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牟曉玲,陳 瑜,劉文婷,于冬梅
(1.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 廣州 510120;2.南方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3.上海市肺科醫院,上海 200433)
有創呼吸機的臨床應用是急危重癥醫學領域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急救技術[1]。根據《新入職護士培訓大綱(試行)》[2]要求,規培護士在急診科輪轉時必須掌握有創呼吸機的使用方法。但是,有創呼吸機相關理論復雜,規培護士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不強,因此提高規培護士有創呼吸機操作能力成為急診科監護室培訓亟待解決的問題。現有有創呼吸機培訓采取一對一或一對多理論授課、階梯漸進式案例教學等方式[1,3-5],缺乏臨床應用方面的培訓,教學效果不佳。床邊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在患者床邊教學,是一種快速且針對性較強的教學方法,適合臨床技能培訓[6-8]。工作坊是指一個小團體圍繞某個專題或領域進行的短期強化訓練,通常采取參與式、體驗式、互動式培訓模式,有利于提升技能操作水平[9-10]。實踐證明,采用床邊教學法聯合工作坊教學模式對規培護士進行有創呼吸機培訓,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現報告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1年1—7月廣州某三甲醫院急診科輪轉的規培護士31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人、女28人,年齡(23.80±0.68)歲,本科學歷,均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入科時,95%的規培護士未接受過有創呼吸機培訓,5%的規培護士曾接受有創呼吸機培訓。
研究顯示[1,5,10],工作坊可引入多種教學方法。根據《新入職護士培訓大綱(試行)》[2]及我院規培護士培訓計劃,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引導性反饋等教學方法。
1.2.1 準備階段 培訓小組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第4版《急危重癥護理學》及《實用呼吸機治療學》[11]、德爾格呼吸機說明書與操作流程,結合臨床工作實際制作以下課件:(1)有創呼吸機相關理論知識(有創機械通氣的基本原理及呼吸機模式、參數選擇等);(2)有創機械通氣患者的臨床護理及呼吸機報警處理;(3)有創呼吸機管道組裝、開機性能檢測;(4)教學案例:一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有創呼吸機的應用。
1.2.2 實施階段 于規培護士入科第一天建立微信群,每3~5人為一組。通過問卷星平臺線上評估規培護士有創呼吸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問卷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及簡答題,滿分為100分。將提前制作的課件發至微信群,要求規培護士自學,閱讀案例材料后搜集相關信息。設置思考題:根據案例中患者的臨床表現、不同時期實驗室檢查結果,思考有創呼吸機設置不同模式及參數的意義。
(1)第一周。在急診科監護室開展床邊教學,帶教教師提前一天確定案例,首選病情相對穩定、使用有創呼吸機控制通氣(A/C)模式的患者。教學流程:規培護士采集病史→帶教教師講授相關理論→規培護士討論匯報→帶教教師總結歸納。帶教教師根據規培護士相關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補充,對有創呼吸機護理過程中的共性問題進行總結,引導規培護士根據案例和討論結果針對有創呼吸機的使用書寫反思日記,強化學習效果。
(2)第二、三周。根據培訓大綱要求,以提高綜合能力為目標,安排規培護士到急診科院前急救病區、留觀病區、監護室輪轉。對于使用有創呼吸機的患者,通過一對一床邊帶教提高規培護士臨床技能。
(3)第四周。成立有創呼吸機培訓工作坊。培訓小組提前準備用物(多媒體、德爾格有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管道、滅菌注射用水、模擬肺、吸痰用物、氣管插管用物、聽診器、簡易呼吸球囊、模擬人等)在示教室模擬病房展開教學。期間帶教教師介紹有創呼吸機的管道連接、開機注意事項、呼吸機自檢操作流程、有創呼吸機參數的設置與調節、呼吸機報警原因及處理。帶教教師在呼吸機上設置不同參數,要求規培護士根據“患者”病情、實驗室檢查結果及臨床表現判斷該呼吸機模式的選擇是否正確,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呼吸機參數設置的意義及注意事項,培養規培護士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促使其掌握有創呼吸機操作流程和常見報警的處理方法。
1.3.1 理論考試 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30分鐘。考試內容包括有創呼吸機工作原理,有創呼吸機常用通氣模式、參數的意義,有創呼吸機報警的原因及處理措施,有創呼吸機的管道維護。
1.3.2 操作考核 滿分為100分,考核時間20分鐘。考核內容為使用有創呼吸機的目的,有創呼吸機操作步驟,有創呼吸機自檢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等。由帶教教師根據我院呼吸機操作考核評價標準現場打分。
1.3.3 教學評價 采用李遠等[12]設計的教學質量評價量表進行教學評價,量表Chronbach's α系數為0.945。該量表包括教學質量、學習過程、課程滿意度3個維度,共20個條目,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不確定、基本符合、非常符合,分別計1~5分,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培訓質量越高。研究者結合實際情況將教學質量、課程滿意度維度改為培訓質量、培訓滿意度維度。
1.3.4 質性訪談(1)訪談對象。于2021年1—7月隨機選取急診科規培護士,在其接受有創呼吸機培訓期間進行質性訪談,樣本量以信息飽和為準。共納入10名規培護士,年齡(24.70±0.7)歲,女性,本科學歷。訪談對象均知情同意,愿意參加本研究。為保護其隱私,以A1~A10對其編號。訪談對象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訪談對象基本信息(n=10)
(2)資料收集。采取半結構式訪談法收集資料。訪談前,培訓小組根據有創呼吸機培訓中存在的問題查閱文獻,設計訪談提綱:①通過此次有創呼吸機培訓,您對有創呼吸機有哪些新的認識?②通過此次有創呼吸機培訓,您最大的收獲是什么?③您覺得該培訓模式怎樣?
