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范大學(410081)楊 豐
計算機輔助教學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教學方法。計算機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發揮其優勢,可以改變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使地理課堂教學更加多姿多彩[1]。Google Earth 是一款虛擬地球軟件,具有運動、定位以及自由翻轉等功能,能將原本的平面變為立體,靜止變為運動,抽象變為具體,單一變為豐富[2]。運用Google Earth輔助地理課堂教學,有利于激發課堂活力,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有利于學生觀察那些無法直接感知的、復雜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從而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分析能力。
地理學科是一門涉及范圍極廣的學科,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三部分內容,具有明顯的空間性、綜合性、區域性等特點,這使不少中學生覺得地理很難學。比如一些地理原理、概念抽象難懂,一些地理事物和現象離生活實際較遠,僅通過教科書中的圖片和文字來理解和掌握較為困難。教師運用Google Earth 輔助地理教學能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幫助學生理解地理學科中空間性和綜合性較強的知識。
例如,在教學“地球的運動”時,教師可以利用Google Earth 顯示陽光在地面運動的軌跡的功能,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讓學生能更加直觀地感知和理解;在教學“經緯網與時區計算”時,教師點擊“視圖”中的“網格”,可以顯示地球經緯網,方便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在教學“地形對聚落的影響”時,教師可預設從南方丘陵至北方平原的游覽路徑,讓學生通過動態的觀察比較得出不同地區聚落的分布、規模等。教師還可以添加地標,如“麗江”和“塔里木盆地”,方便在授課時快速定位至目標位置,這一方面能節省教師上課的時間,另一方面能讓學生不拘泥于課本中的靜態圖片,從更加立體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
綜上所述,Google Earth 能化難為易:對于學生來說,能讓學生較輕松地理解空間性較強的難點,較直觀地感知距離他們十分遙遠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更方便地比較不同區域的異同點,有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對于教師來說,能讓教師避免用繁雜的語言去描述學生難以感知和理解的地理事物和現象,讓教師的教學變得更加生動,也讓課堂氛圍變得更加輕松活潑。
湘教版教材在“地形對聚落的影響”這一主題下,除了簡短的幾段正文,還安排了一個“閱讀”、三個“活動”板塊,結合實例說明地形對聚落的影響,很好地落實了課標的要求。考慮到教材內容以文字材料和靜態圖片為主,教師選擇Google Earth 軟件輔助地理教學。Google Earth 能對所需觀察的地理區域進行放大、縮小,有利于學生進行綜合全面的感知,并逐漸深入地分析地形對聚落分布、規模、類型及發展的影響。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初步學習了地形、聚落等方面的知識,在知識儲備上較為充分。在生活中,學生對身邊的地形、聚落、交通等也有切身體會。這些對于學習本課時的內容都有所助益。本階段的學生從靜態、局部范圍的地理圖片中準確而全面地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不足,因此僅憑靜態的圖像和文字探究本課時的知識點對于他們來說有點困難。
1.人地協調觀:能夠認識地形對聚落和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明白人類為了能獲得更好的發展,需要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前提。
2.區域認知:具有從地形的角度來分析聚落特征的意識,能夠正確地分析地形與聚落形成和發展的關系。
3.綜合思維:能夠認識地形對聚落分布、規模、類型及發展的影響;能夠從地方或區域綜合的角度[3]分析地形要素對區域聚落特征形成的影響,以及地形與聚落之間的人地關系問題。
4.地理實踐力:能夠理解地形是人類聚落形成、發展的基礎,并辯證看待地形對聚落各方面的影響;能夠理解聚落的選址要以尊重自然為基礎和前提,懂得尊重自然規律的重要性;能夠分析地形與聚落之間的關系問題。
地形對聚落分布、規模、類型及發展的影響。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案例分析。
【環節一】視頻導入,引發學生興趣
師:(讓學生通過Google Earth 看中國各省會城市近32 年來的快速變化)各城市32 年間的變化有何特點和趨勢?
生:城市面積不斷擴大。
師:從視頻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各城市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城市是聚落的一種。聚落是人們因從事生產和生活活動而聚居的場所,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這節課我們主要討論地形對聚落的影響。
【環節二】探究學習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88 頁的“半坡村落”,思考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上,以及這給先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
生1:村落位于河谷階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利于農耕,具有防御野獸的作用。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對。半坡村落位于河谷階地上,接近水源,土壤肥沃,便于灌溉,利于農耕和漁獵,又不會被洪水淹沒,同時河流能起到防御作用。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地形對聚落的存在和發展影響很大。接下來我們探討一下不同地形對聚落的影響。請同學們觀察Google Earth 中展示的游覽路徑。這條路徑是由南至北延伸的。我國南方以丘陵為主(見圖1),北方以平原為主(見圖2)。請同學們從聚落規模、空間分布、人口等方面分析山區聚落和平原聚落的主要差異,并從地形角度分析兩種聚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圖1 南方丘陵地區Google Earth片段視圖

