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天,吳 潔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133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1];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2];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2019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高等職業學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教育部等六部門在《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中提出,要注重堅守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第四條明確規定,培育工匠精神,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
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密不可分,工匠精神培育是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工匠精神應成為職業教育的靈魂[3]。陳寶生認為,職業教育需要提供兩個公共產品,一個是在全社會弘揚工匠精神,一個是提供大量的大國工匠,這是職業教育的歷史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職業院校的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簡稱醫藥高專),教育任務就是面向醫藥衛生健康領域提供兩個公共產品,一是弘揚醫藥工匠精神,二是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醫藥衛生人才。
一所學校的教育哲學,其根本意義在于調動全體教師對教育理想的熱望與追求,不讓教育在各種潮流的沖擊下異化,達到真正教化人的目的[4]。學校教育理想的熱望與追求及教化人的目的,就是其核心文化,學校核心文化通常體現在校訓中,校訓就是學校為了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選擇若干符合本校辦學宗旨的醒目詞語,作為學校全體人員的奮斗目標[5];校訓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校訓集中反映了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歷史傳統,是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高度濃縮,是學校師生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的精確表述[6]。校訓體現一所學校的古往今來,是學校主導文化的表外呈現,其能直接表明這所學校的教育追求與育人目標,如北京大學校訓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北京師范大學校訓為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等。
以楚雄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6所學校為例,考查這6所學校的校訓可知,醫藥高專的核心文化在于培養優秀的醫藥從業者。一方面,醫藥高專校訓源于優秀傳統文化對人才的一般性要求,如勵志篤行、勤學敏思、仁德篤學、篤學求真、懿德善能等,且志、行、德、能、勤、篤等都是人才綜合素質的體現。正如此,學校核心文化超越了單一的知識價值追求,形成了包括人的發展價值、倫理道德價值、社會價值等在內的價值體系[4]。另一方面,醫藥高專校訓詞語源于中醫藥文化對醫藥從業者的具體性要求,如大醫精誠、精業濟世、醫者仁心等,甚至直接使用厚樸、遠志等中藥名。而醫藥從業者的價值追求可概括為:(1)以師帶徒方式手把手地進行“匠人”般精耕傳承,這是醫藥從業者在求學上的價值追求;(2)以“濟世”宗旨精而誠地進行“上工”式行醫開藥,這是醫藥從業者在執業上的價值追求。可見,醫藥高專校訓作為其核心文化的表外呈現,在呈現人才共性要求的同時著重呈現的是醫藥從業者的特殊要求,其中“匠人”與“上工”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因此,醫藥高專的核心文化蘊含著工匠精神(見表1)。

表1 6所醫藥高專校訓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的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無論是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都明確界定了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技術技能型人才。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出的是生產、管理、服務等第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也就是未來社會各個行業的“匠人”,可見高職院校是培養現代工匠的搖籃[7]。
醫藥高專人才培養目標是根據醫藥衛生領域第一線需要培養高素質的醫藥衛生技術技能型人才。醫藥衛生領域第一線需要的人才,在我國古代叫作“醫匠”“醫工”,宋代《急就篇》載明:“篇癃衰廢迎醫匠。”顏師古注釋為:“醫匠,療病之工也。”清代也有“醫匠收工試古方”的詩句。“醫工”是古代對一般醫生的稱謂,最早出自《內經》中的“病為本,工為標”,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醫術》中寫道:“沂故山僻,少醫工。”“比至郡,諸邑醫工已先施治。”在《辭典》中,“匠”是指有具備專門技術或從事勞動生產的人,“工”是尊稱在某方面有特殊造詣的人。因此,古代所謂“醫匠”“醫工”,就是指醫藥衛生技術技能型人才。技術技能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的區別就在于學“技”、重“技”、專“技”、精“技”,不斷追求技術技能的精湛卓越。在《辭典》中,技術是指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反復實踐中積累起來有關生產勞動的知識和經驗;技能是指運用知識和經驗去實踐的能力,通過反復練習達到迅速、精確、運用自如的技能叫技巧。從定義中不難看出,二者都強調知識和經驗的反復實踐、反復練習,反復實踐、反復練習就是不斷地“專”,其目的是追求“精”。工匠,以現在的角度理解就是工業化社會形成之前長期存在的一個社會群體,民間稱為“手藝人”,“行醫用藥”何嘗不是一種手藝。我國醫學最早的兩本典籍《黃帝內經》和《難經》,都對“工”有具體明確的標準,分為上工、中工、下工,而且提倡醫者要努力成為上工,而努力成為上工的過程就必須要耐心、專注、一絲不茍及具備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與醫藥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相吻合。
一個人職業發展的狀態、過程及結果構成了個人的職業生涯[8],職業生涯既跟職業類型相關,也跟工作類型和工作崗位相關。如教師是一種職業類型,而高校教師、中學教師則屬于同一職業類型的不同工作類型、工作崗位,而工作類型、工作崗位不同,其職業生涯的目標、活動重心和實現路徑就不同。因此,醫藥高專學生的職業生涯既要看其職業類型,更要看其工作類型和具體工作崗位。以重慶醫藥高專為例,其他企業(民營企業為主)和醫療衛生單位是近3屆畢業生就業的主流單位,其中其他企業占53%以上(見圖1)。由此可見,醫藥高專學生未來主要是在企業或醫療衛生單位從事技術技能型工作。

