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馨雪,吳淇,鞠春梅,張輝*,李志成
1.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2.吉林省東北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 長春 130119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2020 年版(一部)共收載成方制劑和單味制劑1607種[1],其中動物藥材中成藥品種504種,占總數的31.36%;收載13 種來源為昆蟲綱動物的品種。本文主要介紹《中國藥典》2020 年版收載的昆蟲綱藥用動物的養殖情況,對其地理分布、棲息環境、生活習性、活動規律、養殖技術、疾病防治等方面進行探討。其中,地鱉、冬蟲夏草養殖評估為擴養;白蠟蟲、中華蜜蜂、意大利蜂養殖評估為初養;九香蟲、斑蝥、角倍蚜、螳螂、蟬蛻、僵蠶養殖評估為試養;冀地鱉、日本長腳胡蜂、異腹胡蜂、果馬蜂未見報道。
土鱉蟲為鱉蠊科昆蟲地鱉Eupolyphaga sinensisWalker 或冀地鱉Steleopha gaplancyi(Boleny)的雌蟲干燥體,處死后經加工干燥而成[1]。冀地鱉未見報道。本文對地鱉養殖情況進行簡要歸納。
地鱉分布于北京、吉林等地[2],常見于陰濕草堆下或墻角松土中[3]。
地鱉耐寒力極強,怕陽光,晝伏夜出,冬季冬眠[3],且對溫度非常敏感[4]。
1.3.1養殖方式與設施(全人工環境養殖)按飼養模式可分為特高密度投種試養[5]、池養[6-8]、缸養[8-9]、盆養[6,8]、立體飼養[10];按飼養土質分可分為沼渣飼養[11]、非土基質飼養[12]、鋸木屑飼養[13];按大小分可采用分檔飼養[14];此外還有自然溫室養殖[15]、熱水瓶孵卵、蜂箱寄養、棉籽殼飼養等新法養殖[16-17]。地鱉養殖方式及養殖設施見表1。
表1 地鱉養殖方式及養殖設施
1.3.2良種來源與繁育 地鱉為不完全變態昆蟲,當溫度、濕度環境適宜時可全年繁殖[2]。雌成蟲在25~30 ℃條件下,一年四季均可產卵??梢淮涡再徺I卵鞘,長成成蟲后,如讓其繼續產卵生長,則個體數量能成千倍增長,以后可不再購買卵鞘[18]。所引的卵鞘的外殼應富有光澤,飽滿鮮艷,能明顯看出殼內卵粒呈雙行互生排列的方式,要注意搭配不同批次的卵鞘,以防缺雄[19]。留種地鱉的繁殖留種主要采用卵塊引種留種法。在孵化期間,溫度最好始終保持在28 ℃[20-21]。
1.3.3飼養餌料 地鱉食料非常廣泛,為雜食性昆蟲[22]。精飼料主要為糧食等[3-4];青綠飼料主要為多種蔬菜;多汁飼料主要為各種含水量多的瓜類,如西瓜、桃、李、梨等果皮[23];粗飼料主要為經加工處理后的畜禽糞便;蛋白質飼料主要為植物性蛋白飼料、搗碎的畜禽新鮮內臟或煮熟的蚯蚓等[11];礦物質飼料主要為貝殼粉等[24]。
1.3.4疾病防治 地鱉的常發疾病有腸胃病、綠霉病、卵鞘霉腐病等,如果發病很難治療,所以有效預防很重要。
為預防腸胃病,需及時調節養殖土濕度,在精料中添加適量益生菌,適時更換表層養殖土。為預防綠霉病,需添加新鮮的且經太陽暴曬的養殖土以防止養殖土濕度過大;養殖室內要時常通風。為預防卵鞘霉腐病,所需工具需暴曬或消毒;高溫、高濕天氣下孵化土的相對濕度要維持在30%左右[20,25]。
地鱉的養殖技術比較完善,故對地鱉的養殖程度評估為擴養。
九香蟲為蝽科昆蟲九香蟲Aspongopus chinensisDallas 的干燥體,捕捉后,取少量酒將其悶死或置沸水中燙死,干燥或陰干[1]。國外廣泛分布于越南等國;國內分布于安徽、江蘇等地[26]。
九香蟲成蟲有翅能飛,常在白天活動,夜間多群集在寄主植物上。
