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黎明
在日常交流中,經常聽到媽媽們談論自己孩子的安全感。那么,當我們談到“安全感”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些什么呢?心理學上的“安全感”又是指什么呢?我們要如何養育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聊一聊。
心理學上的“安全感”是指安全的依戀關系,是指孩子和主要養育者之間形成的彼此安全、信任的關系。那么,如何分辨孩子是否處于安全的依戀關系中呢?對此,有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小試驗:先邀請媽媽和孩子進入一個房間,一會兒讓媽媽借故離開房間,之后再讓媽媽返回房間,以此來觀察孩子在媽媽離開和返回時的反應。心理學家把那些在媽媽離開時,有較少痛苦反應,在媽媽返回時,開心迎接媽媽的孩子劃分為安全的類型。其他孩子則屬于不安全的依戀類型。而不安全的依戀類型又分為矛盾型、回避型和紊亂型。
矛盾型孩子的表現是當媽媽離開時,極度痛苦,情緒不易安撫;而媽媽回來時,則對媽媽憤怒不已,推開媽媽或者對媽媽拳打腳踢。回避型孩子的表現是媽媽離開時和返回時都沒有反應,表面上好像是對媽媽的去回無所謂,可是當心理學家檢測孩子的心率時,卻發現孩子的心率在這兩個時刻都明顯加快。而紊亂型則是孩子的反應比較混亂。媽媽們可對比這個分型回憶一下自己的孩子大概是屬于什么類型。
那么,安全的依戀關系對孩子成長到底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為什么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安全依戀呢?
第一,安全的依戀關系更能促進孩子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發展;第二,安全的依戀關系更能幫助孩子發展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第三,安全的依戀關系更能促進孩子擁有穩定、成熟的情緒體驗;第四,安全的依戀關系更能促進孩子發展好奇心、創造力和探索精神。可以說,擁有安全的依戀關系是養成孩子健康人格的基礎。在臨床上,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跟不安全的依戀關系有關。那么,在家庭養育中,應該做些什么來夯實孩子的安全感呢?
首先,母親的陪伴是重中之重。母親是天然的養育者,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母親懷胎十月,胎兒已經對母親的聲音、氣味非常熟悉了,當嬰兒出生時由母親來照料最能安撫嬰兒的心靈。一直以來,有個誤區,那就是認為嬰兒還什么都不懂,這個時候由誰來養育都可以。我們所認為的不懂,只是這個時候嬰兒還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而已。心理學家研究認為,嬰兒的心靈是非常脆弱的,這個時候孩子還沒有形成客體恒常性的能力。究竟什么是“客體恒常性”呢?對于嬰兒來講,媽媽離開時就意味著媽媽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不見了。這個時候嬰兒的內心體驗是非常恐懼的,甚至是災難性的。客體恒常性的能力大概要在孩子兩三歲時發展出來,這個時候他才能理解媽媽雖然離開自己了,可是媽媽還在,她還會回來。孩子3歲前是安全感和人格養成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母親盡量不要離開孩子,給孩子營造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母親親自照料孩子,會讓孩子感受到這個世界是安全、舒適的。
其次,父親的參與必不可少。孩子3歲之前,父親的功能主要是支持母親,讓母親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去全身心地照顧孩子。而孩子3歲以后,父親在孩子養育中的功能就愈發重要了。孩子在3歲前已經和母親建立了親密的依戀關系,是時候和母親“分離”了,這是孩子發展的需求。如果一個孩子只和母親發展親密關系,而沒有發展“分離”的能力,那他到了該上學的時候就會非常害怕走出家門。在臨床上,厭學、拒學的孩子越來越多,回溯這些孩子的成長經歷,有很大一部分是孩子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從小只由母親一個人養育。而在孩子發展“分離”能力的時候,是非常需要父親幫助的。父親是孩子和母親之間一個天然又無害的介入者。這個時候,父親適時的加入可以有效地稀釋孩子和母親之間的情感濃度,讓孩子與更多的人發展安全的依戀關系,進而可以促進孩子向外發展更廣泛的人際關系。此外,父親的特質和母親是不同的,通常父親會把更多的勇氣、探索、冒險的精神傳遞給孩子,這會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去發展自己。
再次,溫和有信的養育方式是保障。用溫和的養育方式為孩子的安全感來助力是非常好理解的。有的家長在養育中會用恐嚇、嚇唬,甚至暴力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這樣的方式在最初使用的時候,可能會非常“高效”“好用”。可是長此以往,孩子的心里會積累很多恐懼。在臨床訪談中,有很多孩子會怕黑、怕鬼、怕妖怪、怕僵尸、怕蟲子、怕外星人等等,這些恐懼體驗極大地影響到了孩子的生活和發展。這些心理問題的產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跟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是把從父母那里體驗到的恐懼轉移到了這些林林總總的外在事物上面。另外,父母要做真誠、守信的父母,有的家長覺得小孩子是可以哄騙一下的,這個方式在初使用的時候同樣“好用且省時省力”,可是在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中,消耗和破壞的卻是對父母的信任。如果孩子在跟父母的相處之中體驗很多的恐懼和失信,那他走出家門,跟其他人建立關系時也會更多地體驗到這些感受。因此,為了孩子以后能在人際交往中感受到更多的愉悅和幸福,請摒棄這些簡單、粗暴的養育方式。溫和有信的養育雖然更耗時、耗力,但最終結果是值得的。

最后,用情緒上的關注、溝通來護航。每一對父母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人,在家庭生活中也會不可避免地產生風雨。比如,孩子有可能會面臨父母離異,有可能會遭遇家庭的經濟危機,有可能會遭遇親人的生老病死,等等。無論發生什么,在孩子心里都會掀起一場狂風暴雨。此時,父母在應對生活中的困境和變故時,千萬不要忽略了對孩子心理的關注和照料。有的家長會認為,這些事情都瞞著孩子,孩子就能不受影響,這就低估了孩子的感受能力,孩子每天與父母朝夕相處,對父母的反應再熟悉不過。在家庭里,如果父母在承受痛苦,孩子一定能感受到,所以在這個時候父母要記得與孩子做好溝通,把家里的狀況適時地跟孩子談一談,詢問一下孩子內心的想法和需求,父母如果在情感上跟孩子保持一致,就能最大程度安撫孩子心里的不安和擔憂。
父母在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不能缺席,在孩子每個重要時刻都應保持在場,在孩子每個脆弱、困難的瞬間都要關注、安撫,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安全感的養成添磚加瓦。這就是家長饋贈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