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晨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護理人員得到了空前的尊重和較高的評價,為即將畢業的護理專業學生(以下簡稱護生)做出了表率。同時,疫情也使廣大群眾認識到護理工作面臨的危險。護生職業態度是其對護理專業的認識、情感及由此形成的比較持久的心理反應傾向,直接決定護生的行為[1]。實習護生是未來高質量專業護理團隊的主力軍,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冠肺炎疫情下實習護生職業態度的影響因素,為有針對性地培養實習護生提供參考依據。
采取便利抽樣法,選取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河南省某三級甲等醫院2020屆實習護生680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大專生387人,本科生261人,研究生32人,年齡18~28歲。納入標準:系統實習的全日制護理專業學生;2020年畢業的護生;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研究調查者。排除標準:社會實習人員或短期實習人員;因各種原因中斷實習者。
1.2.1 調查工具(1)一般資料調查問卷:研究者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后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常居住地、是否為獨生子女、父親身體健康狀況、母親身體健康狀況、第一志愿是否為護理專業等內容。
(2)焦慮自評量表(SAS):由Zung教授于1971年編制,用于評價受試者有無焦慮及焦慮水平,分為4個等級20個條目,各題項得分相加為總分。根據標準將焦慮情況分為4組:總分<50分為無焦慮癥狀,50~<60分為輕度焦慮,60~<70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非常同意為5分,同意為4分,說不清為3分,不同意為2分,非常不同意為1分[2]。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8,具有良好的效度與信度。
(3)實習護生職業態度調查問卷:由研究者在查閱國內外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自行設計[3],在相關專家的審閱指正下反復修改而成,包括護理工作充滿挑戰、學習護理使我心情愉悅等8項有關實習護生對護理職業態度的陳述。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非常同意為5分,同意為4分,說不清為3分,不同意為2分,非常不同意為1分,其中第7個條目反向計分。
1.2.2 資料收集方法 在取得實習醫院、護理院校管理者同意的前提下,由研究者向實習護生說明研究目的、意義及填寫要求,以不計名方式進行網絡填寫。將各條目自始至終均為同一個選項的問卷視為無效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80份,回收有效問卷660份,有效回收率為97.1%。
1.2.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4.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以頻數、百分比描述,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描述,用一般描述性統計、t檢驗、方差分析、非參數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進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對象共660名,年齡18~28歲;女性占85.0%,男性占15.0%;大專生占52.6%,本科生占42.6%,研究生占4.8%。其中57.3%的常居住地在農村,87.1%的為獨生子女,91.4%的父親處于健康狀況,92.9%的母親處于健康狀況,93.6%的第一志愿是護理專業。
新冠肺炎疫情下實習護生焦慮自評量表總均分為(50.25±3.12)分,高于正常人群的(29.78±10.07)分(P<0.01),不同特征的護生焦慮檢出情況見表1。

表1 實習護生焦慮檢出情況[n(%)]
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8.1%的護生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動搖了自己從事護理職業的決心,說明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后,大多數護生對護理職業的態度是積極的、堅定的(見表2)。

表2 新冠肺炎疫情下實習護生的職業態度
研究顯示,性別、年齡、學歷、是否為獨生子女、父親身體健康情況、母親身體健康情況、第一志愿是否為護理專業、焦慮情況對實習護生職業態度有影響(P<0.05),常居住地對實習護生職業態度無影響(P>0.05,見表3)。

表3 新冠肺炎疫情下實習護生職業態度的單因素分析
以護生一般資料(性別、年齡、學歷、是否為獨生子女、父親身體健康情況、母親身體健康情況、第一志愿是否為護理專業)和焦慮自評量表得分作為自變量,將職業態度調查問卷得分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學歷、是否為獨生子女、父親身體健康情況是實習護生職業態度的影響因素,學歷越低、非獨生子女、父親身體健康的護生職業態度越好(見表4)。