2.3.1養殖方式與設施(全人工環境養殖)依據養殖規模的大小或者所添加的食物量,采用小籠養殖,養殖設施有養殖籠、尼龍紗網等,或田間網罩養殖,養殖設施包括田地、尼龍紗網等。
2.3.2良種來源與繁育 研究發現適當提高九香蟲高齡若蟲期的光照時長可以縮短九香蟲若蟲的生長發育歷期[27]。
2.3.3飼養餌料 九香蟲以其寄生的南瓜、冬瓜等葫蘆科植物的汁液為食物。
2.3.4疾病防治 九香蟲很少發生病害,要在成蟲冬眠后對飼養場地進行消毒并時常保持清潔[28]。
九香蟲的養殖技術暫不成熟,故對九香蟲的養殖程度評估為試養。
白蠟蚧為昆蟲白蠟蚧(白蠟蟲)Ericerus pela(Chavannes)Guerin 的雄蟲群棲于木犀科植物白蠟樹Fraxinus chinensisRoxb.、女貞Ligustrum lucidumAit.或女貞屬他種植物枝干上分泌的蠟,經加工精制而成[1]。白蠟蟲在我國分布于山東、河北等十幾個?。辉趪夥植加谌毡?、印度等國家。
白蠟蟲主要寄生在木犀科植物上,活動性較強,能較均勻地分布全樹,喜光[29]。
3.3.1養殖方式與設施(半人工環境養殖)白蠟蟲一般采取生態放養[30],放養的主要步驟分為寄生樹準備、種蟲采摘、包蟲和掛放、放養后的管理等。采摘種蟲需在立夏前后,待雄蟲開始孵化出殼時即用桐葉等材料包蟲。蠟包包好后,攤晾,待雄蟲大部分孵化時,選擇風和日麗的天氣,在上午10 點前將蠟包掛于枝條的分叉處[31]。
3.3.2良種來源與繁育 良種的主要特征是蟲顆紅潤光澤,粒大飽滿,殼輕,口小,卵多,跳小蜂、長角蠟象等害蟲寄生率低。要根據這些標準嚴格進行粒選[32]。
3.3.3飼養餌料 白蠟蟲主要食物為白蠟樹等寄主植物的汁液。
3.3.4疾病防治 白蠟蟲的主要病害為褐腐病,主要危害雌白蠟蟲[30]。危害白蠟蟲最嚴重的害敵是蠟紛長角象和跳小蜂。適時噴敵敵畏乳劑、敵百蟲乳劑噴霧,可驅避跳小蜂。此外,白蠟蟲常發生煙煤病,使蟲體死亡,可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32]。
目前,對白蠟蟲的養殖報道較少,故對白蠟蟲的養殖程度評估為初養。
冬蟲夏草為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和幼蟲尸體的干燥復合體,經曬干或低溫干燥加工而成[1],主要分布于我國四川、西藏等冬蟲夏草產區[33]。
冬蟲夏草菌子囊6—7 月成熟,分生孢子通過食物或表皮等進入寄主幼蟲體液中。被侵染后的寄主幼蟲正常生活,而菌絲則會斷裂為菌絲段,在寄主體液中開始繁殖[34]。
4.3.1養殖方式與設施 養殖方式分為養殖室養殖和接種培養室養殖,養殖室養殖需要養蟲盒,若非高海拔地區需安裝控溫設施,接種培養室養殖需廣口瓶、玻璃缸、養蟲箱、紫外燈、接種工具等,主要用于培養幼蟲[33]。
4.3.2良種來源與繁育 在選擇親代和子一代時,種群繁育力為主要篩選指標,在選擇子二代、子三代時,更高的產出為主要篩選指標。蟲卵在15 ℃的恒溫條件下約30 d開始孵出幼蟲。在5~15 ℃溫度越高孵化時間越短,溫度超過15 ℃孵化率開始降低[35]。
4.3.3飼養餌料 幼蟲食物的選擇比較廣泛,小大黃地下部分是其最喜采食的食物;其次是雪山黃芪、黃精等高原草甸植物的地下莖;為滿足其正常生長的需要,也取食麥芽等禾本科植物和十字花科、莎科的嫩根及胡蘿卜塊根等[33]。
4.3.4疾病防治 無相關報道。
目前,冬蟲夏草的養殖技術等相對比較完善,故對冬蟲夏草的養殖程度評估為擴養。
桑螵蛸為螳螂科昆蟲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Thun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lle)的干燥卵鞘,收集后,除去雜質,蒸至蟲卵死后,干燥[1]。螳螂在華北、華東長江以南地區都有分布。
