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云

擔當的本義是認真負責,而對共產黨人來說,這種責任不僅僅是對本職工作盡責,而且還能視全黨的事業為己任,勇于謀劃全局,黃克誠將軍就是這樣的人。他在革命戰爭年代里作為一線的領導干部,為了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對事關全局的發展,勇于向上級直至黨中央建言獻策,堪稱中國共產黨人勇于擔當的楷模。
一
1930 年6 月11 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通過了由李立三主持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務的決議》(即《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首先勝利》),制定了一個以奪取武漢為中心的舉行全國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和集中紅軍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在一時群情激憤、志在必得之際,身為紅軍第五軍第三縱隊第二支隊政委的黃克誠在聽取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的傳達之后,卻表現得尤為清醒冷靜。他在客觀分析當時敵我形勢之后,對中央這個決策不以為然。于是他給紅三軍團首長彭德懷寫了一封信,坦陳自己的意見。他認為目前形勢較之于大革命失敗之初雖有所好轉,但是敵強我弱的總形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僅僅靠我們現有的力量去攻打中心城市,無異于以卵擊石,極有可能重蹈以往幾次失敗的覆轍。彭德懷接到黃克誠的信時,雖然攻打武漢的呼聲甚高,但也考慮到當時確實沒有足夠的力量攻取武漢,遂沒有執行上級指令,而是率部向湖南發展,對李立三的“左”傾冒險錯誤作了力所能及的抵制。這在客觀上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黃克誠勇于建言獻策初見成效。
二
1932 年2 月,作為紅三軍團第一師政委的黃克誠奉命率部攻打國民黨固守的重鎮贛州。他在戰前即對攻打贛州表示反對,這一認識恰好與毛澤東的主張相吻合。因為毛澤東的主張沒有被臨時中央所采納,于是就有了贛州之役。贛州戰役期間黃克誠曾三次向軍團司令部建議撤圍。當他率部抵達贛州城下考察實情后,更加堅定之前的判斷。贛州三面環水,易守難攻,其地形條件對我軍攻城極為不利。如他所料,我軍組織的第一次攻城受挫。黃克誠清醒地意識到,這一仗若繼續打下去,弊多利少,應該立即撤出戰斗。于是他立即向軍團司令部提出撤圍,但沒有獲準。待第二次攻城再次失利后,他又向軍團司令部提出撤圍建議,仍未獲準。之后我軍雖多次組織攻城,但均未奏效。他目睹我軍傷亡越來越大、而敵軍援軍又源源不斷的現狀,意識到若再繼續滯留城下,不僅攻城無望,而且后果不堪設想。想到這一結局,黃克誠直接向軍團首長彭德懷建議盡快撤圍。盡管彭德懷對攻打贛州也有其想法,但終究未能及時采納黃克誠的建議。在我軍遭受敵重兵夾擊的萬分危急之際,黃克誠果斷地指揮所屬部隊撤退。當他見到負責聯絡的特務團的一個營因沒有接到撤退命令而不敢撤退時,他聲稱:由我負責。這樣,他把能夠帶出的部隊帶離險境,減少了部隊的損失。他不僅勇于建言獻策,而且在關鍵時刻敢于決斷,敢于擔當。
三
身為紅三軍團第四師政委的黃克誠率部奮戰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第一線,他對博古、李德的瞎指揮極為反感。比如他們這些在一線的指戰員,在執行李德下達的作戰命令后,不允許有絲毫的機動權力。更有甚者,連陣地上每一挺機槍的配置位置都必須絕對按圖作業,機械得離奇。瞎指揮造成的后果是,我軍傷亡日增,元氣大傷。面對此情,勇于思考的黃克誠感到極大的困惑,紅軍的出路在哪兒?考慮到當時黨內政治氛圍極度緊張且自己人微言輕,他只好找到彭德懷直言,照這個樣子打下去,紅軍要被拖垮的,一點出路也沒有。他對彭德懷說,你現在講話還能起點作用,是不是你向中央提個建議,請毛澤東出來指揮,或許可以扭轉危局。黃克誠這一建議,是對前幾次紅軍反“圍剿”實踐的科學總結,是對毛澤東軍事指揮能力由衷的推崇,反映了當時中央紅軍許多指戰員的心聲。后來遵義會議也證實黃克誠的建議是對的。
四
1935 年2 月下旬,縮編后的紅三軍團第十團政委黃克誠率部第二次占領遵義城。進城后他從當地一些報紙上獲悉留守在中央蘇區的紅軍部隊與干部損失嚴重的信息,深感痛心,又聯想到中央紅軍長征以來嚴重減員及上個月土城戰斗失利等,意識到此時保存革命力量至關重要。他主動找到軍團一位領導,坦陳自己的建議。他講:“老根據地已被敵人摧殘殆盡,主力紅軍又受到重大挫折,剩下的部隊不多了。當前保存革命力量十分重要,應該避免與敵人打硬仗,因為紅軍再也經不起消耗了。必須與敵戰時,當要注意掌握時機,作周密考慮,找出打開新局面的辦法來?!北M管這一建議被領導人誤認為他“缺乏信心”,甚至撤銷他的職務,但實踐證明,他的這一建議是切中時弊的忠言良策。只有保存好星星之火種,方有中國革命呈燎原之勢的那一天。
