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輝 齊博 劉玉珍 陳智 趙寶生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 1第一附屬醫(yī)院胸外科,河南 衛(wèi)輝 453100;2食管癌研究所;3第一附屬醫(yī)院生命科學研究中心)
食管癌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惡性腫瘤之一,主要分鱗癌與腺癌兩大病理類型,在中國90%以上為食管鱗癌患者〔1〕。盡管目前對于食管癌的診療已經有了顯著進步,如手術、化療、放療等,但由于高復發(fā)和轉移的特性,其預后依然很差。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ERK)作為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成員之一,調控細胞內的多種信號分子發(fā)揮生物學效應〔2〕。ERK通過活化核因子κB等途徑誘導抗凋亡基因的表達,促進凋亡蛋白的降解,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絲裂原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MEK)作為ERK的激酶,引起ERK磷酸化的發(fā)生。應用MEK抑制劑抑制ERK磷酸化(磷酸化ERK為ERK活化形式),誘導細胞凋亡與周期阻滯,對不同類型的神經母細胞瘤、肝癌、結直腸癌等多種腫瘤細胞表現(xiàn)出抑制生長、促進凋亡的作用〔3~5〕。在腫瘤遷移及侵襲方面,ERK通過活化轉錄因子激活蛋白(AP)-1等促進細胞外基質的降解,利于腫瘤細胞的遷移,抑制ERK活性后腫瘤細胞的遷移及侵襲能力顯著被抑制〔6〕。然而,臨床試驗發(fā)現(xiàn)MEK抑制劑治療某些腫瘤并不能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且有研究報道MEK抑制劑具有促進乳腺癌細胞遷移的作用〔7〕。目前有關MEK抑制劑對食管鱗癌細胞遷移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國內外尚無相關報道。本研究旨在分析MEK抑制劑U0126對食管鱗癌細胞遷移的影響,并探討其可能機制。
1.1細胞和試劑 人食管癌細胞系KYSE-150購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細胞庫,使用RPMI1640(含10%胎牛血清及1%青鏈霉素混合液)培養(yǎng)細胞。MEK抑制劑U0126購自美國APExBIO公司,二喹啉甲酸(BCA)蛋白定量試劑盒購自碧云天公司,放射免疫沉淀法(RIPA)蛋白裂解液購自博士德公司,Transwell小室購于美國 Corning 公司,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山羊抗兔IgG(H+L)購自北京鼎國昌盛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1∶8 000),磷酸化(p)-ERK1/2、E-鈣黏蛋白(cadherin)、β-連環(huán)蛋白(catenin,1∶1 000)抗體購自美國CST公司,GADPH(1∶1 000)抗體購自武漢博士德公司。
1.2細胞培養(yǎng)及分組 用含10%胎牛血清及1%青鏈霉素混合液的RPMI1640培養(yǎng)基在37℃含5% CO2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 KYSE-150細胞,使細胞呈單層貼壁生長,每3 d傳代一次。 U0126處理KYSE-150細胞,使其終濃度分別為0.0、0.5、1.0、2.5 μmol/L。
1.3Transwell細胞遷移實驗檢測細胞垂直遷移能力 取對數(shù)生長期細胞,用無血清的培養(yǎng)基RPMI1640重懸細胞(濃度為5.0×105/ml),取200 μl(含細胞數(shù)1.0 × 105個)加入Transwell上室中,在下室加入600 μl含10% 胎牛血清培養(yǎng)基,將小室放入培養(yǎng)板中。分為0.0、0.5、1.0、2.5 μmol/L的 U0126組,于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h、48 h后,4%多聚甲醛固定15 min,再用0.1%的結晶紫對下室底部細胞進行染色,并用棉簽除去上室內側的細胞。最后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取9個不同視野進行拍照計數(shù),統(tǒng)計細胞數(shù)量。
1.4劃痕實驗檢測細胞水平遷移能力 將細胞密度為5.0×105/ml 的細胞懸液加入6孔板中,在37℃含5%CO2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過夜,經不同濃度U0126處理,在細胞上用200 μl 的槍頭劃橫線三條繼續(xù)培養(yǎng)。藥物分別處理24 h、48 h后取出細胞,顯微鏡下觀察細胞橫向遷移情況,并在相同位置拍照。
1.5Western印跡實驗 分別收集0.0、0.5、1.0、2.5 μmol/L U0126處理的細胞,磷酸鹽緩沖液(PBS)清洗3次,加入RIPA裂解液裂解細胞,提取蛋白。按每孔20 μg蛋白制備蛋白樣品、上樣,進行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SDS-PAGE)分離并轉至聚偏氟乙烯(PVDF)膜。經5%脫脂牛奶室溫下封閉1 h后,加入相應的一抗稀釋液,4℃ 孵育過夜。回收一抗,TBST清洗3次,每次10 min,加入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山羊抗兔IgG(H+L)二抗,室溫孵育70 min,TBST清洗3次,電化學發(fā)光(ECL)法顯影,采用凝膠成像設備觀察結果并拍照,用ImagegJ 18.0圖像分析軟件測條帶灰度值并比較各組間差異。
1.6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Graphpad prism7軟件進行t檢驗。
2.1U0126對食管鱗癌細胞垂直遷移的影響 0.5、1.0、2.5 μmol/L U0126處理組的細胞穿膜細胞數(shù)〔(83.33±9.00)個、(240.00±2.49)個、(314.00±2.94)個〕較0.0 μmol/L U0126(對照)組〔(115.00±7.12)個〕明顯增加,且處理組穿膜細胞數(shù)目隨U0126濃度的增高而增加(P<0.01)。見圖1。

