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電視劇《夢華錄》中,趙盼兒在茶坊中展示了自己的茶藝,她右手執壺,左手收于背后,離杯三尺,瀟灑優雅地為客人斟茶,一起一落,身姿輕盈,動作行云流水,宛如跳了一曲婀娜多姿的舞蹈,令眾多茶客賞心悅目,為之傾倒。她為大家斟的就是“紫蘇飲子”。
紫蘇飲子又名“紫蘇熟水”,飲子就是熟水的意思,在古代是指煎泡而成的飲料、湯點。紫蘇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供藥用和香料用。紫蘇飲子就是以紫蘇為主要原料煎泡而成的飲料。飲子始于唐,風行于宋,上至皇帝貴族,下至布衣百姓,都愛飲用。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有好多“飲子”“香飲子”的店鋪招牌,可見飲子在當時是大有市場的。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也記載了“紫蘇飲”是當時街市上最流行的飲料。
紫蘇飲子能夠紅遍大江南北,緣于被宋仁宗欽定“最佳消暑飲品”。據《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記載,宋仁宗曾經令翰林院舉辦天下飲料評比大會,當時的紫蘇飲、沉香飲、二陳飲、香薷飲、薄荷飲、桂花飲、烏飲等飲料均報名參加。經過專家品鑒審定,紫蘇飲子以其色香味俱佳和具有消暑養生功能脫穎而出,一舉奪冠,沉香、麥門冬位居第二和第三名。
元代詩人吳萊的《嶺南宜濛子解渴水歌》有描述宋仁宗評比飲料的詩句:“向來暑殿評湯物,沉木紫蘇聞第一。” 宋代詩人楊無咎喜歡用紫蘇飲子招待遠方來的客人,寫下《點絳唇·紫蘇熟水》:“寶勒嘶歸,未教佳客輕辭去。姊夫屢鼠。笑聽殊方語。清入回腸,端助詩情苦。”宋代詩人逸民在《江城子(中秋憶舉場)》一詞中曰:“吟配十年燈火夢,新米粥,紫蘇湯。如今且說世平康。”
紫蘇飲子如此紅火,又有哪些功效呢?宋代詩人章甫在《紫蘇》一詩中以親身經歷描寫了紫蘇作為飲品、食品、藥品的多重作用:“紫蘇品之中,功具神農述。為湯益廣庭,調度宜同橘。結子最甘香,要待秋霜實。作腐罌粟然,加點須姜蜜。由茲頗知殊,每就畦丁乞。飄流無定居,借屋少容膝。何當廣種藝,歲晚愈吾疾。”清代醫學家張志聰撰寫的《本草崇原》記載:“紫蘇氣味辛溫,臭香色紫,去邪毒,辟惡氣。”清代醫學家趙瑾叔有《本草詩》贊紫蘇的保健功能:“舒暢無知是紫蘇,制將葅食伴瓜瓠。葉能達表溫中氣,子可消痰定喘吁。燃出燈油充蠟矩,編成籬落護雞雛。芬芳豪貴常貪食,走泄真元氣反虛。”在炎熱天氣飲用紫蘇飲子,能健胃消暑,增強食欲,助消化,還有預防感冒、胸腹脹滿等功能。因此成為當時走紅的飲料。
如何制作紫蘇飲子呢?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介紹:“取葉,火上隔紙烘焙,不可翻動,修香收起。每用,以滾湯洗泡一次,傾去,將泡過紫蘇入壺,傾入滾水。服之,能寬胸導滯。”明代宋詡編寫的《竹嶼山房雜部》中也有紫蘇熟水的做法:“紫蘇摘新葉,陰干。用時隔紙火炙,作沸湯泡,蜜(密)封,熱飲,冷則傷人。”現代有一種制作紫蘇飲子的簡便方法:三五片紫蘇葉,一片陳皮,加上兩片鮮姜,入水同煮。水沸后,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放入一兩塊冰糖,即可飲用。香味獨特,微澀帶甜,實為消暑保健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