五
1936 年12 月中旬,身為紅軍第一軍團第四師政委的黃克誠在聽到上級對西安事變的通報后,既高興又冷靜。他擁護黨中央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決策,但又對蔣介石是否真心接受和平協議,特別是對“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表示疑慮。為此,他于1937 年元旦從前線致電毛澤東,坦陳自己的意見。他認為“南京已將張學良十年徒刑赦免,是分化聯軍與欺騙群眾的策略”。他建議“我們第一須單獨與親日派作持久戰的布置”,并提出四點應對措施。這一戰略預判被幾年后國民黨汪精衛集團公開賣國投敵、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罪惡行徑所證實。電報對南京政府不信任和對時局擔憂,特別是做好對親日派作持久戰的布置的建議,是極有遠見的。這一建議既體現了辯證思維,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的兩面性;又體現了戰略思維,未雨綢繆,把握事物發展的主動權,凸顯一名黨員干部的政治意識。
六
1937 年8 月,為了盡快實現兩黨合作抗日,進而推動全民族抗戰,中國共產黨在與國民黨關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談判中,在堅持對紅軍的領導和實行獨立自主的原則下,也作了某些讓步,如不設政治委員,將政治部改為政訓處等。一個月后,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黃克誠,在到一一五師的基層調研時發現,當初談判中這一讓步帶來消極的后果,即政治工作受到冷遇與削弱,軍閥傾向開始抬頭。他敏銳地意識到若不及時糾正,將直接影響軍隊建設,進而影響部隊的先進性與戰斗力。于是,黃克誠將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及建議首先向師首長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等作了匯報,并得到了認同。他回到總部后立即向總政治部主任任弼時作了匯報,建議恢復部隊的政治機關和政治委員制度,切實加強部隊的政治工作。任弼時贊同其建議,并責成其起草關于恢復部隊政治委員及政治機關的報告。10 月19日,總政治部將報告以八路軍首長朱德、彭德懷、任弼時的名義正式上報中央。10 月22 日,張聞天、毛澤東復電完全同意恢復政治委員及政治機關原有制度。隨后,立即在全軍貫徹執行。黃克誠的這一建議是我軍領導的人民軍隊建設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它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持了人民軍隊先進性,不僅對贏得抗日戰爭勝利有其現實意義,而且對繼承和發揚我軍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有著深遠的政治意義。黃克誠對此功不可沒。
七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之后,面對日本侵略者的綏靖政策、國民黨頑固派分裂倒退的復雜形勢,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政委黃克誠雖身處太行根據地的太南區,但心系抗戰發展的全局。他利用指揮戰斗的間隙,認真研讀中央及八路軍總部的文件,分析報紙上的信息,對整個抗戰時局走向及對策作深入思考。有了成熟的想法之后,他不僅向八路軍總部領導談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還于1940 年元旦直接給毛澤東發送一份建議電。他指出,當國民黨向八路軍大舉進攻時,“我黨政治主要打擊方向是日本帝國主義,軍事主要打擊方向是賣國賊”。他還建議我們應建立大塊根據地,團結一切抗日力量,爭取蘇聯援助,進而粉碎日軍與國民黨的聯合進攻。他的這一建議與黨中央關于抗戰發展的戰略方針是一致的,極具戰略眼光。

八
