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波 萬志文 張煥文 程軍勇 杜洋文
(1.黃岡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湖北 黃岡 438100;2.湖北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5)
油茶(Abel.)是我國特有的食用木本油料樹種,屬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與油橄欖、油棕、椰子并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在越南、緬甸、日本等國家有少量種植,在我國已有2 300多年的種植歷史,分布于北緯18°28′~34°34′、東經(jīng)100°0′~122°0′的低山丘陵地帶,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云南、浙江、福建等17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茶油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食用油之一,也被稱為“東方橄欖油”。
油茶種子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組成是影響其產量和質量的重要指標,油茶種子脂肪酸組成在不同品種(系)及不同種植地點之間存在差異。長林系列油茶品種(如長林3號、長林4號、長林18號、長林23號、長林40號和長林53號)屬于引進栽培品種,基本都通過湖北省認定;鄂油系列油茶品種(如鄂油151號、鄂油102號、鄂油63號和鄂油81號)屬于當?shù)剡x育良種。對于這兩大系列油茶品種重要經(jīng)濟性狀和果實品質在湖北省的表現(xiàn)差異,目前鮮有報道。基于此,筆者擬對長林系列油茶品種和鄂油系列油茶品種果實單果鮮質量、單位面積鮮果產量、出籽率、種仁含油率和脂肪酸組分等進行差異分析,為進一步篩選出適宜湖北省栽培和性狀表現(xiàn)優(yōu)良的良種提供理論依據(jù)。
以麻城五腦山林場國家油茶良種基地種植的 鄂 油63號、81號、102號、151號 和 黃 梅縣邢繡娘生態(tài)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種植的長林3號、4號、18號、23號、40號、53號 為 調 查 對象。麻城五腦山林場油茶于2012年春季按株行距3 m×3 m種植;黃梅縣邢繡娘生態(tài)農林科技有限公司油茶于2009年冬季按株行距2 m×3 m種植,2020年調整為4 m×3 m。試驗地油茶林每年按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常規(guī)技術進行管理。
2021年10月下旬,對每個油茶品種選取冠幅、樹高基本一致以及正常結實的植株5株,測量其樹冠東西和南北寬度,冠幅按圓形計算;測定各品種單株鮮果質量,并隨機選取30個鮮果,測定鮮果含水率、單果鮮質量、鮮出籽率、干出籽率、皮厚和單位面積產量等指標。鮮果含水率=(鮮果質量-干仁質量)/鮮果質量×100%,單果鮮質量用百分之一電子天平稱量,鮮出籽率=鮮籽質量/鮮果質量×100%,干出籽率=干籽質量/鮮果質量×100%,皮厚用游標卡尺測定中間部位,單位面積產量=鮮果質量/冠幅。油茶種仁含油率和脂肪酸組分含量由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經(jīng)濟林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杭州)測定。飽和脂肪酸為棕櫚酸和硬脂酸之和,不飽和脂肪酸為油酸、亞油酸、棕櫚烯酸、亞麻酸和順-11-二十碳烯酸之和。
由表1可知,10個參試品種的單果鮮質量大小順序為:長林53號>長林18號>長林23號>長林4號>鄂油81號>長林3號>鄂油151號>鄂油102號>長林40號>鄂油63號。長林53號與長林18號、長林23號分別存在顯著性差異,長林18號和長林23號間差異不顯著,長林3號、長林40號、鄂油102號、鄂油151號和鄂油63號5個品種間差異不顯著。10個參試品種的果實皮厚大小順序為長林40號>長林23號>長林18號>長林53號>鄂油81號>長林4號>長林3號>鄂油102號>鄂油63號>鄂油151號,長林40號與長林23號差異顯著,長林18號、長林53號、鄂油81號、長林4號等4個品種間差異不顯著,鄂油63號與鄂油151號差異顯著。
表1 不同品種間單果鮮質量和果實皮厚差異分析