螳螂喜歡在樹枝、樹干、草叢或石塊上產卵過冬[36]。
5.3.1養殖方式與設施 養殖方式主要為建棚,選用木樁、鐵絲等捆綁成骨架,再罩上網罩,在通風向陽的地方建棚?;\棚內需移植或栽種桑樹、榛子等矮小樹木[37]和棉花等隔離物,也可人工養殖蒼蠅,使其有充足的活體口糧,以避免螳螂自相殘殺。
5.3.2良種來源與繁育 初次養殖時種源可自己采集或購買,以后自己留種繁殖即可。采卵時,需選擇卵塊大,表面具有較厚保護層,光澤性強,卵塊外無破損或被蛀孔的優質、健壯卵,繁育時需剪下一段連同卵塊的黏連枝條,插入放少許水的罐頭瓶中。要勤觀察,若有小螳螂出鞘活動時,要及時投喂飼料。
5.3.3飼養餌料 活蟲飼料:蚜蟲和家蠅、棉鈴蟲等。人工配合飼料:將酵母片雞蛋黃、蜂蜜、蔗糖攪拌均勻后蒸沸,冷卻后喂用。
5.3.4疾病防治 無相關報道。
螳螂的養殖技術相關文獻報道較少,故養殖程度評估為試養。
斑蝥為芫青科昆蟲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或黃黑小斑蝥M.cichoriiLinnaeus 的干燥體,捕捉后悶死或燙死,曬干[1]。其多生長在丘陵、山坡等地,成蟲多生長在寄主植物上。
斑蝥幼蟲行動敏捷,善覓蝗蟲卵,5 齡幼蟲掘土穴入地定居,經復變態羽化為成蟲。受驚時會排放含斑蝥素的毒汁。
6.3.1養殖方式與設施 斑蝥的養殖方式及養殖設施見表2。
表2 斑蝥的不同養殖方式及養殖設施
6.3.2良種來源與繁育 在自然溫度下進行孵化,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2%~15%,直至卵全部孵化。孵化成幼蟲后,如需山養,則首先要調查當地蝗蟲的分布密度,再根據蝗蟲的蟲口密度來決定斑蝥幼蟲的山養數量。
6.3.3飼養餌料 斑蝥成蟲食物多為豆科植物的花和葉、茄子葉片及棉花的芽、葉、花等。斑蝥的幼蟲食物為蝗蟲卵[39]。
6.3.4疾病防治 無相關報道。
斑蝥的養殖技術相關文獻報道較少,故養殖程度評估為試養。
五倍子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Rhus chinensisMill.、青麩楊R.potaniniiMaxim.或紅麩楊R.punjabensisStew.var.sinica(Diets)Rehd.Et Wits.葉上的蟲癭,主要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Bell)Baker寄生而形成,秋季采摘后經加工而成[1]。角倍蚜在我國的20 個省份有分布,但主產區集中在貴州、四川等部分山區。
翌年3—4月,羽化后的蚜在鹽膚木上生活,9—10月有翅的個體在冬寄主青苔上生活。
7.3.1養殖方式與設施 養殖時要以有提燈蘚的分布且自秋季到春季均生長良好為先決條件,然后再密植鹽膚木,以便秋季人工放五倍子蚜繁殖[40]。
7.3.2良種來源與繁育 首次放養時選取優質未爆倍子,置于保濕容器內,任其自然爆裂,貯存期可達半月之久。秋遷蚜自爆裂倍子外出后,如立即置于提燈蘚上,常易自行飛散,可將其置于密閉養蟲器皿內留3~7 d,等到開始胎生幼蚜時,再置于提燈蘚上繁殖。放蚜以晴天下午為好。也可接種幼蚜,即將秋遷蚜關閉在有蓋器皿內多日,待其產出幼蚜,見幼蚜體上布有1 層蠟粉再接種到提燈蘚上。蚜口器退化不取食,可在室內保養[41]。
7.3.3飼養餌料 幼蚜在青苔的嫩莖或根際取食,成蟲寄生在鹽膚木上。
7.3.4疾病防治 無相關報道。
角倍蚜的養殖技術相關文獻報道較少,故養殖程度評估為試養。
蜂膠為蜜蜂科昆蟲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L.工蜂采集的植物樹脂與其上顎腺、蠟腺等分泌物混合形成的具有黏性的固體膠狀物,多為夏、秋季從蜂箱中收集而來,除去雜質[1]。本文對意大利蜂的養殖情況進行簡要概述。
