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珠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2019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大力發展面向鄉村需求的職業教育,加強高等學校涉農專業建設[1]。“一懂兩愛”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對新時代農業人才的新要求。懂農業,要求理解黨對“三農”工作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同時具備一定理論水平,有比較扎實的“三農”專業素養。愛農村,要求自發立足和投身農村,具有為服務鄉村振興干事創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愛農民,是指尊重農民、理解農民、幫扶農民,立志成為新型職業農民[2]。
當前,高校培養的涉農專業人才存在“一懂兩愛”意識不強和服務農業意愿不足等問題,突出表現為大量涉農專業畢業生并不愿意進入農業領域并服務于農業[3]。加之當前社會對職業教育,對新型農業的認知還有待提高,對農業職業教育的認可更需進一步提升,而農業類高職院校培養的畢業生“一懂兩愛”現狀亦不容樂觀,尤其“學農”而不“愛農”、不“事農”現象比較普遍,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需求存在較大預期差距。
本文以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為例,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形式,以涉農就業意愿為主要問題導向,對學生“一懂兩愛”現狀進行調研,以期把握高職院校“三農”情懷培育的痛點難點,并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建議。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唯一以培養農牧人才為主的高職院校,目前有在校生16 600余人,設有專業33 個;涉農專業學生12 000 余人,占比71.4%。本文以該學院在校學生為樣本進行研究,收集有效網絡調查問卷1 459 份,調研對象包含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別、不同生源地、不同家庭戶籍性質。在問卷回答方式的設計上,除可明確選項外,按五級標準給予1 至5 分賦值,表示程度漸強,即1 分表示“幾乎不了解”“掌握得很不好”,2 分表示“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3 分表示“基本了解”“基本掌握”,4 分表示“了解得比較多”“掌握得比較好”,5 分表示“非常了解”“掌握得非常好”,賦分答卷便于量化計分,從而進行橫、縱向統計和對比。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又根據結果進行個別和集中訪談158 人次,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參考性和可信度。樣本分布概況如下表1 所示。

表 1 樣本構成情況
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有真才實學的農業類人才,“懂農業”作為“一懂兩愛”之首,體現了知識不可替代的作用。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農業類高職院校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同時要熟練掌握相關技能,更要有意識地關注和了解國家農業政策。在此基礎上,還要涉獵經濟、法律、管理甚至人文、歷史等學科相關知識,才能準確把握現代農業內涵,從而勝任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
1.學生“懂農業”概況
本研究從三個基礎方面,了解學生“懂農業”現狀,即“對農業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對農業相關領域實踐技能掌握程度”和“對國家農業政策的了解程度”。
調查顯示,對農業相關理論知識、技能和國家政策的掌握程度自我評估,總體而言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對國家農業政策的了解程度偏低。統計表明,涉農專業學生本項得分明顯高于非涉農專業學生。而隨著年級上升,本項得分也呈現遞增趨勢。進一步調研表明,79.24%的學生表示,學校的課程教學對農業相關理論知識的提升起到主要作用,對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設計等給予了認同。但同時也有29.72%的學生“希望掌握更廣、更深的涉農學科知識”。
對國家農業政策的了解是學生“懂農業”的短板,僅有3.99%和16.47%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和“有較多了解”,“基本不了解”的學生占到13.26%。關注國家農業政策的主要途徑是“學校安排的專業講座”(占42.92%)和“網絡媒體推送”(占28.17%)。
2.學生“懂農業”現狀分析
學生接受學校教育,隨著年級的上升,對農業理論知識、實踐技能以及對國家農業政策的了解都有顯著提高,但各年級學生中仍存在部分了解和掌握“非常少”的現象。一方面說明學校人才培養的基本職能是到位的,課程設計比較合理,能夠普及農業知識,對學生參與涉農實踐也比較重視。但同時也說明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學生了解農業知識的主動意愿不強,以獲得學分為主要目的的現象仍然存在。學習深度及廣度均不夠,對農業理論的理解存在局限,實踐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這些也是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
愛是指喜歡達到很深的程度繼而為之付出的感情,是一種思想意識和精神體驗,行為狀態和物質需求表現為主動或自覺地以某種方式珍重、呵護或滿足他人或其他對象。“愛農村、愛農民”要求農業高職學生自愿扎根農村、服務農民,本研究以涉農就業意愿為根本落腳點,并從個人、家庭、社會等角度,對影響涉農就業意愿的因素進行調研,以期了解和分析農業院校學生“兩愛”現狀。
1.學生“愛農村、愛農民”概況
調查顯示,未來愿意從事涉農工作的學生占樣本數35.78%,學生涉農就業意愿整體而言偏低。當被問及是否選擇從事農業相關職業的影響因素時,“薪資待遇”選項占比到70.25%,學生就業首要的考慮因素是獲得高經濟收益;選擇“發展前景”“社會地位”的人數基本相當;考慮“生活成本”的人數較少,僅占6.58%。
具體到行業,想要進入農業企業從事涉農工作的學生最多,占39.46%,其次為事業單位,占20.50%;9.39%選擇自主創業,想要成為職業農民的僅占8.43%。