表4 新冠肺炎疫情下實習護生職業態度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往的相關研究顯示[4],護理專業學生普遍存在專業思想不穩定狀況。許多護生是由于父母建議或就業前景好而選擇護理專業,經歷實習階段后,發現工作壓力大,職業風險高,職業態度就會有所改變。新冠肺炎疫情下,護士主動請纓到一線抗擊疫情,為實習護生上了一堂生動的職業素質教育課,增強了其職業使命感和責任感,堅定了從事護理工作的決心。本調查顯示,新冠肺炎疫情下88.2%的實習護生認為“護理工作充滿挑戰”,79.7%的表示“護理使我獲得人生價值”,84.7%的表示“我為我從事護理職業而自豪”,92.8%的表示“感到護理職業神圣且偉大”,只有18.1%的表示“此事件我動搖了從事護理職業的決心”。這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多數實習護生對護理職業的態度是積極的、肯定的。
新冠肺炎疫情讓實習護生產生了焦慮情緒。疫情初期,實習護生看到臨床教師奔赴前線,通過各種媒介了解到疫情,給他們造成了較大的心理沖擊,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對未來工作中的風險擔憂不已。隨著疫情的快速發展,政府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實行人員流動管控,教育部印發相關通知推遲所有聚集性考試、推遲開學等。即將畢業的護生無法正常返校而處于居家隔離狀態,打亂了學習計劃,耽誤了求職就業,從而產生焦慮情緒。
本調查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大部分護生的職業態度產生了積極影響。護士過去常不被人尊重,社會地位較低。疫情期間,護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認同,公眾對護理專業的評價越來越高,這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護生對護理職業的態度。有研究證實[5]積極向上的評價會讓護生充滿信心,堅定追求護理事業的決心,而消極的評價可能會使護生對護理專業喪失信心甚至放棄專業學習。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各地醫務人員支援一線,據媒體報道,在2020年支援武漢的醫療隊伍中護士占70%以上,其中“90后”占絕大部分。這些剛工作不久的年輕護士克服困難、遠赴疫區,不怕苦、不叫累,在全國人民面前展現出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面對患者也表現出極高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即將畢業的實習護生看到臨床教師在前線抗擊疫情,產生了極強的職業認同感,從而更加喜歡自己所學專業,更加期待未來的護理工作。有研究[6-7]表明,護理專業學生在經歷抗擊非典的戰斗與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后,90%以上的學生認為護理專業神圣而崇高,在困難面前、在重大應激事件面前表現出了更好的職業態度。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護生對護理專業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感受到了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更加熱愛所學專業。然而也有18.1%的護生動搖了從事護理職業的決心,因為了解到護理工作的高度危險性,從而心生顧慮。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發現,學歷、是否為獨生子女、父親身體健康情況3個因素對實習護生的職業態度有影響。
3.4.1 學歷 研究結果顯示,學歷越低,護生的職業態度越好。一方面,醫院工作強度大、風險高,導致部分護生不愿意從事臨床護理工作,而學歷越高的護生就業選擇越多。另一方面,護生受教育程度越高,對社會和自我的期望也就越高,但目前大多數醫院用人機制不合理,研究生、本科生與專科生在工作分工方面沒有太大差別,影響了高學歷護生的從業意愿。這與王婷婷[8]、孫駿玉[9]等的結論一致,認為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在工作方面未明確分工,無法體現學歷優勢。
3.4.2 是否為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往往擁有較為優越的生活環境,獨立性更強;而非獨生子女更具耐心,會體貼、照顧他人,善于交流。有研究顯示[10],護理工作需要與患者進行更多的溝通交流,正確處理與患者的關系,使其更加認可護理工作者。本研究結果顯示,非獨生子女職業態度更好,原因可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受到全方位的關懷和照顧,動手能力較差,而護士恰恰需要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照顧他人能力,否則難以處理好與患者的關系。
3.4.3 父親身體健康情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父親身體越健康,實習護生的職業態度就越好。原因可能是父親是家里的頂梁柱,若是父親身體健康,護生可以安心投入工作、照護患者,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若是父親倒下了,家里就需要人來照顧,護生就會將生活的重心和個人的精力放在家庭上,從而影響工作狀態。
新冠肺炎疫情下,社會對護理人員和護理工作給予了高度認可,護生作為護理隊伍的后備力量,職業態度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實習護生對護理職業的態度是積極的、肯定的,但也有部分護生動搖了從事護理職業的決定,這說明護生職業態度教育仍需加強。護理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引導護生,使其樹立積極的職業態度和良好的道德觀念,激發其對護理職業的熱愛之情,從而穩定護理隊伍,為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儲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