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英國《經濟學人》10月6日文章,原題:流行文就如何走向多極化今年7月,人群涌向韓國首爾的蠶室奧林匹克主競技場,觀看“韓流”樂隊“Super Junior”的演出。來自秘魯的凱倫正在韓國攻讀碩士學位,她認為自己喜歡該樂隊的程度超過對韓國本身的喜愛。在政府資金和營銷的幫助下,韓國流行文化風靡全球。除音樂外,還有《寄生蟲》和《魷魚游戲》等影視劇,以及眾多時尚和美容品牌。
在整個20世紀,“酷”幾乎是西方事物的代言詞。從摩登女郎到嘻哈音樂,為尋找時尚、音樂和娛樂,人們將目光投向倫敦、紐約和巴黎等城市。南加州大學教授卡普蘭表示,冷戰結束后,隨著世界變得更富裕且聯系更緊密,許多人擔心西方的文化主導地位將持續增長,并最終產生全球單一文化。他說現實恰恰相反,如今,一名紐約青少年很可能在聽韓流音樂,或來自西非的流行音樂Afrobeats流行文化已走向多極化。
人們可以從貿易數據中一見端倪。世界貿易組織和經合組織對“視聽服務”進行估計,二者的數據表明,在整個經合組織中,2020年來自美國的此類服務進口占25%,明顯低于10年前的近40%。與此同時,美國的文化進口幾乎增加5倍且來自世界各地。
在世界最大音樂流媒體平臺Spotify上播放次數最多的50首歌曲中,47首為英文歌曲,但這種主導地位正在下滑。過去5年來,在印度、印尼和韓國等擁有強大本土音樂的國家,英文曲目在前100名的占比從52%降至31%。在西班牙和拉美,該數字從25%降至14%。
類似的多樣性在人們觀看的內容中也變得顯而易見。捷克FlixPatrol公司估計,在阿根廷、巴西和哥倫比亞,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僅有約一半來自北美。在日韓兩國,該比例不到35%。
兩個因素推動多極化流行文化的出現。首先是部分國家實現經濟增咔,與日俱增的收入使消費者獲得更多消費資金,其中大部分流向當地音樂人和電影制片方。與這種良性循環相伴而至的是文化自信。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負責人麥克唐納回憶起他在疫情前展開的中國之行。他遇到的人不再像以前那樣詢問最新的西方流行趨勢,而是熱衷于炫耀當地商店、餐廳和社交媒體明星。
第二個因素是互聯網的興起創造出更多發布內容的機會,這帶來遠比以前更多的娛樂和文化,國家與地區邊界的重要性也大不如前。例如,TikTok上粉絲最多的賬號屬于塞內加爾裔意大利人卡比?萊姆。
“酷”的分散化正迫使藝術和娛樂業發生變化,該行業正逐漸意識到,如今許多最有影響力的制造者來自發展中國家。正如洛杉磯業內人士杰里米?齊默所言:“文化在哪里,受眾就在哪里。”變革之風甚至正在吹向歐洲奢侈品時尚行業,這是文化產業最密閉的角落。對談論今年巴黎時裝周的名人進行的研究發現,從對廣告的推動作用來說,10個最有價值的聲音中有一半來自新興市場,其中包括一名菲律賓女演員和一名巴西足球明星,只有一名法國人上榜且沒有美國人。有人可能忍不住將流行文化貶低為純粹的低俗事物,但正如美圉右翼記者安德魯?布萊巴特觀察到的那樣,政治是文化的下游,流行文化能夠成為“軟實力”的載體。▲(作者佚名,崔曉冬譯)
環球時報20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