由表2可知,10個參試品種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小順序為鄂油63號>長林53號>長林23號>鄂油81號>長林4號>長林40號>鄂油102號>長林18號>長林3號>鄂油151號,鄂油63號、長林53號、長林23號、鄂油81號、長林4號、長林40號等6個品種間差異不顯著,但均與鄂油151號差異顯著,鄂油63號與長林3號、長林18號、鄂油102號、鄂油151號間差異顯著。10個參試品種的鮮果含水率大小順序為長林4號>長林23號>長林40號>鄂油81號>鄂油63號>長林53號>鄂油102號>長林3號>長林18號>鄂油151號,長林4號、長林23號、長林40號、鄂油81號、鄂油63號等5個品種間差異不顯著,但與其他品種差異顯著,長林3號、長林18號、鄂油102號等3個品種間差異不顯著。
表2 不同品種間單位面積產量和鮮果含水率差異分析
由表3可知,10個參試品種的鮮出籽率大小順序為長林3號>長林53號>鄂油81號>鄂油102號>鄂油151號>長林4號>長林18號>鄂油63號>長林23號>長林40號,長林3號、長林53號、鄂油81號等3個品種間差異不顯著,長林3號與其他品種差異顯著。10個參試品種的果實干出籽率大小順序為長林53號>長林18號>鄂油151號>長林23號>長林3號>長林4號>鄂油102號>鄂油81號>鄂油63號>長林40號,長林53號與其他品種差異顯著,長林23號與鄂油151號差異不顯著,長林3號與長林4號差異不顯著,長林40號、鄂油81號、鄂油63號等3個品種間差異不顯著。
表3 不同品種間果實鮮出籽率和干出籽率差異分析
由表4可知,10個參試品種的干籽出仁率大小順序為鄂油151號>鄂油102號>長林40號>長林23號>長林18號鄂油63號>長林53號>長林4號>鄂油81號>長林3號,鄂油151號與其他品種間差異顯著,長林40號與鄂油102號間差異不顯著,它們與其他品種均差異顯著。10個參試品種的種仁含油率大小順序為鄂油151號>鄂油102號>長林18號>長林40號>鄂油63號>長林23號>鄂油81號>長林53號>長林4號>長林3號,鄂油151號與其他品種間差異顯著,長林4號、長林23號、長林53號、鄂油81號、鄂油63號等5個品種間差異不顯著,長林18號與鄂油102號間差異不顯著。
表4 不同品種間果實干籽出仁率和種仁含油率差異分析
由表5可知,各參試品種的飽和脂肪酸含量大小順序為鄂油151號>長林3號>鄂油63號>長林40號=鄂油102號>長林4號>鄂油81號>長林18號>長林23號>長林53號,鄂油151號與其他品種間差異極顯著,長林3號與其他品種間差異極顯著,長林53號與其他品種間差異極顯著。各參試品種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大小順序為長林53號>長林23號>長林18號>鄂油81號>長林4號>長林40號>鄂油102號>鄂油63號>長林3號>鄂油151號,長林53號與其他品種間差異極顯著,長林3號與其他品種間差異極顯著,鄂油151號與其他品種間差異極顯著,長林4號、長林18號、長林40號、鄂油81號、鄂油102號等5個品種間差異不顯著。
表5 不同品種間果實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差異分析
此次參試的大部分長林系列油茶品種單果鮮質量均在20 g以上,長林53號平均值達到30.90 g;鄂油系列油茶品種單果鮮質量均小于15.5 g,為12.58~15.28 g。長林系列油茶品種果皮厚度基本在3.00 mm以上;鄂油系列油茶品種(鄂油81號除外)為2.90 mm以下,鄂油151號僅為2.26 mm,果皮厚度明顯小于長林系列品種。在參試油茶品種中,單位面積鮮果產量以鄂油63號較高,為(3.94±0.51) kg/m。
此次參試的大部分長林系列油茶品種干出籽率大于鄂油系列油茶品種,干籽出仁率和種仁含油率鄂油系列品種總體高于長林系列品種。長林系列品種(長林40號除外)干出籽率在59%~71%,鄂油系列品種(鄂油151號除外)干出籽率在54%~58%,二者差異較大。干籽出仁率以鄂油151號較高,平均值為74.77%;長林3號最低,平均值僅為46.98%。種仁含油率以鄂油151號較高,為47.05%;其后為鄂油102號、長林18號和長林40號,平均值分別為39.90%、38.99%和33.66%;長林4號和長林3號最低,平均值僅為24.40%和23.07%。
此次參試的長林系列油茶品種果實品質總體高于鄂油系列油茶品種。長林系列品種果實不飽和脂肪酸范圍為88.70%~90.37%,鄂油系列品種為87.65%~89.52%。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以長林53號較高,為(90.37±0.05)%;以鄂油151號最低,僅為87.65%。
綜上可知,長林系列油茶品種單果鮮質量、干出籽率、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總體高于鄂油系列油茶品種,鄂油系列油茶品種干籽出仁率和種仁含油率總體高于長林系列油茶品種,鄂油系列4個品種間單位面積鮮果產量差異較大,長林系列6個品種間差異較小。綜合各參試品種單位面積產量、出油率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3個主要指標可知,長林53號、鄂油102號、長林40號、鄂油63號綜合性狀表現(xiàn)更優(yōu),適合在湖北省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