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南陵中學(242400)王海云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本文簡稱課標)提出了由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要素構成的課程內容,以及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為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課標倡導教師要“關注主題意義,制訂指向核心素養發展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顯然,對單元主題意義的探究無法通過單一語篇的教學完成。教師只有從多角度理解單元主題知識,提煉單元內不同語篇蘊含的深意,才能引導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主題認知、價值判斷和行為取向。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單元整體教學是指教師基于課程標準,以單元為單位,以單元主題意義探究為引領,以主題統攝整合各類活動的單元整體教學過程。首先,教師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從學科本質視角明確單元教學的核心理念。其次,教師從課程內容視角,圍繞主題意義,按照課程內容六要素對單元教學內容和學情展開分析,深入研讀單元中的所有語篇,探究單元主題與單個語篇的關聯及各語篇之間的關聯,挖掘語篇蘊含的育人價值,把以往孤立零散的課時聯結成系統的主題單元,構建單元內容整體框架圖,并制訂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再次,教師進一步圍繞具體語篇,梳理結構化知識和語言重點,制訂指向子主題的分課時教學目標,并據此設計指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活動和評價活動,形成教、學、評一體化的單元整體教學流程。最后,學生在完成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的英語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實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單元整體教學促使教師從單個語篇或單個課時的教學設計轉向基于主題意義探究及學生學科素養融合發展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且更加注重單元內容的整體性、課時的關聯性以及活動的整合性,從而使教師的單元教學設計能力和育人水平得到提升。同時,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有效解決了學生學習碎片化問題,有助于學生形成結構化認知,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學會對人或事物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并促使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策略,解決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最終實現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下面以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1“Lights,camera,action!”為例,闡述如何基于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理念,進行語篇分析和整合,設計單元教學活動。
“Lights,camera,action!”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共涉及8 個語篇,其中前7 個語篇來自教材主體部分,最后1 個語篇來自練習冊部分。本單元所涵蓋的教學內容見表1。

表1 Unit 1“Lights,camera,action!”教學內容
本單元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語境中的“文學、藝術與體育”主題群,主題語境內容要求是“影視、音樂等領域的概況及其發展”。筆者積極挖掘單元各模態語篇的育人價值,引導學生了解電影制作的相關信息,感受光影世界的魅力,學會評價電影和欣賞電影并從中汲取智慧,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譯林版教材的教學內容在同一話題下分成了不同的板塊,各板塊在各自有所側重的基礎上層層遞進,幫助學生建構話題圖式。因此,教師不能簡單地引導學生按板塊編排逐步學習。教師要在尊重學生個體生成的基礎上,結合文本特點,引導學生了解和體驗適切的、更具有生命成長價值的、符合時代需求的教學主題,體現文本的課程意義和教學意義(張金秀,2019)。教師要分析單元各個語篇所傳達的意思,然后整合各部分內容所傳達的意思,發現其關聯,并從育人的角度考慮課程的價值,即分析單元內容對學生成長的價值和意義,明確整個單元的課程價值及其體現的主題意義。
本單元課時的設計,從了解電影制作相關信息開始,到欣賞電影劇本片段、學生自己配音,最后以寫作學校電影節推薦廣告結束。筆者梳理出了“感知理解—實踐體驗—遷移創新”的邏輯主線。板塊的關聯有利于學生建構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單元知識框架,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和認識。本單元課時安排及整體教學內容見表2。

表2 Unit 1“Lights,camera,action!”課時安排及單元整體教學內容
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制訂要依據單元的語篇整合分析、學情分析以及教師對課標內容的分析。在設計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時要思考如何圍繞主題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即設計體現主題引領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單元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應可達成、可操作和可檢測。教師對目標的設計應盡量采取整體設計的方式,體現學生在單元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和發展。同時,每課時目標的設定都要為達成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服務,有機整合課程內容六要素,并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有所側重,避免脫離主題意義或呈現方式碎片化。
本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如下:
思維品質與語言能力的融合:逐步加深對電影幕后制作幾個重要方面概念的理解,認識幕后付出對電影成功的重要性;探究主謂一致的基本語法規則,并能進行正確表達;完成一篇語言得體、結構合理的影評。
文化意識:了解電影劇本的文體特征,感受電影藝術的魅力。
學習能力:反思、評價本單元主題學習的收獲與問題,思考改進策略;與同伴合作,為電影片段配音。
學生在學習本單元時,應完成對電影這一主題內容的學習理解、描述闡釋、分析總結以及遷移創新,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深化對主題的認知,實現主題意義的建構(胡潤 等,2020)。
本單元10 個課時的設計從整體入手,注重各課時學習活動之間的關聯性和層次性(詳見表3)。在每節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注意將活動與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相聯系,積極創設真實情境。前面幾個課時側重輸入與話題相關的詞匯及語法規則,為學生的整合性單元輸出活動——制作校園電影節自己喜歡的影片的推薦廣告做準備。該任務基于對電影的理解與評價,從電影的類型、情節、劇本、配音、音響效果和幕后人員的付出,以及觀影得到的啟發等多方面說明它為什么是一部成功的電影。要完成此任務,學生需要從本單元多個不同文本中綜合提取信息,并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作出判斷。這一過程是學生基于多個文本“感知理解—實踐體驗—遷移創新”的學習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和評價能力。

表3 基于各課時目標的學習活動
完整的單元教學任務包括教、學、評三個方面,單元整體教學中的評價可以將最后的輸出活動作為評價任務,評價學生單元學習效果。針對本單元教學目標,筆者將在校園電影節上推薦自己喜愛的影片并設計電影推薦廣告作為單元整體評價任務,同時編制相應評價量表(見表4),用來評價學生本單元的學習效果。此外,每節課的作業也應關聯課堂教學活動,既鞏固所學又銜接新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表4 單元整體評價量表
總之,在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深入研讀單元所有語篇,充分地挖掘單元語篇承載的育人價值,明確主題并確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和分課時教學目標,據此設計單元教學活動。學生通過參與語言實踐探究活動,實現對語篇所蘊含主題意義的感知、理解、內化、拓展與評判,學習與主題相關的語言知識,實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融合發展。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能夠促進教師改變課堂教學方式,避免了傳統以知識或技能為中心的碎片化教學,進而能夠有效促進英語學科育人價值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