意大利蜂原產于地中海中部的亞平寧半島上,我國除華南亞熱帶地區、西藏地區,各地均有養殖。
意大利蜂1 月中旬時,在10 ℃以上的晴天出巢活動;立春后溫度上升,天氣晴好時出巢采集蜂蜜。
8.3.1養殖方式與設施 意大利蜂的養殖方式主要有蜂場標準化養殖[42],其養殖設施包括箱身、箱底、箱蓋、隔板飼喂器、搖蜜機、交尾箱、起刮刀等;定地飼養,其養殖設施包括蜂巢、塑料薄膜、蠟紙、瓶子、脫脂棉等。
8.3.2良種來源與繁育 需引進良種蜂。篩選出王漿高產蜂種換王,第2 次再以王漿高產蜂種作母本培育蜂王,此時全場蜂群為王漿高產蜂種;利用不同品系間的雜交優勢,提高養蜂生產水平。
8.3.3飼養餌料 蜂王產卵時需提供大蜜粉脾、空脾或半蜜脾作飼料,巢內脾少或飼料不足時,可采取巢外掛脾;沒有天然花粉可喂花粉代用品,如牛奶、豆奶、黃豆粉等。早春氣溫低,寒潮期間意大利蜂無法出巢采集,可在巢門前喂水,水中加0.5%氯化鈉。陰雨連綿天要特別注意飼喂。
8.3.4疾病防治 為預防疾病,需在飼喂料中加入預防細菌性病害及真菌性病害藥物;或加入預防腐臭病藥物;此外還需用殺螨劑除螨[43],但在生產期嚴禁使用任何藥品。
意大利蜂的養殖技術相對比較完善,故養殖程度評估為初養。
蜂蠟為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Apis ceranaFabricius或意大利蜂A.melliferaLinnaeus 分泌的蠟,將蜂巢加工精制而成蜂蠟[1]。意大利蜂上文中養殖情況已介紹,故本文對中華蜜蜂的養殖情況進行概述。
中華蜜蜂也稱為中華蜂、中蜂及獨龍蜂,是我國獨有的品種,主要分布山區和半山區,丘陵地帶。
中華蜜蜂耐寒能力較強,適應能力廣泛,飛行敏捷。工蜂具有很強的嗅覺,善于采集零星分散的花蜜。中華蜜蜂是經過自然長時間選擇所保留下來的品種,適應及生存能力較強。
9.3.1養殖方式與設施 養殖中華蜜蜂時,需科學選擇放蜂場地。擺放蜂箱時注意保持平衡,要避免降雨時雨水流入。此外,還要有高效過箱技術。為避免蜂群產生咬殺,過箱時應分批過箱且操作手法要又快又穩,過箱時重點關注蜂王狀態,如果工蜂出現分蜂情緒,可人工干預調入幼蟲脾、適當擴大蜂巢,降低巢內擁擠度與溫度,提高取蜜頻率,定期更換蜂王。也可進行雙王群雙箱飼養蜂群來提高繁殖能力,迅速發展蜂群。
9.3.2良種來源與繁育 中華蜜蜂繁殖期通常以春、秋季為主,此時應重視保溫且飼料充足,強化人工育王工作。人工育王時要提前制定雄蜂培育計劃,確保蜂多于脾。組織交尾群時需選用與母群無血緣關系的優良品種;同箱飼養交尾成功后的新老蜂群,可擴大蜂巢,達到一定條件后單箱飼養[44]。
9.3.3飼養餌料 飼養時避免脾多于蜜蜂。中華蜜蜂養殖管理過程中不提倡投喂糖,蜜脾溫度控制在20 ℃左右,要確保粉源供給充足。必要時可以向蜂群投喂純花粉,沒有花粉的可以推遲繁殖不要使用代用粉和豆粉。
9.3.4疾病防治 中華蜜蜂幼蟲主要病癥為囊狀幼蟲病及歐洲幼蟲腐臭病。一般選擇中草藥配合磺胺類藥物來治療歐洲幼蟲腐臭病。此外還要在冬季和開春時期全面治螨,做好蜂巢全面消毒與殺菌工作。冬季可在飼料中加入甘草等中藥汁來增強中華蜜蜂的抗病能力[45]。
中華蜜蜂的養殖技術相對比較完善,故養殖程度評估為初養。
本品為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或意大利蜂所釀的蜜,春至秋季采收,濾過[1]。中華蜜蜂及意大利蜂養殖情況同上。
僵蠶為蠶蛾科昆蟲家蠶Bombyx moriLinnaeus 4~5 齡的幼蟲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體,將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蠶干燥即得[1],主要分布于江蘇、浙江等地。
