降雨帶,帶來連綿陰雨。此時正是梅子成熟的時節,所以這段時期的降雨被稱為“梅雨”。晉代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說法,而今“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的諺語更是廣為人知。
“微雨輕云已入梅,石榴萱草一時開。”梅雨季節開始叫入梅,結束叫出梅。因為大氣環流的演變過程不盡相同,所以不同地區、不同年份入梅和出梅的確切日期也不完全相同。“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初夏已至,正是入梅時節,山地原野一片翠綠,河水粼粼歡快流動,蒙蒙細雨如煙似霧,蠶桑剛結束,杜鵑又催耕,農家繁忙生機勃勃,這是江南鄉村梅雨季節特有的景致。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梅雨結束,天氣放晴,西湖呈現出特別的美。但“晴湖不如雨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烏云突如其來,雨點紛紛砸下,仿佛無數的珍珠跳入船中,突然貼著地面刮來一陣風,烏云散去,陣雨消失,雨后的西湖澄澈無比。蘇軾在望湖樓上用簡練的筆墨如實記錄了宋神宗熙寧五年,也就是公元1072年農歷六月二十七日的一場對流雨。對流雨多發生于夏季酷熱的午后,局部地區暖濕氣流急劇上升,遇冷凝結,形成降雨。它常以陣雨或雷陣雨的形式出現,往往雨時短促,開始和結束都很突然,對流強時,雨勢就大,反之,雨勢較小。
“一夜滿林星月白,亦無云氣亦無雷。平明忽見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來。”這首詩中所說的雨就是地形雨。它是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遇到山脈被迫抬升,遇冷凝結形成的降雨。一般而言,地形雨雨勢不大,山雨瀟瀟,令人神清氣爽,“帶酒沖山雨,和衣睡晚睛。不知鐘鼓報天明。夢里栩然蝴蝶、一身輕。”但有時地形雨會與對流雨或鋒面雨結合起來,導致山中雨勢很大,“急雨射蒼壁,濺林跳萬珠。山根水壅壑,漫窗若注壺。”急雨如箭,水漫溝壑,有可能引發山洪等災害。
熱帶海洋上的濕熱空氣大規模強烈地旋轉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氣溫迅速降低,水汽大量凝結成云雨,這就是臺風雨。“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十分瀲滟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蘇軾這首詩所寫的就是宋神宗熙寧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的一場臺風雨。他正在杭州吳山上,突然一聲炸雷響起,垂天烏云怒卷驟至,東海風雨越江而來,暴雨傾瀉而下,如同浪潮奔涌,雷聲震耳欲聾,仿佛千面羯鼓敲個不停,天風海雨令人震撼不已。春末夏初的煙雨、梅子黃時的連雨、盛夏時節的陣雨和暴雨、還有那漫步在山路時不期而至的細雨,宋代人所經歷的雨季,千年之后的你是否似曾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