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珠 馮運紅 張憶雄 李小平
(1遵義醫科大學,貴州 遵義 563006;2遵義醫藥高等??茖W校)
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國發〔2022〕2號)中指出:相關部門要制定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對不同老年群體分類提供養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復照護等服務〔1〕。將貴州的養老事業提升到了國家層面,貴州有責任在養老事業上闖新路、開新局、做表率。據貴州省統計局〔2〕數據顯示:貴州省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為593.14萬余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5.38%,與2010年相比貴州省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54%。面對快速增長的老齡群體,當前傳統的家庭、社區和機構養老服務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拓展多層次、寬領域、精細化、個性化的養老服務勢在必行。醫養一體化,醫養智慧化道路是未來養老服務的必然選擇。本研究將貴州省醫養結合試點示范單位按照醫養程度的不同分為以醫為主、以養為主和醫養并重三種類型〔3~5〕,并對不同類型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內居住的老年人智慧化養老服務的需求開展實證調研,以明確其需求導向。
1.1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對貴州省第一、二批共25家醫養結合試點示范單位內居住的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以上者;②意識清楚、思維邏輯正常及無溝通障礙者;③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思維邏輯混亂,無表達能力者;②嚴重視聽障礙、無法理解、正確回答和精神疾病患者。共發放問卷816份,回收有效問卷807份(98.89%)。以醫為主型168人,男82人,女86人,平均年齡(77.9±9.8)歲;以養為主型127人,男51人,女76人,平均年齡(78.8±9.9)歲;醫養并重型512人,男223人,女289人,平均年齡(79.7±9.4)歲。
1.2調查內容 本研究采用自制智慧化養老服務需求量表,調查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于2021年3月上旬于遵義市兩家醫養結合試點示范單位開展預調研,通過數據分析,對調查問卷存在問題進行修正和完善;第二階段于2021年3~6月對貴州省第一、二批醫養結合試點示范單位內居住的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兩個部分:①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身體狀況等。②智慧化養老服務需求,智慧化養老服務需求量表分為五個維度,共28個條目,賦分采用專家法,總分為100分,第一~五維度分別為智慧化醫療服務需要程度(29.11分),智慧化健康管理需要程度(22.07分),智慧化生活照料需要程度(6.83分),智慧化精神慰藉需要程度(3.58分),智慧化安全監護需要程度(38.41分)。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χ2檢驗、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法。
2.1一般資料 不同類型養老機構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職業、身體狀況、是否患有慢性病和醫療保障形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不同類型養老機構智慧化養老服務需求現狀 本調查對象對智慧化養老服務需求依次為智慧化安全監護、醫療服務、健康管理、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不同類型養老機構老年人智慧化養老服務需求總分有差異(F=17.019,P<0.05),其中以醫為主型的養老機構老年人智慧化養老服務需求總分最高,以養為主型次之,醫養并重型最低。不同類型養老機構老年人智慧化醫療服務無差異,以養為主型和與醫養并重型養老機構老年人智慧化生活照料服務無差異。見表2。

表1 老年人基本情況〔n(%)〕

表2 不同類型養老機構老年人智慧化養老服務需求現狀分)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類型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老年人都迫切需要智慧化養老服務,主要集中在智慧化安全監護。跌倒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傷害傷亡原因之首〔6〕,故此安全監護是養老服務業的重點之一,也是護理及相關工作人員的重要工作內容。傳統的安全監護是建立在護士和護工基礎之上的,由于繁雜的日常工作,致使護理人員疏于對某些老年人的安全監護,存在發現意外不及時、救護不及時等問題。在此問題導向下,建立智慧化安全監護體系是十分必要的,通過智慧化安全監護服務為老年人安全提供堅實保障基礎,實現老年人身體狀況、居家安全、智能環境的監測與管控。本調查結果顯示,不同機構類型的老年人對智慧化養老服務需求側重點不完全一致。以醫為主型的養老機構老年人更加關注智慧化養老的整體服務,這部分老年人在享受了智慧化醫療帶給他們的便利之后,更加傾向于將信息技術應用到養老領域,以更好地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成果,提高其晚年生活質量。此外,這部分老年人表示對于智慧化醫療服務也十分需要,這與王美蘭等〔7〕調查結果一致,她在研究中發現身體狀況差和患有疾病的老年人對智慧化養老需求較大。由于自身的健康問題導致部分老年人行動不便,因此他們更加傾向于選擇便捷、簡單的就醫行為方式,通過醫療服務的電子化,大大縮短了老年人在就醫過程中的非必要等待時間。在養老服務智慧化的大背景之下,信息技術為遠程醫療服務提供技術保障,提高老年人的就醫情感體驗與生活質量。
以養為主型的養老機構老年人與其他兩類機構老年人相比,有著較為良好的身體狀況,故而對于智慧化養老服務暫時呈現觀望狀態。此外,這部分老年人表示需要智慧化精神慰藉服務,主要是與遠方子女通過電話或微信進行交流的需求,這可能與其機構內智慧化養老服務發展不完善、無法及時與子女進行及時交流有關。在劉曉楚等〔8〕調查中發現孤獨感影響深重,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狀況的下降,老年人愛與被愛的需求增大,對心理社會支持服務的需求傾向更加明顯,且在其調查中發現,在老年人7項期望型需求和26項魅力型需求中均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分布。這提示當前養老服務已經不能僅僅只停留在養“身”層面,而是要從養“身”上升至養“心”層面。在此情形下,老年群體迫切地需要社會、養老機構提供精神慰藉服務,并對有抑郁傾向的老年人進行早期干預〔9〕,防止演化為嚴重心理障礙,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
醫養并重型養老機構老年人對智慧化養老服務需求相對較低,這可能與當前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發展的局限性有關,當前提供醫療服務的養老機構較少,部分養老機構提供醫療服務的質量較為低下〔10〕,機構的醫養結合服務未達到專業水平,同時機構所提供的智慧化養老服務不深入,二者結合未產生巨大增益效果,導致機構內老年人對智慧化養老服務需求較低。封鐵英等〔11〕研究也證實了這點,研究發現:目前養老機構提供的醫療護理服務過于簡單基礎,醫療服務在養老機構內并不深入,沒有達到醫養結合的專業水平,這也提示在發展智慧化養老服務的同時也要注意提升醫養結合的水平,真正做到統籌兼顧。
不同機構性質的老年人由于其特殊的身體狀況和享受到的不同醫養結合服務,引發不同的生理與情感體驗,故對智慧化養老服務需要程度不盡相同。
對策與建議:①針對養老需求提供精準服務。由需求現狀分析可知,不同機構類型的老年人對智慧化養老服務的需求側重點不盡相同,相關部門在醫養結合服務模式下要兼顧機構類型與地區特色,探尋機構內老年人的需求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服務供給,及時豐富和發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內容與內涵。②注重有效高質信息普及。社區、機構和企業的相關工作人員要注重對老年人有用的信息普及。社區工作人員創新教育形式與內容,及時高效的普及健康常識、法律知識等對老年人有用的信息;機構工作人員結合本機構老年人需求特點及時向社區和企業進行反饋;企業及時根據反饋結果進行內部調整,形成三級聯動機制,共同滿足老年人需求。③提升醫養結合專業水平。養老相關產業吸納專業醫護人才,提升老年護理與醫療專業水平;政府鼓勵引入相關智能養老服務企業與社區深度合作,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形式多樣的醫養結合信息服務項目,探索多元主體間協作方式;國家在相關政策上給予養老相關產業支持與鼓勵,助推養老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