蠶蛾成蟲自繭內羽化,不取食即交配產卵,以卵越冬。蠶結繭后,化成蛹,蛹經過5~6 d,就會羽化成蠶蛾。蠶蛾咬破繭,爬出繭外就是成蟲。
11.3.1 養殖方式與設施 首先需要制作菌種。在空輸液瓶用白僵菌制作原種,再將原種制成液體菌種。也可將淘洗自然染病形成僵蠶的涼開水作為液體菌種使用。溫度維持在24~30 ℃,相對濕度維持在90%以上,在蠶死過程中,要讓其充分僵化。經過一晝夜,恢復絲繭蠶培育的一般要求。
11.3.2良種來源與繁育 蠶卵和小蠶易感染疾病,因此對溫度、濕度、氣流和桑葉質量的要求比較高,現行的小蠶共育技術[46]能最高效、最經濟地解決小蠶飼養中的各種問題,此外優質、無污染的桑葉對僵蠶的質量也有很大影響。
11.3.3飼養餌料 飼養餌料有桑葉、劍蠶草、白三葉、串葉松香草等。
11.3.4疾病防治 接菌后仍需按規定使用防蠅和防其他蠶病的藥劑。初死僵蠶的尸體還未發紅變硬以前,需避免30 ℃以上高溫,以減少細菌性爛蠶發生。
僵蠶的養殖技術相關文獻報道較少,故養殖程度評估為試養。
本品為蟬科昆蟲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Fabricius的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1]。夏、秋兩季收集,適應能力強,自然分布全國各地。
黑蚱生活史比較長,需要1年才能完成1代。冬季樹枝內或在土中越冬。待充分老熟后于1 月從土中爬行上樹,然后羽化為成蟲,其脫的皮稱為蟬蛻。成蟲羽化后,不停地鳴叫,氣溫愈高,叫聲愈響。成蟲夜間有趨光性[47]。
12.3.1養殖方式與設施 可建造網室,網室內種上黑蚱喜食樹木,將產卵前的黑蚱放于網室中,利用自然溫度,只要網室中樹木或果樹生長良好,不需提供飼料,但網室地面土質要松軟,濕度要適宜。江永香柚園黑蚱蟬產業在柚園采用半人工式養殖若蟲,成本近乎為零。柚園挖溝、收集產卵枝、建環形水槽等技術易被果農接受,該地黑蚱養殖技術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48]。
12.3.2良種來源與繁育 繁育溫度保持在30~32 ℃,維持卵枝條周圍濕度。繁育過程中要經常檢查卵的孵化情況,當有若蟲孵化時,將枝條連同細沙一起放在養殖場。做好時間、養殖情況等的記錄。
12.3.3飼養餌料 若蟲孵化后,潛入土中,吸食楊樹、柳樹、梨樹等樹木根部汁液[49]。
12.3.4疾病防治 無相關報道。
黑蚱的養殖技術暫不成熟,故養殖程度評估為試養。
《中國藥典》2020 年版中所收載的昆蟲綱的藥用動物中,地鱉養殖技術較全面,九香蟲、僵蠶的良種來源與繁育資料不足,需要進一步研究;冬蟲夏草、螳螂、斑蝥、黑蚱疾病防治方面未見報道;角倍蚜養殖技術及疾病防治均不全面;白蠟蟲、意大利蜂、中華蜜蜂的養殖技術有待完善;此外,僵蠶人工養殖報道較少;冀地鱉、日本長腳胡蜂、異蝮胡蜂、果馬蜂養殖情況等未見報道。在昆蟲綱動物藥養殖方面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建立專業的藥用養殖基地、學習研究新技術、加大資金投入,提升昆蟲綱藥用動物的整體產量,造福人類。在動物藥的經濟和生態價值日益凸顯的今天,昆蟲綱動物藥養殖技術已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話題之一,所以應當更加深入地實踐和探討,才能促進昆蟲綱動物藥的進一步發展,獲取理想的養殖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