圖1 2017—2019屆畢業生就業單位條形圖
對醫藥高專學生來說,無論是在企業從事產品生產,還是在醫療衛生單位服務患者,都屬于技術技能型崗位,都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事實上,剛畢業的醫藥高專學生技術技能水平較低。以重慶醫藥高專為例,在畢業生能力素質評價中,45.59%的畢業生認為自己的專業知識不能滿足工作要求(見圖2)。所謂專業知識不能滿足工作要求,即是指醫藥高專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所需技術技能的能力還不足、水平還不夠,這就要求其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不斷鍛煉。《醫學集成》載明:“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孫思邈強調,學醫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清代徐大椿要求做到“無一病不窮究其因,無一方不洞悉其理,無一藥不精通其性”;《大醫精誠》載明:“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由此看來,醫藥從業者普遍都要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成長周期。以臨床醫學為例,要有一定年限的見習和實習經歷,畢業后從助手、助理開始,到5年左右通過考試升為主治醫師,再通過更長時間的學習和成長,方有可能成為副主任和主任醫師。醫學博大精深、學無止境,醫學日新月異、新知無限,因此,醫藥高專學生勢必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適應技生—技熟—技精的職業生涯要求。

圖2 2019屆畢業生認為較重要的能力與素質
在6所醫藥高專進行了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狀況問卷調查,按照一所學校一個專業群100份問卷的標準,共發放問卷3 000份,回收有效問卷2 678份,涵蓋了醫藥高專藥學、護理學、臨床醫學、中醫學、醫學檢驗5個主要專業群的學生。通過對問卷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發現醫藥高專學生工匠精神培育還存在一些問題。
通過抽樣調查發現,只有6.53%的學生表示學校經常宣傳工匠精神,36.15%的學生表示學校很少宣傳,57.32%的學生表示學校基本沒有宣傳(見表2)。以“工匠精神”為關鍵詞搜索這6所學校官網,顯示共有12條新聞信息,平均一所學校2條,可從側面反映出醫藥高專工匠精神的宣傳力度不足。宣傳是一種專門為了服務特定議題的信息表現手法,是運用各種符號傳播一定觀念以影響人們思想和行動的社會行為,可見,宣傳是文化建設的一種行為,而且是基本行為。工匠精神宣傳的欠缺,反映出醫藥高專校園文化建設不足,致使學生缺乏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土壤。

表2 學校工匠精神的宣傳情況
關于參加技能比賽獲獎學生獎勵內容的調查,獎勵內容僅為榮譽證書的占42.83%,為“榮譽證書+獎金”的占39.51%,為“榮譽證書+獎金+推先評優”的占17.66%(見表3)。獎勵是一種激勵手段,可激發人的榮譽感和進取心,調動人的積極性,獎勵的基本類型可依據內容分為物質獎勵、精神獎勵和機會獎勵,“榮譽證書”是精神獎勵,“獎金”即是物質獎勵,而“推優評先”即是機會獎勵。問卷調查顯示,醫藥高專學生在技能比賽中得到的獎勵仍以精神單一獎勵為主,以物質和精神雙重獎勵為次,而以物質、精神、機會三重獎勵為末。就這3種獎勵而言,學生普遍最看重的恰恰是機會獎勵,因為機會獎勵的實質是一種資格獎勵、待遇獎勵,學生若能獲得某種特殊或特別資格、待遇往往意味著有機會獲得更大“收益”,而且這種“收益”通常比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的激勵更大、更持久。如獎勵學生獲得就業優先權,要比獎勵獲得榮譽證書和獎金更加有吸引力和激勵性。就調查來看,目前醫藥高專的激勵措施還有待改進。

表3 技能比賽獲獎學生獎勵內容
關于工匠精神塑造路徑的調查,主要考察其具體路徑的豐富性。46.23%的學生表示只有1種路徑;41.30%的學生表示有兩種路徑;12.47%的學生表示有3種路徑(見表4)。課堂路徑既包含理論課堂教學,又包含實驗、實訓課堂教學;課外路徑既包括校內開展的相關課外活動,又包括利用校外資源開展的校園活動;社會路徑既包括校外實習、見習,又包括校外參觀學習、交流等。每一類可分成至少兩種,而每一種又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因此,若能充分利用課堂、課外、社會3種路徑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可取得顯著成效。

