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琦

羅翔曾在一檔談話節目中聊到自己少年時有一個好友,兩個人關系很親密。有一天好友突然失蹤了,羅翔去他家探問才知道,幾個人去搶劫,好友為他們望風,因而被捕入獄了。
羅翔說起這件事,既嘆惋,又后怕,假如那一天好友來叫他一起去,他很難想象是什么結果——像他這種成長于小城鎮,又正值懵懂年紀、涉世未深的少年,在當時的環境氛圍下,很難做出其他選擇。電影《更好的生活》中,一個從墨西哥偷渡到美國的非法移民,他的行為不被兒子理解,說起自己的人生,他很精妙地道出了其中的無奈:“在小城鎮,人們都在做別人做過的事,找一個女人結婚,然后往北走。我也是這樣做的,因為我不知道還有什么其他的選擇。”
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上,都有幾個陪伴自己走過一段路,最后又因為不同的選擇而分道揚鑣的人,由此留下的記憶,成為不同人生階段的一部分。這些記憶,或令人不適,或讓人依戀。
美國詩人愛倫·坡年少時,希臘爆發獨立戰爭,年輕熱血的愛倫·坡想去歐洲參加義勇軍,幫助希臘人擺脫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他把想法告訴了玩伴艾本奈茲,邀請他一同前往希臘參戰,艾本奈茲滿口答應。愛倫·坡自幼父母雙亡,是被人收養長大的,這種獨特經歷令他內斂冷漠,想象力活躍卻又訥于言辭,艾本奈茲是他最親近信任的朋友,兩個人經常在一起閱讀冒險小說,聊各種心事,有著深厚的友情。
到了約定時間,艾本奈茲經過審慎考慮,意識到參加戰爭的危險,食言退出了,沒有如約出現在愛倫·坡面前。兩個人之前做的計劃也淪為空談。很難想象,如果不是因為艾本奈茲失約,他們如愿前往希臘參戰,人生會變成什么樣。
美國社會學家阿莉·拉塞爾·霍克希爾德曾對一家大型企業的高管做過采訪,詢問對方的成功之道。該高管對公司的員工有過很細致的觀察。他發現那些野心勃勃、工作能力非常突出,同時又具有奉獻精神的員工,彼此的人生看似是在相伴同行——大家有著同一個老板,每天做著相同的事——實際上各自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最終形成終極淘汰。
其中一些人為了成功,心態會變得扭曲,把自己當成蠟燭一樣燃燒,不論是在家庭生活還是工作中,與他人都相互抵觸、難以投合。那些從潛在競爭中勝出的人則會表現得相對理性,工作上既有所表現,同時又能保持良好的精神與心態,去維系不同的生活。馬克斯·韋伯說,現代文明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理性化的過程。大多數人今天之所以走在正確的路上,就是受理性化之益,得以從一場場不同的“終極淘汰”中勝出。對于那些曾經在人生路上陪伴我們走過的人,也應當說一句“感謝有你同行”,因為正是他們讓人知道一切都有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