圖1 U0126對KYSE-150細胞垂直遷移的影響(結晶紫染色,×200)
2.2U0126對KYSE-150細胞水平遷移的影響 U0126促進KYSE-150細胞遷移,且隨著U0126濃度及時間的增加,促進效應逐漸增強。0.5、1.0、2.5 μmol/L U0126處理細胞24、48 h后橫向遷移細胞數(shù)高于對照組除0.5 μmol/L 24 h時外,其余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和圖2。

表1 U0126對KYSE-150細胞水平遷移的影響個,n=3)

圖2 U0126對KYSE-150細胞水平遷移的影響(×200)
2.3U0126對KYSE-150細胞上皮間質轉化相關蛋白表達的影響 0.5、1.0、2.5 μmol/L U0126處理組 E-cadherin蛋白表達量明顯低于對照組,而 β-catenin蛋白表達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0.5、1.0 μmol/L U0126與p-ERK1/2表達較對照組無明顯改變,但2.5 μmol/L U0126抑制p-ERK1/2表達(P<0.01)。見圖3和表2。

1~4:對照組,0.5 μmol/L U0126組,1.0 μmol/L U0126組,2.5 μmol/L U0126組圖3 U0126對KYSE-150細胞相關蛋白表達的影響

表2 U0126對KYSE-150細胞相關蛋白表達的 影響
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高,且預后差,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第8大惡性腫瘤,中國90%以上為食管鱗癌患者〔8〕。由于食管癌具有高度侵襲性且易發(fā)生早期轉移,其5年生存率不到20%。盡管許多抗腫瘤藥物能抑制食管癌的進展,但有些患者治療效果依然很差,其原因有待進一步闡明。Ras/MEK/ERK通路對腫瘤細胞增殖、凋亡、遷移、侵襲和血管生成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9~16〕。因此,ERK被認為是治療癌癥的合適靶點〔17〕。ERK活化促進癌細胞增殖,抑制凋亡,針對調控ERK的上游激酶的抑制劑,已被研發(fā)應用于臨床試驗。通過應用ERK激酶MEK抑制劑進而抑制ERK信號通路,抑制ERK磷酸化的發(fā)生,促進腫瘤細胞凋亡。例如,鈣結合蛋白S100A12上調前列腺癌細胞ERK磷酸化水平,具有明顯抗凋亡能力,MEK抑制劑MK-8353明顯逆轉該現(xiàn)象的發(fā)生〔18〕。此外,ERK磷酸化可通過調控轉錄因子的表達,利于EMT現(xiàn)象的發(fā)生,促進腫瘤細胞的遷移及侵襲能力。EMT即上皮到間質細胞的轉化,通過修飾細胞表達的黏附分子,從而使其具有遷移和侵襲行為。上皮標志物E-cadherin和間充質標記物β-catenin、vimentin等均為EMT的標志蛋白,上皮標志物的下調與間充質標志物的上調預示著腫瘤細胞EMT現(xiàn)象的發(fā)生。Zheng等〔19〕研究證實鈣蛋白酶家族成員Capn4通過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激活AP-1,促進鼻咽癌細胞遷移。ERK磷酸化水平上調,促使胰腺癌細胞EMT的發(fā)生,抑制ERK磷酸化水平上調E-cadherin的表達,下調vimentin的表達,降低胰腺癌細胞的遷移能力〔20〕。但是,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MEK抑制劑PD98059通過EGFR信號的激活刺激β-catenin核積聚進而促進乳腺癌細胞遷移〔7〕。
已有文獻報道10 μmol/L U0126對食管鱗癌細胞增殖無影響,但隨著濃度的增加,其對食管鱗癌的增殖抑制作用明顯增強〔21〕。前期通過對不同食管鱗癌細胞檢測發(fā)現(xiàn),U0126小于10 μmol/L對KYSE-450、EC9706細胞的遷移均無影響,但卻明顯促進KYSE-150細胞遷移。因此本研究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MEK1/2抑制劑U0126以時間-劑量依賴性的方式抑制食管鱗癌KYSE-150細胞的遷移。
β-catenin通常作為關鍵的轉錄因子,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和遷移〔22〕。β-catenin可通過上調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在內的轉移相關基因轉錄而促進腫瘤細胞運動能力的增強〔23〕。雖然β-catenin高表達發(fā)生在應用MEK抑制劑后,但是有研究表明,該現(xiàn)象的發(fā)生主要在于MEK抑制劑誘導EGFR信號通路的激活有關,與經典的RAF/MEK/ERK通路介導的細胞增殖、凋亡及遷移、侵襲無相關性〔7〕。由此提示,U0126影響食管鱗癌KYSE-150細胞的遷移可能不僅與調控ERK活性的基本作用有關,且還有可能通過非經典的ERK途徑發(fā)揮作用。
綜上,U0126可能是通過下調E-cadherin和上調β-catenin表達,誘導EMT的發(fā)生,促進KYSE-150細胞遷移。該研究為臨床試驗應用MEK抑制劑治療某些腫瘤效果不理想做出合理解釋,提示臨床用藥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用藥個體化,還要考慮到用藥的劑量,以此為臨床抗癌藥物的應用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