在愿意從事涉農工作的學生中,僅有28.74%的學生愿意在農村工作,53.45%的學生更愿意將就業地點選擇在城市。換而言之,選擇了農業而沒有選擇農村,更不會成為農民。選擇涉農就業的學生中,農村戶籍生占65.48%,親朋好友中從事涉農工作的比例,超過選擇非涉農工作的學生中的比例,這說明由于農村戶籍學生回鄉就業擁有一定社會資源,同時對農村比較了解,也存在鄉情、家庭等感情和個人因素。
2.學生“愛農村、愛農民”現狀分析
農業高職院校學生的涉農就業意愿整體偏低,到農村就業的意愿更低,學農不愛農、不事農的現象較為突出,學校在“兩愛”的教育還需進一步加強。薪資待遇是影響學生擇業決策最主要、最現實的因素。在進一步訪談中了解到,學生認為農村就業薪酬不高,或者在同樣的薪酬下,要付出更多的勞動。另一項調查顯示,學生對未來工作薪資待遇的預期平均達到4 587 元,而據《2021 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0 屆高職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為3 974 元[4]。預期收入明顯高于實際情況,這些體現了學生職業價值觀功利化、理想化、片面化的傾向。
學生對農村就業發展前景的評價偏低。首先,有很多學生對農村就業的理解比較片面,沒有認識到當前農村經濟已經形成了一二三產一體的產業鏈,進一步暴露了學生“懂農業”的不足。其次,學生作為剛剛進入職場的新人,對復雜的人際關系不能很好地把握;城市就業雖然競爭激烈,但相對公平,學生更愿意在城市中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機會。最后,農業相關產業目前尚不能充分轉化為現實就業機會和附加產值,相對學生來說可選擇的就業崗位較少。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認為農村就業發展阻力較大。
相比薪資待遇和發展前景,就業后的社會地位并不能直接帶給學生經濟利益,但仍有42.97%的學生將其作為考慮因素,這恰恰是“兩愛”現狀的一個縮影。城鄉經濟、政治和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傳統觀念中影響著很多家庭,跳出“農”門成為職業追求的固化思想。進一步訪談發現,不支持子女從事涉農工作的父母比例超過支持者。農村家庭父母大多不希望子女畢業之后再回到農村,這種思想觀念雖然不能對學生擇業產生決定作用,但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是導致學生不愿意從事涉農工作的原因之一。
部分學生對農村就業環境評價偏低。認為農村配套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而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好,生活成本低等優點,卻鮮有學生考慮到。可以說在心理和情感上仍舊與農村保持著距離,觀點還比較固化和陳舊。
農業高職院校要進一步改革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深化專業內涵建設,在人才培養各環節全員參與,全過程、全方位滲透“三農”情懷培育,努力破解學生“學農不愛農”的矛盾,著力培養更多“愛農知農為農”的農業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當前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特點是,既存在主動意識強、尋求上進的積極一面,也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物質至上、規劃短淺等消極一面。農業高職院校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堅持德技并修,將學生政治素養的提升擺在重要位置,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產業發展相結合。優化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計,幫助學生用科學標準和長遠眼光認識到自身的長短之處,找準定位,從而逐步確立職業目標。
全過程開展學生專業思想教育,注重教學內容設計,聯合行業企業滾動修訂教學標準,幫助學生掌握面向市場的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充分了解專業內涵。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方面了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和趨勢、鄉村振興戰略等國家政策方針,積極組織開展涉農領域杰出校友交流活動,幫助學生樹立專業自信,認識農村就業環境、就業需求,主動把握和挖掘涉農專業的就業機遇與潛力。
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理論與實踐并重。推動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培育一批教師創新團隊;建好專業核心課程教材,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推廣模塊化教學、理實一體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提升主動學習能力。優化實踐課程的設計,加快建設農村一線實踐教育基地,注重實踐過程評價和結果應用[5]。
準確理解勞動的屬性,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和意義,建設和完善勞動教育體系,圍繞關鍵點,制定出契合農業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目標、課程、內容和評價制度。結合當地自然條件、經濟狀況、文化積淀和學校專業特點,多途徑擴大校內外勞動實踐基地,為學生搭建好勞動實踐平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培養人才。
牢固樹立“三全育人”理念,將“三農”情懷的培育融入人才培養,校內外、課內外并舉,營造濃厚氛圍。學校、院系設置富有農業特色的文化場館、長廊、雕塑等文化標識,并通過道路、建筑命名等方式,體現農業特色。不斷發掘和努力培育校園文化內涵,積極開展富有校本特色各類第二課堂文化活動。積極鼓勵在校學生開展多種形式涉農創新創業活動,激發、保護學生“知農愛農為農”的主動性、使命感和成就感。
當前,我國“三農”工作政策供給有力,處于歷史最好時期。但仍面臨著發展理念和思路不新、規劃和功能布局不優、農民主體地位不實、公共服務不到位、可支配資金不足等一系列現實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亟需一大批人才投身“三農”事業,培養、引導和鼓勵一支具有“三農”情懷的“一懂兩愛”高素質人才隊伍尤為重要。農業高職院校要充分認識類型定位,緊扣專業特色,分析學生學情,有針對性地開展育人工作,著力培養德技并修的新型人才,擔當起鄉村振興宏偉藍圖中的應有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