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愷 申雄成 楊波 周鑫
(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遵義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腰椎退行性疾病(DDD)患者一般通過藥物治療、康復治療等保守方式進行治療可取得一定效果,部分患者在保守治療下無法緩解癥狀或改善癥狀,需要進行手術治療〔1〕。傳統開放手術能重建DDD患者脊柱穩定性,有效緩解患者下肢放射痛、麻木乏力、腰痛、間歇性跛行等癥狀,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2〕。但傳統開放手術對腰椎局部結構具有破壞性,手術創傷性相對較大,無法滿足部分患者的治療需求〔3〕。微創手術逐漸應用于DDD手術治療,可減小手術帶來的副創傷。本研究在微創經椎間孔入路椎間融合術(MIS-TLIF)基礎上改良,進行雙側關節突切除(必要時)、椎管減壓、增加椎間植骨量提高椎間融合率〔4〕。本研究相較于MIS-TLIF的改良點是在微創通道下經通道置入雙側椎弓根螺釘,減少了術中C-臂透視次數,縮短射線暴露時間和整體手術時間,利于患者術后恢復〔5〕。本研究擬分析MIS-TLIF治療老年單節段DDD患者的效果。
1.1一般資料 收集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脊柱外科單節段DDD手術治療臨床病例60例,按入院次序依次將病例編號分為實驗組(30例,序列號為奇數)、對照組(30例,序列號為偶數),患者與家屬均知情且自愿簽署同意書。實驗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61~83歲,平均(71.57±4.32)歲;病程1~7年,平均(4.21±0.41)年;疾病類型:腰椎滑脫癥4例,腰椎管狹窄癥19例,腰椎間盤突出7例。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63~82歲,平均(71.18±4.07)歲;病程1~7年,平均(4.10±0.43)年;疾病類型:腰椎滑脫癥3例,腰椎管狹窄癥1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9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6〕中DDD診斷標準,包括Ⅰ度或Ⅱ度腰椎滑脫癥、腰椎管狹窄癥、腰椎間盤突出等;②根據患者X線、CT、磁共振成像確診為DDD;③單節段DDD;④年齡>60歲;⑤3個月以上保守治療無效。排除標準:①合并脊柱腫瘤、脊柱炎癥性疾病等;②合并骨質疏松或骨代謝疾病;③心肺功能障礙;④脊柱外傷史、手術史者;⑤其他骨骼肌肉系統性疾病。
1.2方法 實驗組采用MIS-TLIF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開放手術治療。(1)MIS-TLIF治療:全麻,取俯臥位,腹部懸空,C臂機定位病變節段,于雙側椎弓根處做標記,標志處行一切口(約3 cm),切開皮膚、皮下、筋膜。定位導針經多裂肌插入,順導針逐級放置導管,軟組織鈍性剝離,擴張器置入并撐開,建立工作通道。連接冷光源,上下關節突暴露,做好椎弓根釘孔道,切除上下關節突,部分椎板、黃韌帶以槍鉗咬除,打開側隱窩,顯露神經根、硬脊膜外側。松解神經根,探查神經根受壓程度,順神經根擴大松解,保護硬脊膜囊、神經根,暴露椎間盤,纖維環切開,摘除髓核,神經根及椎管徹底減壓,上下椎板終板軟骨刮除(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決定行單側/雙側減壓)。沖洗、試模后選擇適合Cage,Cage中植入先前咬除的骨塊,椎間隙填入部分骨碎塊并用刮匙壓緊,植入 Cage,在通道下植入本側2枚椎弓根螺釘。對側相應節段椎弓根體表投影做一切口(約3 cm),程度化植入2枚椎弓根螺釘,C臂機透視椎弓根螺釘、融合器位置滿意后,短節段連接棒折彎成腰椎生理曲度,螺帽擰入,加壓固定,螺帽擰緊;置引流管,縫合。(2)傳統開放手術治療:全身麻醉,俯臥位,C臂定位手術節段,腰背部正中做一8.0 cm手術切口,皮下軟組織逐層切開,剝開椎旁組織,使關節突、椎板充分暴露,程序化植入4枚椎弓根螺釘,切除關節突關節內側緣及部分椎板,進行神經根探查及減壓,暴露椎間盤,纖維環切開,摘除髓核,神經根及椎管徹底減壓,上下椎板終板軟骨刮除,沖洗,試模后選擇適合Cage,Cage中植入先前咬除的骨塊,椎間隙填入部分骨碎塊并用刮匙壓緊,植入 Cage,選取長度合適的連接棒折彎成腰椎生理曲度,螺帽擰入,加壓固定,螺帽擰緊。置引流管,縫合。
