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生
(夏河縣阿木去乎鎮畜牧獸醫工作站,甘肅 夏河 747106)
牛、羊養殖業是部分地區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如何實現健康安全養殖,是畜牧業發展過程中人們需要密切關注的問題。在養殖模式不斷調整與優化的背景下,牛、羊養殖規模日益擴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傳染病的流行與傳播,致使牛、羊健康受到不利影響。而布魯氏桿菌病作為一種傳染力強、破壞力度大的常見傳染病,不僅直接威脅牛、羊的健康養殖,而且與廣大消費者的生命安全有著密切的聯系。然而,在布魯氏桿菌病防治過程中,由于防控制度不健全、防控措施不到位,疾病發生率呈居高不下的態勢,并在很大程度上威脅牛、羊的健康養殖。布魯氏桿菌病不僅對牛、羊有易感性,而且會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面對此種情況,防疫部門要對以布魯氏桿菌病為主的人畜共患病予以高度重視,掌握疾病發生規律,制訂切實可行的疾病防控對策,減少此類疾病的危害。
布魯氏桿菌病感染性強、危害大,并且有著十分廣泛的感染途徑,能夠通過密切接觸傳播給人類和其他動物。綜合來看,布魯氏桿菌病的傳播來源以牛、羊為主,并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其中春、秋季最易高發,嚴重威脅牛、羊和人類的生命安全。
受到羊個體差異的影響,該病的發病周期會有明顯的不同。通常情況下,懷孕母羊染病后,多會在懷孕兩三個月出現流產現象,未流產的母羊體質相對較差,并且新生羔羊極有可能攜帶病菌。如果公羊染病,其生殖系統會出現炎癥,如睪丸炎等,甚至還會出現關節方面的疾病。
牛、羊感染布魯氏桿菌病后,其臨床癥狀存在明顯差異。一般該病病菌可在病牛身上潛伏28 d或更長時間,母牛染病后和母羊染病癥狀較為相似,均會出現流產等不良現象,不同的是母牛流產多發生在懷孕后4~8個月,嚴重威脅胎兒的生命安全。與此同時,健康母牛正常生產時分泌物顏色為灰白色,而染病母牛流產時的分泌物為灰色或紅色,并可聞到一股刺鼻氣味。母牛流產后,身體機能會受到嚴重損害,并且再次懷孕的概率會明顯降低。
首先,要根據患病牛、羊的臨床癥狀進行初步診斷。母羊感染布魯氏桿菌病后,多會在懷孕兩三個月出現流產現象,并且會有精神狀態不佳、飲食意愿不強、坐立不安等臨床癥狀,陰道內還會流出污穢物。部分牛、羊感染布魯氏桿菌病后,還可能出現關節炎、乳腺炎等癥狀。患病公畜會有明顯的生殖系統癥狀,如睪丸炎、附睪炎等。其次,在了解患病牛、羊臨床癥狀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剖檢做進一步診斷。如果牛、羊已經染該病,通過剖檢可發現牛、羊胎盤絨毛膜下組織呈黃色膠樣浸潤、充血、出血、水腫、糜爛和壞死;而染病幼畜皮下出現血樣浸潤,胃內有白色絮狀物,肝脾部位出現腫大、壞死情況。受布魯氏桿菌病影響的公畜,其生殖系統會出現化膿性壞死,而且隨著病程的發展,睪丸逐漸縮小。
3.1.1 加強疾病檢疫。一般牛、羊患布魯氏桿菌病后,很可能威脅人類及其他動物的生命安全,甚至會引發群眾或市場恐慌等不良現象。基于此,防疫部門要對布魯氏桿菌病的防治工作予以高度重視,通過制定完善的疫病防控制度、加大檢疫力度等措施,嚴防細菌的侵入,確保牛、羊市場流通安全。此外,防疫部門既要監督管轄區域內養殖場做好消毒工作,也要監督其按照免疫程序完成牛、羊疫苗接種工作,通過接種19號布氏桿菌弱毒疫苗,使牛、羊具備良好的抗病能力,降低牛、羊布魯氏桿菌病的發生概率。在檢疫過程中,一旦發現病牛或病羊,要及時進行撲殺,并用10%石灰乳對牛、羊圈舍進行全面消毒,以防布魯氏桿菌病蔓延和擴散。同時,有關部門應將檢疫工作深入落實到牛、羊運輸、交易與屠宰等環節,嚴防患病牛、羊在市場上流通。
3.1.2 建立健全疫病防控制度。首先,養殖場要不斷完善牛、羊布魯氏桿菌病防控制度,確保一系列防治措施有效落實到位。其次,建立獸醫管理局、衛生健康局等多部門聯防聯控機制,將各項防控工作落實到個人,使防疫人員、養殖戶明確自身職責與使命,在多方共同協作下,有效控制牛、羊布魯氏桿菌病的發生和發展。最后,重點區域應成立專門的牛、羊布魯氏桿菌病防治小組,根據當地疫病發生情況對防控工作進行規范與調整,做到權責分明,推進防治計劃順利實施。
3.1.3 堅持自繁自養。牛、羊布魯氏桿菌病傳染性較強,極易在引種過程中傳播,影響牛、羊養殖效益。因此,養殖戶要盡可能堅持自繁自養的養殖原則,無特殊情況不從外地引種,不為疾病的入侵提供機會。如有必要從外地引種,就要按要求完成檢疫工作,對牛、羊健康狀態有全面了解后,再隔離飼養15 d,確定無異常情況,才可將其與同群牛、羊,共同養殖。在引進牛、羊隔離期間,要為其提供適量黃芪多糖,以免牛、羊發生應激反應。