表4 工匠精神塑造路徑
基于醫藥高專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可從文化建設、價值激勵、路徑拓展3個維度入手,把醫藥工匠精神的文化內涵、育人導向和實際要求結合起來,實現文化孕育—價值牽引—品質塑造三重培育。
國學大師錢穆認為,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產生又由文化問題解決,精神需要文化的孕育,沒有厚實的文化土壤和良好的文化環境,結不出豐碩的精神果實。因此,培養醫藥高專學生的工匠精神,要建設相關校園文化,實現以文化人。根據霍夫斯泰德對文化洋蔥模型的論述,文化從內到外由4部分組成———符號、英雄人物性格、儀式和價值觀。據此,校園文化的建設,一可從醫藥文化的象征物入手,如古代醫方、醫經、醫物及現代醫學發明和技術成果等,通過校園景觀再現、再造的方式,讓學生受到熏陶。二可從醫藥文化的代表人物入手,如古代名醫圣手、當代“最美”、行業企業模范、本校杰出校友等,充分利用國內外醫藥領域先進人物的事跡,通過校園宣講的方式,實現工匠精神的言傳身教。三可從醫藥文化相關節日及活動入手,如中國國醫節、中國醫師節、國際護士節、入學拜師禮及醫學生宣誓集體活動等弘揚醫藥文化。四可從校訓、校風、學風、班風建設入手,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實現工匠精神入學生腦、入學生心。由此,通過醫藥高專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的熏陶,能增強學生醫藥工匠精神從自在到自為的浸染式培育。
職業教育是以服務為根本、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大量專業的技術人員,并使其成為支撐國家強大制造業的主力軍。職業院校應以工匠精神作為人才培養的價值導向[3],價值導向是指社會、群體或個人在自身的多種價值取向中將其中某種取向確定為主導追求方向,價值導向是確定激勵機制的基礎,激勵機制又是傳遞價值導向的行為,沒有有效的激勵機制,價值導向的作用就無法彰顯。因此,培育醫藥高專學生的工匠精神,必須建立鼓勵其發展的激勵機制,以實現“尚工尊匠”。所謂激勵機制是指通過一套理性化的制度來反映激勵主體與激勵客體相互作用的方式,作為激勵主體的醫藥高專,可從以下方面培養作為激勵客體的醫藥高專學生的工匠精神。一是優化激勵政策,健全校內外技能大賽、技術比賽等的獎勵保障機制,強化學生在推優評先和實習就業等方面的優勢,提升激勵的持久性和吸引力。二是形成激勵品牌,解決醫藥高專不同專業群品牌激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實現同頻共振激勵效應。如針對護理專業學生,可設立“校園南丁格爾”獎,以最高的榮譽獎章、豐厚的獎金引導學生增強職業認同感,如藥學、臨床醫學、醫學檢驗、中醫學等專業群均可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和行業要求,創建工匠精神激勵品牌,提升激勵政策的影響力。三是創設激勵平臺,加大技能大賽、技術比賽的獎勵力度,完善國家級、省部級、市級、校級、院部等層級的賽事活動,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總之,通過醫藥高專特色激勵機制,可提高學生參與比賽的積極性。
傳統工匠都是從學徒成長起來的,學徒最大的優勢在于有實戰經驗的師傅進行指導,無論是德國的雙元制,還是我國的現代學徒制,都是既當學生又當學徒的學習模式。但醫藥高專學生工匠精神的塑造不能簡單地套用其他職業院校的培養路徑,要結合自身特點不斷完善。一是豐富課堂教學。各專業群的專業課要全面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在理論和實訓教學中有機融入醫藥工匠精神,強化醫藥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職業品質的培養;采用“課堂+工匠”的院校結合班、師承班等模式,把醫藥行業內的業務能手、技術骨干、勞動模范等引進課堂進行授課,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二是豐富課外活動。學校要在第二課堂中安排好工匠精神培養活動內容,團委、學生會要創設以弘揚工匠精神為目標的學生社團,各院部要組建以工匠精神為志趣的課外活動小組,班級要開展以工匠精神為主旨的班級活動、寢室活動,形成多層次有組織的活動陣地;要深入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勞模進校園、優秀職校生校園分享等活動,宣傳和展示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質勞動者,弘揚工匠精神。三是豐富社會實踐。盡可能增加醫藥高專學生見習和實習的機會,組織醫藥高專學生參觀、調研其他行業。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培養路徑,在教學中、活動中、實踐中塑造學生的工匠精神。
綜上所述,醫藥高專學生的工匠精神有特定內涵,醫藥高專要堅持用醫藥工匠文化定調、用價值激勵定向、用教育教學活動定型,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