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刃木
公元前五百多年,中國就有了“臭味相投”的說法。《左傳·襄公八年》記載了“臭味相投”的道理:“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然而,誰能想到“臭味相投”居然是有科學依據的。
最近,“臭味相投”這一說法被科學家證實了。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三位科學家發現,地球上的動物會通過氣味來互相辨認、進行社交。比如,人們在遛狗時會發現,狗可以從遠處判斷出接近的狗是朋友還是敵人。在有疑問時,兩只狗會仔細嗅對方身上的味道,再決定是加入玩耍,還是全面開戰。嗅覺在社會交往中發揮的主導作用,在除人類以外的所有陸地哺乳動物中得到了廣泛記錄。那么,人類在社交場合不會像其他陸地哺乳動物那樣使用鼻子嗎?還是這種行為在人類中是隱蔽的?
科學家通過觀察認為,人類可能更傾向于與具有相似體味的人建立友誼。比如,當我們第一次與他人見面時,有時會“立即產生強烈的共鳴,這讓我們覺得彼此已是多年的好友”。可是,如何證實“臭味相投”是有科學依據的呢?
科學家招募了二十對親密的同性、非戀愛關系的朋友參與社會實驗。在實驗中,參與者不能食用味重的食物,睡前需要使用無香肥皂洗澡,且需要穿特制的統一衣服睡覺。之后,科學家將他們的衣服送去進行氣味分析,設備會通過氣味感覺單元分析氣味之間各種分子組成的相似程度。經過六個月的試驗,科學家對比了親密朋友,以及兩兩隨機配對的測試者之間氣味的相似度。試驗結果出乎科學家的預料,親密朋友之間的身體氣味的化學特征相似度更高。
科學家并沒有停留在化學層面的分析,繼而引入了二十位人類分析員,讓他們通過經驗去主觀判斷衣服氣味。結果與機器測得的相同:親密朋友的衣服氣味更加相似,隨機搭配的組合的衣服氣味明顯不同。科學家認為,這種現象可能與“友誼”或“感情”在生理層面的意義有關。之后,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類可以僅從體味中推斷出朋友的情緒狀態,比如恐懼或快樂,相似的體味會誘發相似的大腦活動模式,從而產生親近的情感,而接觸陌生人的體味,可能誘發相反的大腦反應。
既然已經證實好友之間的氣味會相似,那么能不能通過氣味來預測兩個人之間的“合拍指數”呢?緊接著,科學家招募了十七名素未謀面的人,并使用電子鼻分析他們的體味。然后,每個人輪流與其他同性參與者進行非語言游戲。實驗結果與之前一致:氣味相似的兩組人更有可能在游戲中相互產生好感,甚至有人說第一次見面就與對方一見鐘情。
科學家認為這些發現很有意義,因為研究表明,人們傾向于同年齡、種族、教育、外貌、性格和價值觀等與自己相似的人成為朋友。哺乳動物也會借助嗅覺判斷對方是敵人還是朋友,而異性戀的人似乎會被氣味不同的異性所吸引。另一項研究還發現,女性更容易被具有不同免疫基因的男性氣味所吸引,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配對會產生免疫系統更強的后代。
實驗表明,體味相似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中國古人流傳下來“臭味相投”的科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