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文志
近年來,未成年人文身現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文身出現了“低齡化”現象,日漸成為誘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社會風險點。未成年人文身容易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影響未成年人就業和生活,讓未成年人受到不良文化侵蝕。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未成年人文身問題,部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提出了建議和提案,很多專家學者紛紛呼吁加強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許多家長也期待國家采取更為有力的措施,禁止對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務。可以說,加強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已經成為社會共識。為加強未成年人文身治理、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日前,國務院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從關切規范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問題入手,規范市場主體行為,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尤其是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有序銜接,對教育引導未成年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認識文身可能產生的危害,增強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辦法》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按照“六大保護”的思路,從如何控、如何防相結合的角度規定了一系列舉措。一是明確了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的責任和義務。二是對企業、組織和個人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務作出了禁止性規定,明確了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務,不得脅迫、引誘、教唆未成年人文身。三是厘清了衛生健康、市場監管、商務、民政等部門審批監管職責。四是細化了相關部門支持配合開展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的職責任務,提出了工作要求。五是要求企業、組織和個人發現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務的,向有關部門報告。六是明確了違反規定的處理措施。
《辦法》第四、八、九條明令禁止:“任何企業、組織和個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務,不得脅迫、引誘、教唆未成年人文身。”“任何企業、組織和個人出版、發布、傳播的圖書、報刊、電影、廣播電視節目、舞臺藝術作品、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或者網絡信息,不得含有誘導未成年人文身的內容。”“任何企業、組織或個人不得刊登、播放、張貼或者散發含有誘導未成年人文身、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內容的廣告;不得在學校、幼兒園播放、張貼或者散發文身商業廣告。”
《辦法》在第五、十一條明確提出:“文身服務提供者應當在顯著位置標明不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務。對難以判明是否是未成年人的,應當要求其出示身份證件。本辦法所稱文身服務提供者,主要是指專業文身機構、提供文身服務的醫療衛生機構(含醫療美容機構)和美容美發機構等各類主體,也包括提供文身服務的社會組織。”“各地各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加大查處力度。文身服務提供者違反規定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務的,有關部門依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理。其他市場主體未依法取得營業執照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務的,依照《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等規定進行查處。個人違反規定擅自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務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據民政部網站消息,國家民政部兒童福利司6月10日答復網民關于《辦法》的一些疑問時,明確表示: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文身已明顯超出未成年人的理解和理性判斷范圍,應予以特殊保護、優先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保護法》)第十七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不得有侵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為,即使父母同意許可也依然不能提供文身服務。父母自己經營的文身店也不能給自己孩子文身。對文身服務提供者追究責任,要依據不同個案,根據有關辦法及程序辦理。這一答復非常明確,即禁止給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務,沒有任何例外。針對未成年人文身問題,應嚴厲禁止,不能留下任何模糊地帶,要杜絕任何擦邊球的行為。
事實上,針對未成年人保護,我國已經出臺了諸多禁止性規定,如《保護法》第四章“社會保護”第五十八、五十九條指出:“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酒吧、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場所的經營者,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游藝娛樂場所設置的電子游戲設備,除國家法定節假日外,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經營者應當在顯著位置設置未成年人禁入、限入標志;對難以判明是否是未成年人的,應當要求其出示身份證件。”“學校、幼兒園周邊不得設置煙、酒、彩票銷售網點……”
可是,令人憂慮的是,有不少禁令都沒有得到嚴格執行。例如:家長帶著未成年孩子進娛樂場所(如KTV等),經營者見有監護人帶著,于是同意其進入;有的父母讓孩子去買煙買酒,而煙酒專賣店或超市并未有所制止,仍向未成年人銷售煙酒;網絡直播服務商也以監護人同意為由,為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提供網絡直播發布賬號注冊服務,有的則是父母代注冊,讓孩子進行網絡直播。
以上這些禁令,并沒有只要監護人同意就可以放松執行的條款,即使監護人同意,也必須嚴格執行。必須嚴格落實保護未成年人的相關禁令,不能留下任何模糊空間,以“零容忍”強化監管部門、機構(平臺)與家長的責任。具體到對未成年人文身行為的治理,《辦法》已經明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依法履行監護職責,教育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對未成年人產生文身動機和行為的,應當及時勸阻,不得放任未成年人文身。”
有調查發現,“文身文化”近幾年在部分未成年人群體中比較流行,且帶有上升趨勢。在某搜索引擎搜索“文身”“不痛不癢,3秒鐘就可以文身”“文身圖案大全”“×××(某明星)同款”等一些令人“眼花繚亂”、帶夸張暗黑風格的視頻、圖片鋪天蓋地。“文身的未成年人有兩種:一種是追求時髦、好看、好奇,很多女生喜歡文個小圖案,(感覺)就像做美甲一樣;第二種是跟風,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有的人會覺得(擁有)文身,自己就很厲害。”從事文身工作的技師張羽說。但是對于未成年人文身,張羽所在的店是拒絕的。
據媒體報道,記者調查發現,許多地方確實存在文身店貪圖利益,偷偷給未成年人“開后門”的現象,甚至還有證照不齊全的“黑店”。而一些未成年人受限于各種條件,往往更傾向于選擇這些店面。想去文身的未成年人大多并不知道文身會給自身帶來怎樣的影響,或許只是跟風,圖一時之樂;很多未成年人在文身后就后悔了,想要去除文身,但清洗文身比文身本身更痛苦,代價昂貴且很難清洗干凈,不會將皮膚恢復到未文身之前的狀態。


文身雖然是年輕一代表達個性、展現自我的形式,本身沒有過錯,但文身人群未成年化的趨勢是不可取的。從工藝上說,文身是將有顏色的物質注入皮膚組織中,從而形成永久顏色,到目前為止任何激光都沒有辦法將其完全去除干凈。
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第一任老師,應牢固樹立責任意識,承擔起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要充分認識未成年人文身的危害,不能讓文身毀掉孩子未來的種種可能。學校需要加強引導教育,提高未成年人對文身傷害性的認知水平,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審美,自覺抵制文身行為。
未成年人文身,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不僅成為誘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風險點,也會傷害身體,并可能對學業、就業帶來不良影響。比如,從未成年人成長進步看,未成年人文身后若報考對身體條件有特殊要求的公務員時,會產生不利影響。根據《應征公民體格檢查標準》規定,面頸部文身,著軍隊制式體能訓練服其他裸露部位長徑超過3厘米的文身,其他部位長徑超過10厘米的文身,男性文眉、文眼線、文唇,女性文唇,不合格。對身體條件有特殊要求的部分公務員崗位,如人民警察的錄用體檢中,如果有文身,也視為體檢不合格。此外,醫護人員與教師等職業,也對文身有嚴格要求。
由此可見,加強對未成年人文身的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各方面共同努力。治理未成年人文身,除了嚴格落實服務禁令之外,還需要重視文化環境的凈化,確立不鼓勵青少年文身的鮮明導向,如禁止大眾媒體宣傳展示含有文身內容的廣告、作品等。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推動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落到實處,讓未成年人的未來具有更多可能性。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