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梓恒
習近平指出“我們是一個大黨,領導的是一個大國,進行的是偉大的事業,要善于進行戰略思維,要善于在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可以說,習近平戰略思維是習近平思考、分析、研究治國理政問題,并通過復雜實踐固定下來的思維方法,是習近平以新興大國領導人的身份,戰略地認識問題和戰略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也體現了習近平深刻認識到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需要確立一種根植于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哲學思維方法。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我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時代交匯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著力點,必須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刻回答當下中國“在何地”“向何方”的重要戰略問題。習近平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黨現階段提出和實施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戰略思維方式因其自身的獨特品質,特別要求宏觀與微觀結合的視野,以保證一切的戰略認知和戰略決策能夠自覺地反映全局的要求和長遠的需要。十八大以來,世界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戰略思維統攬全局、抓住根本、把握大勢、預見未來提供了巨大的“問題域”。習近平指出:“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改變”,全面認識時代之特征與時代之問題,以“時代之精神和文明活的靈魂”為改革和發展謀劃出路,成為習近平戰略思維產生的重要背景和依據。
習近平在不同場合下均引用過唐贄《論緣邊守備事宜狀》中“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即要求統治者善與審時度勢,順應時勢,結合具體情況研究、分析和決策,才能夠取得成功。
習近平指出:“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習近平重點關注的正是其中的“時”,并賦予其時間與空間的雙重含義。在歷史延續的進程中把握21 世紀鮮明的時代精神,正如馬克思所揭示的“哲學是時代精神之精華”。資本主義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逐漸顯露出重重弊端,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真正的哲學”,必須承擔起“時代精神的精華”之責,學哲學、用哲學,是習近平一以貫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學養;從空間上看,習近平則側重于在從國際和國內兩方面把握時代的特征。從國際環境來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習近平對于國際形勢的精辟論斷,結合現實實際來看,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大國博弈、中美競爭共同構成了世界的“復雜本體”;從國內看,我國物質基礎堅實、人力成本富足、制度優勢明顯、市場經濟活躍、發展潛力巨大。然而也必須認識到,外部環境變化帶來了相當的風險挑戰,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圍剿”伴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展開;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中沒有觸及的深層次矛盾及新產生矛盾也在伴隨顯現。對于這種“復雜本體”的分析,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上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唯物史的全景式的哲學思考,深入剖析“百年未有大變局”的哲學本質,抓住時代的特征,方能在戰略上取得成功。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因此社會革命和變革的時代便伴隨著生產力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時自然到來。生產力發展和變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導致的,追索“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最終還是“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區分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博弈,造就的正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新態勢。
21 世紀以來,經濟重心、政治重心均在不同程度上發生轉移,世界歷史呈現出一種超出預期的復雜性,要求中國必須以“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為“大變局”產生的唯物論基礎。一方面需要中國堅定不移地快速提高綜合國力以撬動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根本性變革,不斷提高提高國際影響力,在新的制度建構中占據有利位置;另一方面,中國要協助世界,構建更為合理的世界格局規則體系。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75 周年紀念峰會上提出了“主持公道、厲行法治、促進合作、聚焦行動”四條原則,在今天看來,習近平的超前認識體現出超卓的戰略格局和戰略眼光。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智慧,尋求并揭示其演變的內在規律,進而本質上獲得關于“大變局”的理性認識。進而在變與不變的辯證認識中,運用哲學方法、提煉哲學理念,將表象認識提升到規律性認識,為當下中國和世界認識新特征、把握新情況、抓住新機遇、處理新問題提供系統科學的指導。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就“大變局”表象來看,無論是新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還是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作用,以及與此同時伴隨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加速重構,無不深刻地為這個時代標示出“變”的特征。然而,表象的變化并沒有真實的掩蓋其背后“不變”的本質規律。《共產黨宣言》揭示的“資本主義兩重性”表明資本主義仍然在生產力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的問題顯露也隨著“生產力跨越式發展”而加速顯現。資產階級作為其自身的“掘墓人”正在加速自身滅亡的速度。習近平戰略思維善于“把握大勢”,歷史發展過程中紛繁復雜的表象最終會在歷史發展中得以“消解”,資本主義的消解、被壓迫民族的解放、社會主義的勝利最終會以“歷史必然性”的“現實化”進程逐漸顯現。習近平引用毛澤東“風物長宜放眼量”這一詩句,體現的正是對歷史大勢的精準把握,在堅定不移的戰略定力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兼相愛、交相惡”是墨子哲學的認識論,也是其方法論。“國與國不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展現出的平等、和諧觀念為整個世界的“變局”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矛盾著的雙方因“同一性”原則,最終成為世界新秩序建構的指導思想。
在“大歷史觀”之下審視現階段的世界矛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從“東方從西方中獨立出來”,走出一條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道路。東西方的矛盾,特別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矛盾,以西方率先完成百年現代化進程為基礎,進而妄圖將“新自由主義”強加于東方,引導東方國家走上一條“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現實路徑中顯現出來。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導致的資本主義危機,以全球性的資本循環為形式,不斷榨取東方國家更多剩余價值;資本的“無序擴張”,將資本與勞動、勞動與人的“異化關系”擴大到世界范圍,形成了現存世界格局之下的財富分配兩極分化,進而在東方和西方、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發達國家與后進國家之間形成了“國與國相攻”的“亂局”。習近平敏銳的把握了“大變局”這一特征,在統攬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抓住“斗爭本質”,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戰略智慧,為“大變局”未來發展“愿景”擘畫出一幅“兼愛、非攻”的理想畫面。
2014 年5 月,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期間曾引用毛澤東“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來強調“大變局”中中國共產黨應有的緊迫感和危機感。面對“大變局”所展現出的復雜性、不確定性、斗爭性和艱巨性,習近平深刻發揚了毛澤東“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表明中國共產黨在應對“大變局”之種種復雜挑戰的鮮明態度:世界固然變幻莫測、波詭云譎,但中國所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致力于實現的中國式現代化,以及為世界發展和人類解放作出的一系列努力,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希望,不僅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還能夠積極引導世界發展的走向,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作出“中國式”的貢獻。
習近平深刻認識到“大變局”中的中國是能夠在積極作為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識變、應變為前提,以主動求變為方法,以強烈的人類文明情懷和世界視野關照“大變局”中的問題,以建設性的積極姿態開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