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超波
(海南西部中心醫院,海南 儋州 571700)
腹腔鏡手術為結腸癌的常用方法,可有效切除結腸癌病變組織,延長患者生存時間〔1〕。但相關研究指出,結腸癌患者術后常受多種因素影響,導致腫瘤的復發、轉移,而復發、轉移是導致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2〕。同時老年結腸癌患者因年齡較高,免疫力較差,若在腹腔鏡手術后復發,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接受二次手術,但因為老年患者身體耐受性較差,二次手術可能也無法獲得理想效果,甚至可能部分患者因受不了復發帶來的打擊,產生放棄治療的想法,影響整體的治療獲益〔3,4〕。因此,分析老年結腸癌患者腹腔鏡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尤為必要。目前,已有相關研究指出結腸癌患者術后復發與TNM分期、腫瘤形態等因素有關〔5〕,但疾病分期及腫瘤形態等病理特征并不能很好指導防治措施的擬定,因此還需要分析其他相關因素,但與之相關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擬重點分析老年結腸癌患者腹腔鏡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海南西部中心醫院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后1年復發的67例老年結腸癌患者資料為復發組,并采集同期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后1年未復發的67例老年結腸癌患者資料為未復發組。納入標準:(1)經病理活檢確診為直腸癌;(2)全部患者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手術實施順利,術后獲得完整隨訪,隨訪時間至少1年;(3)年齡≥60周歲;(4)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急性腸梗阻、消化道出血;(2)合并嚴重感染及肝腎功能障礙;(3)治療前1個月經靜脈途徑補充外源性白蛋白(Alb);(4)既往有腹腔手術史、腸粘連者;(5)隨訪期間病死。
1.2術后復發檢查方法 術后1年,行纖維腸鏡、腹部B超、胸部CT及病理檢查,評估復發情況。
1.3基線資料統計 設計基線資料填寫表,查閱患者病例資料并詳細填寫,包括性別、年齡、病程、TNM分期〔6〕(Ⅱ期,Ⅲ期)、腫瘤形態(腫塊型、浸潤型、潰瘍型)、分化程度〔7〕(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有無血管侵犯(采用多層螺旋CT檢查,發現結腸癌腫瘤直接侵犯腸壁外血管)、有無術后化療。
1.4血清指標檢測方法 術前,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10 cm,分離上層血清,使用美國羅氏公司生產的Roche電化學發光儀測定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CA)199水平;采用透射免疫比濁法檢測Alb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結腸轉移相關基因(MACC)1水平,檢測試劑盒均購于美國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公司。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
2.1復發組與未復發組基線資料比較 兩組血管侵犯、分化程度、術后化療、血清Alb、MACC1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復發組與未復發組基線資料比較
2.2單項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基線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作為自變量并說明,其中血管侵犯:有=1,無=0;分化程度:低分化=1,中分化=2,高分化=3;術后化療:無=1,有=0。以老年結腸癌患者術后復發作為因變量,復發賦值為“1”,未復發賦值為“0”,經單項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有血管侵犯、低分化程度、術后未化療、血清Alb低表達、血清MACC1過表達均可能是老年結腸癌患者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單項回歸分析結果
2.3多項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得到的影響因素納入,并納入性別、年齡、病程、TNM分期、腫瘤形態、血清CEA、CA199水平,建立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在校正各個資料之間的影響后,結果顯示,有血管侵犯、低分化程度、術后未化療、血清Alb低表達、血清MACC1過表達均是老年結腸癌患者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3。

表3 多項回歸分析結果
王楷翔等〔8〕對140例結腸癌患者采用手術治療,術后隨訪3個月以上發現復發率為32.86%(46/140),說明結腸癌患者術后有較高的復發率。而老年患者機體衰退,免疫功能降低,若術后復發無疑會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雙重打擊。因此分析老年結腸癌患者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可能對指導患者術后治療,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升生存質量有積極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血管侵犯、低分化程度、術后未化療、血清Alb低表達、血清MACC1過表達均是老年結腸癌患者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逐個分析原因,血管侵犯:血管侵犯多因瘤體較大,難以實現根治性切除,同時因血管侵犯,易影響門靜脈,在實施手術時需仔細,避免對血管造成損傷,可能會導致病灶清除效果不佳,引起術后復發〔9,10〕。對此建議,可在術前先為患者實施化療,達到縮小腫瘤的目的,待減輕血管侵犯后,再采用手術予以根治,提升臨床治療效果。低分化程度:低分化結腸癌腫瘤,因生長潛力強,細胞分裂迅速,同時呈浸潤性生長,易發生脫落種植,向結腸周圍毛細血管、組織與淋巴血管侵入及轉移,腹腔鏡手術難以根治,術后癌組織復發率高〔11,12〕。對此,建議在術后應為結腸癌患者結合化療治療,同時在化療期間結合中藥輔助治療,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此外飲食應做到多樣化,多食高蛋白、低動物脂肪、易消化食物,保證營養均衡,減少術后復發。術后未化療:在術后因患者體內可能存在亞臨床病灶,若該類患者沒有應用化療的抑制及殺傷作用,腫瘤細胞會出現增殖,癌細胞失控增長,導致腫瘤復發〔13〕。對此,建議對于老年結腸癌患者在接受腹腔鏡術后可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適當采取合理化療方案,以清除患者體內殘留腫瘤灶,減輕腫瘤組織的再次危害,降低復發率。血清Alb低表達:Alb作為評估患者營養狀況的重要手段,因結腸癌惡性腫瘤細胞的迅速增長,造成體內營養物質大量消耗,導致結腸癌患者血清Alb水平降低〔14,15〕。同時相關研究指出,腫瘤的惡性程度越高,血清Alb水平越低,導致免疫力低下,可能促進局部腫瘤復發,影響手術效果,增加術后復發風險〔16〕。對此,建議應在術前積極評估患者營養狀況,對于Alb水平較低的患者可輸注人血Alb,改善患者體質。血清MACC1過表達:MACC1作為腫瘤相關基因,可通過調控HGF/met信號通路,參與癌細胞的增殖、遷移、腫瘤血管生成及上皮間質轉化等病理過程,并形成整反饋環,促進腫瘤細胞的惡性進展〔17,18〕。且有研究指出,MACC1過表達與腫瘤臨床病理特征相關,包括低分化程度、淋巴結遠處轉移等〔19〕。因此MACC1過表達可促進腫瘤生長,采用腹腔鏡手術難以根治,可能是導致結腸癌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對此,建議在術前應檢測結腸癌患者血清MACC1水平,若呈高表達,可調整治療方案,以減少復發。
綜上,老年結腸癌患者腹腔鏡術后復發可能與血管侵犯、低分化程度、術后未化療、血清Alb低表達、血清MACC1過表達有關,應在術前對患者詳細檢查,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測定血清MACC1水平,并于術后合理結合化療,注重患者的營養補充,可能是減少術后復發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