3.1.4 做好日常清潔消毒工作。養殖舍是牛、羊日常生活場所,養殖環境優良與否直接決定牛、羊生活狀態。因此,在牛、羊日常養殖過程中,養殖戶要做好養殖舍的管理工作,確保牛、羊生長環境清潔,從源頭上遏制病毒和細菌的滋生。為阻礙牛、羊布魯氏桿菌病的傳播與蔓延,養殖戶一年內至少要進行2次全面消殺工作,具體可采用石灰乳進行消殺。養殖戶除要做好牛、羊生活場所、飼養器具等消毒工作外,還要對所有進出養殖場所的車輛和人員進行嚴格且徹底的消毒,以免將病毒和細菌帶入養殖場引發傳染性疾病,并注意消毒劑應選擇低殘留且無害的類型,確保牛、羊健康生長。一旦發病,養殖人員應在第一時間將牛、羊的疫病發生情況匯報給相關部門,并采取隔離措施;如若牛、羊死亡,則要對其尸體進行焚燒處理,并做好消毒工作,嚴防病死牛、羊流入市場后威脅廣大消費者的生命安全。為提高牛、羊對布魯氏桿菌病的抵抗能力,養殖戶要做好牛、羊生活場所的定期通風工作,并保持足夠的光照,優化飼養環境。總而言之,廣大養殖戶要按照消毒管理制度和消毒流程嚴格進行消毒,采取科學化飼養管理模式,不斷提高牛、羊飼養管理水平。
3.1.5 加大宣傳力度。為從根本上控制該病的傳播與蔓延,防疫部門要強化養殖戶對牛、羊布魯氏桿菌病的認知,可通過宣傳使養殖戶了解疾病癥狀,同時掌握疾病防控知識,為后期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雖然布魯氏桿菌病是牛、羊養殖中較為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之一,但是多數養殖戶對其缺乏認知,并沒有充分認識到該類疾病的嚴重性,疾病防控意識薄弱。面對此種現象,防疫部門就要積極開展牛、羊布魯氏桿菌病預防宣傳工作,通過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全方面宣傳,不斷強化養殖戶的疾病防控意識,使其掌握科學合理的疾病防控對策。此外,疫病防控部門可委派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提高養殖戶疾病防控水平,使其能積極有效應對布魯氏桿菌病的發生。不僅如此,疫病防控等相關部門還要通過日常培訓,使養殖戶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水平,確保其掌握良好的疾病防控應急措施,一旦發現布魯氏桿菌病,養殖戶能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措施,以免疾病大范圍擴散和傳播。
3.2.1 藥物治療。由于布魯氏桿菌病傳染性較強,為減少經濟損失,養殖戶要在疾病發生后立即對患病牛、羊隔離消毒,并在第一時間采取藥物治療措施。例如,可通過肌內注射鏈霉素控制病情的發展,在用藥過程中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確定注射劑量,并同時為患病牛、羊補充一定量的維生素,提高患病牛、羊機體免疫力 。從中醫角度來看,布魯氏桿菌病是濕熱性疾病,可用川貝、益母草、桔梗等藥材治療。對于感染該病的懷孕母牛、羊,可選擇孕期肌內注射適量黃體酮,提高藥物治療效果。除此之外,選白芍18 g、當歸28 g、熟地25 g、甘草22 g、陳皮8 g、炒白術28 g、黃芩22 g、黨參18 g和生姜12 g,混勻研磨至粉狀,后用溫水灌喂,每日一次,能夠有效緩解病牛癥狀。對于部分流產的母牛、羊,要用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子宮,一般流產后48 h是最佳沖洗時間,每日清洗一次,直至牛、羊陰道內無污穢物流出為止。母牛、羊流產后,倘若表現出明顯的疾病癥狀,就要積極采用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中藥調理,即選取雙花、川芎、白術、連翹各13 g和益母草28 g、黃芩18 g研磨成粉,為母牛、羊開水沖喂即可。
3.2.2 抗菌治療。牛、羊患病后,如癥狀較為輕微,養殖戶就可通過血液免疫進行治療,肌內注射適量氨芐西林,每日用藥2次,直至病牛、羊痊愈為止。倘若牛、羊病癥嚴重,則需要采取靜脈輸液法進行治療。例如,靜脈注射適量地塞米松、復方生理鹽水、芐氨西林鈉、5%葡萄糖溶液等,以此來減輕布魯氏桿菌病的危害程度。
在牛、羊養殖過程中,難以避免會受到疫病的影響,如布魯氏桿菌病。該病不僅會對養殖業發展構成嚴重威脅,而且可能影響人類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基于此,防疫部門要對牛、羊布魯氏桿菌病予以高度重視,根據疾病癥狀做好相應診斷工作,并從加強疾病檢疫、做好日常清潔消毒、加大宣傳力度等方面預防與控制該病的發生,之后通過科學合理用藥對發病牛、羊采取針對性治療,阻斷細菌的傳播與蔓延途徑,確保牛、羊免受布魯氏桿菌病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