訪談地點選擇示教室或安靜的房間(不受外界干擾、環境舒適),訪談前告知訪談對象研究內容及目的、訪談時間,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按照訪談提綱進行訪談。對訪談內容進行錄音,同時用筆記錄受訪者的語言行為及非語言行為(面部表情、語氣、肢體動作),訪談時間20~30分鐘。訪談采取開放為主、引導為輔的形式,由訪談對象確認無補充后結束訪談。
(3)資料分析。采用Colaizz七步分析法[13],包括以下環節:熟悉資料,反復閱讀訪談記錄;提取有重要價值的陳述;對反復出現、有意義的觀點進行編碼;編碼后匯總觀點;詳細、無遺漏地進行文字陳述;辨別類似觀點,升華主題;返回研究對象處求證。訪談結束后馬上進行資料整理和補充,24小時內將錄音轉為文字,6小時內進行資料再整理與提煉。培訓小組成員對主題進行整合,使最終形成的主題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系。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構成比描述,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理論考試成績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培訓前,規培護士相關理論考試成績為(74.33±9.34)分,培訓后為(83.26±7.73)分,培訓前后成績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3.61,P=0.001)。
培訓后,規培護士操作考核成績為(93.37±1.96)分,均達到我院臨床操作考核成績≥85分的要求。
規培護士教學質量評價量表總分為(84.57±8.71)分,說明其對有創呼吸機培訓采用床邊教學法聯合工作坊教學模式的滿意度較高,見表2。

表2 培訓后規培護士教學質量評價量表得分情況

表3 規培護士質性訪談結果
采用床邊教學法對規培護士進行有創呼吸機培訓,有助于其接觸臨床真實案例,將理論聯系實際,發現患者存在的護理問題,制訂護理措施,進而增強臨床決策能力。利用工作坊進行有創呼吸機培訓時采取的情景模擬教學法,使規培護士身臨其境,發現呼吸機報警的原因,并進行解決,提高了規培護士溝通能力及思考能力;引導性反饋教學法[14]的應用有助于規培護士不斷自省和反思,促進知識的內化與吸收,回顧安裝呼吸機管道、設置參數及處理呼吸機報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規培護士有創呼吸機操作能力。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床邊教學法聯合工作坊教學模式,規培護士理論考試、操作考核成績均較高,也進一步證明床邊教學法聯合工作坊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規培護士對床邊教學法聯合工作坊教學模式的滿意度較高。分析原因可能是采取床邊教學法使規培護士將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相結合,而工作坊教學模式[1,15]根據相關主題進行情景設計,有助于規培護士參與、體驗、感悟,進而激發其學習動機,通過模擬臨床工作場景,能使規培護士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規培護士無論是面對危重癥患者還是面對有創呼吸機都比較緊張[16],采取床邊教學法聯合工作坊教學模式進行培訓,授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通過師生互動交流,使護士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通過自我懷疑、自我肯定,獲得較強的學習成就感。
有創呼吸機的結構、原理、適應證及參數調節等知識復雜,且臨床上有創呼吸機型號較多,規培護士培訓內容與臨床真實情況仍存在一定差距[1]。通過此次培訓,部分規培護士認識到有創呼吸機在臨床上的重要性,但呼吸機在其他科室應用少,考慮到自己以后可能不在急診科工作,因此,有創呼吸機相關知識學習動力不足,僅在短期內掌握了部分知識,有創呼吸機臨床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仍有待提高。
研究顯示[17-18],大多數醫療衛生機構采用理論授課和操作演練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規培護士培訓。帶教教師需要向規培護士介紹床邊教學法聯合工作坊教學模式的特點,與規培護士建立良好師生關系,這就對帶教教師的理論知識水平、綜合素質、工作經驗、教學能力有更高要求。帶教教師不僅要掌握危重癥患者有創呼吸機相關理論知識,還要熟練運用多種教學方法[15],使規培護士掌握有創呼吸機使用的難點、重點。帶教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完善培訓方案,提高規培護士自主學習能力。實施床邊教學法聯合工作坊教學模式時,帶教教師應針對臨床案例、課程安排、考核內容等進行設計,這就需要教學團隊集思廣益,使規培護士將有創呼吸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相結合,達成教學目標。
床邊教學法聯合工作坊教學模式是一種可行、有效的教學形式,可提高規培護士有創呼吸機相關理論知識水平及操作能力,獲得規培護士的認可,而臨床帶教教師教學能力也得到規培護士好評,促進了帶教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由于時間有限、規培輪轉及多種原因,本研究僅設置培訓前后對照研究,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仍表明床邊教學法聯合工作坊教學模式值得在臨床教學中推廣,未來可考慮加以改進,并開展隨機對照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