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學,當你閱讀古詩時,是不是曾被千古名篇深深震撼?而你之所以會被打動,我想主要是與詩人們獨特的人生感悟產生了共情。這些詩人為什么會不約而同地選擇在詩歌中抒發自己的獨特感受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中國文論的“詩言志”傳統,共同探究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吧。
帝曰:“夔,命女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上面這段堯與夔之間的對話,出自《尚書·堯典》,描述了“詩言志”一說誕生的原初場景。
其中,“夔”是堯舜時的樂官,“典樂”即執掌音樂。堯命夔典樂,是為了施行樂教,教育當時的貴族子弟(“胄子”)。“直而溫”直至“簡而無傲”,皆是指美好的品德。可見,培養貴族子弟的德行,是樂教最根本的教學內容。至于教學方式,則包括詩與歌。此二者在當時都是詩樂舞合一的綜合表演形式,并不能簡單等同于現在的詩歌,不妨理解為一種宮廷雅樂。詩與歌的區別主要表現在表演形式上:詩類似于現在的朗誦,歌則是有伴奏的詠唱。
“詩言志”,恰好就誕生于先秦國家樂教背景中。
何為“詩言志”?簡言之,就是用詩來展現、抒發志意。這里的志意,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指真誠的情感,也就是《詩大序》中所說的“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二是指由情感升華出來的德行。《禮記·樂記》中說:“樂者,德之華也。”既然詩本來就是樂教的一部分,它自然包含德行在其中。
介紹到這里,“詩言志”的具體含義也就基本弄清楚了:詩,不僅可以用來表達真誠的情感,更可以體現對道德品性的追求。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是《詩經》首篇,冠絕古今。全篇圍繞君子思慕淑女展開,情節一波三折,極富戲劇性。
“淑女”,是君子心儀的對象,“寤寐求之”,又是君子自訴衷腸。他對心上人的朝思暮想,扣人心弦。不過,追求過程的不順利,令君子更加愁苦,日夜思念,難以入眠。眼看成功無望,卻又驚現轉機。君子一掃往日愁容,用琴瑟、鐘鼓來取悅淑女,一派和諧景象。
《關雎》的這般戲劇化敘述,無疑是在強化君子的真心之愛,但又不止于此。請看形容淑女之詞“窈窕”,西漢揚雄解釋為“美心為窈,美狀為窕”,表明君子被淑女打動,并非只因其美貌,更有美德的吸引。而琴瑟、鐘鼓則直接來自周代的婚姻禮法規定。可見,君子表白自身情感的軌跡,不僅是在吐露真情,更是導向禮義的道德追求,正可看作“詩言志”觀念的典范性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