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佩玉
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探索,砥礪奮斗,帶領人民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這條道路蘊含著深刻的內在邏輯,體現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內在邏輯,堅定不移地走這條道路,對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以及為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貢獻中國智慧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國共產黨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將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在探索中逐漸形成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從歷史階段來看,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開始于第一次鴉片戰爭,隨著西方列強的步步入侵,整個中國陷入了亡國滅種的危機當中。如何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是當時面臨的兩大任務,更是現代化探索道路上亟需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鴉片戰爭后,列強又相繼發動了數次侵華戰爭,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妄圖把控中國的內政和外交,使中國逐步喪失完整的主權和政治上獨立的地位;同時加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控制海關稅收,妄想操控中國的國民經濟命脈。“法終當變,不變于中國,將變于外人”。中國人民意識到僅僅依靠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無法挽救中國,于是開始崛起和反抗,進行現代化的探索之路。例如,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以失敗而告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這種單純的器物現代化,同樣沒有逃脫失敗的命運。隨后,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更沒有能夠實現中國向近現代化的轉變。當時的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社會革命運動,以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這兩大重要歷史任務,盡快融入現代化建設的世界進程。
十月革命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力量,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一系列的革命斗爭中逐漸意識到:要想真正獨立自主地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通過武裝斗爭,才能真正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基于此,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正是由于這條創造性的新道路,使得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也為后續中國的工業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創造了重要的社會條件。
歷經28 年的艱苦奮戰,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49 年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中國從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完成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任務。然而初生的中國面臨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的嚴峻挑戰。如何在薄弱的基礎上實現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的高效轉變,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所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在七大和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化建設,這也是后來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的雛形。1953 年,中國共產黨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采取改造和建設同時并舉的現代化建設路線,為現代化建設準備了物質條件。1956 年順利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得以明確。在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向前推進,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開創和形成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抉擇,逐步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道路。1979 年,鄧小平正式提出了 “中國式的現代化新道路”命題,制定“兩步走”“三步走”等發展戰略,持續描繪現代化的宏偉藍圖。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的第一個翻一番目標提前三年實現;第二個翻一番目標提前五年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入“快車道”,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效日益顯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基本形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現代化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提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任務,確立了新的“兩步走”戰略,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道路的內涵。為了加快建設步伐,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四個全面”,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實施創新型發展戰略,“天眼”“蛟龍”等重大科技的突破和應用,也不斷給現代化助力加速。
黨的百年奮斗經歷表明,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賡續奮斗的產物,同時也印證了現代化的建設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科學理解這條新道路的歷史邏輯,能夠從整體上更好地把握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脈絡,為處于進行時的現代化建設大業提供啟示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思想不是歷史盲目運動的產物,而是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關于現代化理論體系基礎上,中國領導人進一步結合我國國情和具體實踐情況,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理論體系。
現代化的思想在馬克思恩格斯領導工人階級的革命運動中已初見端倪,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出發,肯定了資本主義對于推進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所起的正面作用,即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解放了生產力,建立了大工廠,開創了世界市場,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促進了社會結構的變遷,是世界現代化發展中一次重要的飛躍。但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又深刻地指出:由于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存在,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仍然存在著階級的對立,是一種新的壓迫和斗爭形式,馬克思認為其帶來了“現代的災難”,強大的社會生產力不能夠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的發展,相反顯露出社會衰敗的征兆。
在批判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思想的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構想了未來現代化社會的藍圖。在對各國歷史和現實情況進行考察和研究后發現,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到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但是東方國家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原始的公有制,它提供了合作勞動的物質條件。因此,這樣的國家可以借助本國的無產階級,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這樣的東方國家的社會主義大多處于不成熟的階段,生產力的水平仍然不能夠直接“跨越卡夫丁峽谷”,所以在東方社會理論指導下建立的國家必須在借鑒資本主義有益成果的基礎上發展生產力,才能實現生產力上的彎道超車。
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發展出現了新的曙光。早在建黨初期,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人審時度勢,決定用革命的手段來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行,中國共產黨開始初步探索國家現代化。在經濟層面上,強調使中國由農業國過渡為工業國;在政治層面上,主張建設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在文化層面上,強調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和大眾的文化。新中國成立以后,黨把國家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建設社會主義的國家上來,提出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目標任務。直到1964 年,囊括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方面的現代化目標得以形成。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正式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概念,并對這一現代化道路進行了系統性規劃,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應該是全方位多層面的,但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于經濟的發展狀況。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領導集體,突出強調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為我國現代化制度體系提供物質基礎的重要性。為了進一步發展生產力,我國需要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生產關系和現代企業制度,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十六大后,以胡錦濤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綜合分析進入新的世紀后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基礎上,在發展道路、戰略和目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觀點,形成了科學發展觀。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砥礪前行、奮發圖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邁入新的臺階。習近平將這一宏偉目標的建設分為兩個階段,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和基礎,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推動中國現代化發展步入強國富民的歷史新階段。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的核心理念和價值歸依,又結合中國社會實際,回應時代脈搏,將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中國化和大眾化。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實踐邏輯,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深刻根植于特定背景下的具體實踐,汲取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的有益成分,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根本遵循。
我國有14 多億人口,人口數量占據世界第一。讓如此龐大的人口體量整體邁入現代化,一直是我們現代化道路上亟需思考和解決的一大難題。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雖然消除了絕對貧困,建成了小康社會,但我國小康社會的現代化建設仍然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仍需采取進一步的實踐行動,讓全體人民共享現代化成果。針對此,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對實現小康社會后的“第二個百年”現代化新征程做出了總體規劃,突出強調幾個關鍵性任務:一是持續扎實地推進共同富裕。我們黨始終在觀念上把共同富裕思想擺在核心位置,在行動上整合社會資源,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各自優勢,讓全體人民都享有現代化的發展成果。二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為人民謀幸福。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闡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社會歷史中的巨大作用,將人的自由解放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價值歸屬。我們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要把是否有利于增進人民福祉作為衡量現代化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三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我們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在僅僅關注發展的速度,更應該看重發展的質量,用低消耗贏得高質量的發展,保障發展不因資源枯竭而停滯,不因環境破壞而受阻。
當今世界,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時期。面對世界共同的挑戰,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在蘇東劇變、蘇聯解體后,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秉持和平、和睦、和諧的優秀傳統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和平發展道路。尤其是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黨沉著應對各種突發情況,開展科學、精準的防治,動員全社會一切力量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也積極同世界各國合作,幫助全人類能夠共克時艱,同舟共濟,展示大國擔當,以自身的實際行動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既能夠發展自己,又能給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貢獻中國方案,對人類在現代化新道路的探索上作出了巨大貢獻。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創造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回應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時代需要,它的形成蘊含著深厚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這三個層面的邏輯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對立,而是相互促進和發展,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華民族在這條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大勢和回應人民期待的現代化新道路的助力下,實現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順利開啟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總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僅在當今時代的發展中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并致力于以自身的發展助力世界各國的發展,加速了人類探索現代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