當1941 年7 月上旬日軍即將對華中抗日根據地“掃蕩”時,華中局、新四軍軍部發出“保衛鹽城、保衛蘇北根據地,粉碎敵偽‘掃蕩’”的號召。對此,新四軍三師司令員兼政委黃克誠認為這個號召欠妥。他認為日偽軍已對鹽城形成三面合圍之勢,此時仍集中主力去對付來犯之敵的部署是不恰當的。他向新四軍總部建議,不應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應努力避敵銳氣,主動將華中局與軍部機關撤出鹽城,跳出敵人的合圍圈,轉移到阜寧農村,先實行分散游擊,然后再伺機轉入反擊。這一建議遭到軍部首長的否決。后來保衛鹽城之戰的局勢發展如黃克誠所料,我軍將士雖英勇抗敵,終未能有效阻止敵人,且部隊傷亡嚴重。鑒于此情,黃克誠一面奉命指揮所屬部隊作戰,一面給延安發送電報,直接向黨中央毛澤東建議:新四軍軍部應盡快轉移,撤離鹽城。因為黨中央毛澤東的關注,加上戰局發展日益嚴峻,劉少奇復電毛澤東表示已在重新考慮黃克誠的意見。7 月22 日新四軍軍部機關及部隊倉促撤離,日軍占領一座空城——鹽城。事實證明,早撤出鹽城早主動。即便事實證明“保衛鹽城”的口號是錯的,但在一段時間里在新四軍內部對“保衛鹽城”的口號是否正確仍在爭論之中。直至次年3 月劉少奇從華中去延安途中在給陳毅、張云逸的電報中才肯定黃克誠的意見,即“當敵人合擊與掃蕩時,主力應切實避免與敵人作戰……應主動分散向周邊地區及敵占區活動”。這個電報客觀上對“保衛鹽城”的口號是否正確作了結論,對黃克誠當初的這一建議作了肯定。
九
1940 年11 月29 日夜打響的曹甸戰役是剛成立的新四軍八路軍華中總指揮部組織的第一個戰役。戰前總指揮部下屬的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的黃克誠向總指揮部表示不贊成立即攻打曹甸。他的依據是:首先,按照我黨有理、有利、有節這一策略方針,當韓頑尚未主動侵犯我部時,我部則不應該去進攻。其次,我部剛剛占領淮海、鹽阜等地,尚未站穩腳跟,當務之急是發動群眾、鞏固根據地。再次,曹甸是韓德勤經營多年的老巢,已形成鞏固的防御體系,且地處水網地帶,易守難攻,而我軍又缺少強攻武器。所以,急于攻打曹甸,不僅政治上被動而且軍事上也無取勝的把握。遺憾的是,華中總指揮部并沒有采納黃克誠的建議,在中央認可下按計劃攻打曹甸。戰役之初的局勢如黃克誠所預料,我軍雖頑強拼殺,但久攻不克。面對這一僵局,黃克誠不僅致電劉少奇、陳毅而且電報中央,呈述自己的意見。他講從歷史上看,用猛沖猛打、速戰速決的戰法攻擊敵人堅固據點,極少有成功的;從現實看,敵人工事堅固且兵力多,而我軍沒有強攻武器,不僅無取勝之把握,而且將會招致重大傷亡的可能。為此,他建議用持久戰并提出六條具體戰法。結果這一建議再次被總指揮部否決。接著總指揮部下達總攻曹甸的命令,盡管黃克誠部及其他各部將士奮勇作戰,但仍然無法突破頑軍的基本陣地。無奈,部隊撤出戰斗。
在隨后的曹甸戰役總結中,雖然一度把戰役失利的主要原因歸咎于黃克誠的右傾、消極,甚至撤了他的司令員職務,但最終還是肯定了黃克誠的建議。劉少奇在給中央的電報中承認“蘇北問題已成僵局,急切不可能徹底解決”。幾年后劉少奇在給黃克誠的信中坦陳:曹甸戰役本來是可以不打的,因為自己心急,后來又強攻,也是不應該的,而你當時反對強攻是對的??傊笓]陳毅在《曹甸戰役總結》中也認為,曹甸戰役的教訓即在于“少理”“輕敵”“倉促”“猛打”,沒有及時采納黃克誠的意見。實踐證明,黃克誠對曹甸戰役的建議是正確的。
十
1945 年9 月2 日,日本正式簽字投降。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非常關注抗戰勝利后我黨的戰略方針。他憑借軍事家的敏銳意識到,應趁國民黨處于大后方來不及搶占東北的大好時機,大舉進軍東北,建立戰略性根據地。他認為,雖然中央已對出兵東北作了部署,但是所派兵力不夠多,動作不夠快,目前還沒有看到一個全面部署電。他覺得此事重大,事不宜遲,遂向華中局書記、新四軍政委饒漱石建議,以華中局名義迅速給中央發電報。饒漱石以戰略方針性問題需開會討論為由予以敷衍,黃克誠果斷地于9 月14 日以個人名義給中央發電報。他在電報中闡述了對目前局勢發展趨勢的看法,提出在和與戰問題上應持的具體方針,強調不失時機地“創建戰略根據地”,牢牢把握戰略主動權。他還對軍事部署提出了具體建議。
中央收到黃克誠的電報,既肯定其戰略眼光,又肯定其具體的軍事部署,與中央不謀而合。9月17 日,劉少奇給在重慶談判的毛澤東與周恩來的電報中提出“向北推進,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時,特別提到了黃克誠的這一建議。9 月19 日,毛澤東回電表示“完全同意”。隨后中央相繼派出2萬名干部和11 萬人的部隊迅速開赴東北,其中包括黃克誠率領的新四軍第三師3.5 萬人。后來的歷史證明,當初確立這一戰略方針是極有遠見的決策,對爭取解放戰爭的勝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重慶談判前,中央控制東北進而建立鞏固的戰略基地的思路是明確的,選派干部去東北也是確定的,但是“派軍隊去現在還不能定,還要看形勢”。而黃克誠的這一建議,恰恰堅定了中央的決心,加速進軍東北的部署。由此可見,黃克誠勇于建言獻策成效顯著,彰顯了共產黨人勇于擔當的精神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