圖2 北方平原地區Google Earth片段視圖
生:山區地形復雜、起伏大,聚落規模較小,空間分布分散,人口較少;平原地形平坦開闊,聚落規模較大,空間分布較集中,人口較多。
師:是的。我們可以用表格總結如下(見表1)。

表1 平原聚落和山區聚落的主要差異
山區地形復雜、起伏大,聚落規模較小,空間分布分散,呈點狀或帶狀,人口較少;平原地形平坦開闊,聚落規模較大,空間分布較集中,多呈團聚式、棋盤式、條帶式等,人口較多。
接下來我們來探究一下高原地區的聚落。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89 頁的“活動:麗江古城”,然后觀察Google Earth 中麗江的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見圖3),思考麗江古城為什么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以及麗江古城的形成和發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條件。

圖3 麗江Google Earth整體視圖
生2:麗江位于云貴高原,雖然緯度低,但由于海拔較高,因此夏季涼爽;北部有高大山脈阻擋,冬季風難以到達,因而冬無嚴寒。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不錯。麗江坐落在云貴高原麗江壩子上,海拔較高,因此夏無酷暑;從麗江古城Google Earth 圖像中可以清楚看到古城北面、西面有高山阻擋冬季風入侵,所以冬無嚴寒。
最后,再讓我們探究一下盆地地形對聚落的影響。請同學們觀察Google Earth 中塔里木盆地的聚落空間分布與交通線路(見圖4),思考:塔里木盆地中,城鎮空間分布與地形地貌及交通線路有什么關系?

圖4 塔里木盆地Google Earth整體視圖
生3:聚落主要分布在盆地邊緣的綠洲,沿著交通線路分布。
師:是的。塔里木盆地深居內陸,四周高山環繞,氣候干旱,水源主要為冰雪融水,城鎮呈串珠狀分布于盆地邊緣的山前沖積扇、洪積扇上,這些地區地形相對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條件好。城鎮、鄉村多沿交通線分布,呈條帶狀。各城鎮之間有交通線路相連。
【環節三】總結概括,梳理知識
師:通過以上幾個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地形會直接影響聚落的分布,氣候、水源等其他因素也會影響聚落的分布。受各地不同自然條件的影響,我國聚落的分布特點如下(見表2)。

表2 我國聚落的分布特點及主要成因
【環節四】課時訓練,鞏固知識
下面是我國某特大城市示意圖(見圖5)。讀圖并指出早期該城市選址有利的自然條件。

圖5
參考答案:位于河流交匯處,水源充足,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有保障,土壤相對較為肥沃,水運交通便利,易于發展經濟。
本節課,教師運用Google Earth 軟件輔助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不同地形類型,探討不同地形區中聚落所呈現的不同特點。教師需要具備熟練運用多媒體和相關軟件的能力,在備課過程中將需要用到的Google Earth 視圖進行分析和處理,使之有利于課堂教學順利高效進行。如對南方丘陵地區和北方平原地區Google Earth 視圖進行添加路徑處理,視圖由總體向局部變化,且預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對麗江、塔里木盆地Google Earth 視圖進行添加路徑和勾勒多邊形處理等,以在授課過程中能快速打開所要用到的文件。在課前,教師還需多次練習,直至能熟練運用Google Earth 軟件,以免在授課過程中出現卡頓或操作失誤的現象。教師也可運用Google Earth 的屏幕錄制功能,提前錄好課堂所需觀察的視圖,以避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影響正常教學的問題。
運用Google Earth 輔助地理課堂教學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和綜合思維,有助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尤其是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有助于豐富教學資源,減輕教師的講解分析壓力。將Google Earth 運用于地理教學具有極高的研究和實踐價值,值得中學地理教師進行研究和探討,以不斷改進地理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