1.3評價指標 (1)手術情況:統計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區引流量,術后記錄患者住院時間。(2)椎間融合情況:術后規律復查影像學檢查,記錄患者融合時間,術后12個月計算兩組椎間融合率。融合評估方法:X射線片檢查顯示植骨間隙全部被骨小梁所填充評估為植骨融合;植骨間隙有透光線評估為植骨不融合。(3)腰椎術后功能改善效果:術后6個月,使用日本骨科協會(JOA)評估治療〔7〕分數評估,JOA包括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活動受限度、膀胱功能,總評分0~29分,分數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明顯。治療后評分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滿分29分-治療前評分〕×100%;治愈:改善率100%,顯效:改善率60%~99%;有效:改善率25%~59%,無效:改善率<25%。(4)腰背術區疼痛程度:術后第3、10、30天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8〕評定腰背術區疼痛程度,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痛,評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5)不良事件:統計患者術中、圍術期神經根損傷、感染等情況,術后隨訪6個月,統計患者螺釘松動或斷裂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χ2檢驗、秩和檢驗及t檢驗。
2.1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實驗組術中出血量、術區引流量小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2.2兩組腰背術區疼痛程度比較 與術后第3天比較,術后第10、30天兩組術區VAS均逐漸下降,術后第3、10、30天,實驗組術區VAS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腰背術區疼痛程度比較分,n=30)
2.3兩組腰椎術后功能改善效果比較 術后6個月,實驗組JOA評分〔(22.93±3.16)分〕高于對照組〔(19.53±2.4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腰椎術后功能改善效果〔治愈17例(56.67%)、顯效7例(23.33%)、有效6例(20.00%)、無效0例〕高于對照組〔治愈8例(26.67%)、顯效11例(36.67%)、有效11例(36.67%)、無效0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217,P=0.027)。
2.4兩組椎間植骨量與融合情況 實驗組融合時間〔(20.87±4.02)w〕短于對照組〔(26.83±5.91)w〕,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572,P<0.001)。實驗組大概融合需20 w,對照組融合需27 w。術后12個月,實驗組椎間融合率〔100.00%(30/30)〕與對照組〔96.67%(29/3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2.5不良事件 兩組術中均未出現神經根損傷等情況,兩組圍術期均未出現感染,術后隨訪6個月,兩組均未出現螺釘松動或斷裂情況。
DDD患者需根據患者實際臨床癥狀,選擇具體的手術治療方式〔9,10〕。傳統手術需要對椎旁肌肉等軟組織進行廣泛剝離,造成的手術創傷較大,易造成患者術后腰背疼痛反復發作〔11〕。MIS-TLIF使用盡量微創的手術方式達到椎管減壓、神經根松解、植骨融合等手術目的〔12〕。MIS-TLIF通過小切口、肌肉間隙通道擴張進行手術,充分保護了椎旁肌肉組織,避免廣泛軟組織的剝離和長時間牽拉,相較于傳統手術,MIS-TLIF減小了手術創傷,利于患者恢復〔13〕。但由于經皮椎弓根螺釘的置入,術中需要C-臂反復透視,增加了術者及患者的射線暴露時間,同時延長了手術時間〔14〕;單側關節突關節切除的骨量相對較少,由此椎間植骨量相對較少,可能降低椎間融合率。本研究在MIS-TLIF手術操作基礎上,建立微創通道,優化了置釘方式,能減少術中C-臂透視次數及手術時間,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決定是否行雙側關節突關節切除、增加椎間植骨量提高椎間融合率,帶來多重積極作用〔15〕。本研究結果說明,MIS-TLIF治療老年單節段DDD手術創傷較低,能更快促進患者病情恢復。微創通道下置釘椎間融合治療在MIS-TLIF手術操作基礎上,優化減壓范圍,雙側減壓增加切除的骨量,能增加植骨量,利于促進椎間融合〔16〕。本研究結果表明,MIS-TLIF治療老年單節段DDD雖然不能增加遠期椎間融合率,但能縮短融合時間,考慮可能與微創手術節段周圍重要的軟組織損傷較小有關。MIS-TLIF是在肌間隙逐漸撐開,避免軟組織廣泛剝離、過度牽拉或長時間牽拉,減輕術后腰背痛程度〔17〕。同時,逐級撐開的方式不明顯改變肌纖維排列順序,軟組織、椎旁肌生理功能沒有被破壞,減輕術后疼痛,利于術后恢復〔18〕。本研究結果說明,MIS-TLIF治療老年單節段DDD減輕疼痛、功能障礙,利于恢復。另外,說明MIS-TLIF治療老年單節段DDD不增加不良事件,安全性較高。
綜上,MIS-TLIF治療老年單節段DDD與傳統腰椎開放手術相比,具有出血量少、術區疼痛程度輕、術后恢復快、療效好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