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英鋒

在微信朋友圈發布對某商品、企業有負面評價的不實信息,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近日,廣東省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認定一起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不實負面信息的案件構成侵害名譽權,依法判決在朋友圈發布某企業不實負面消息的在校大學生小麗及其男友小明(均為化名),須連續60天在各自微信朋友圈發布聲明或致歉信,并分別向涉事公司支付賠償款6 000元。
在微信朋友圈亂“發言”,侵犯了企業的合法權益,后來又在朋友圈連續道歉60天恢復企業名譽,兩名涉事大學生“錯”也朋友圈,“罰”也朋友圈,實現了一次“侵權+擔責”的行為閉環。法院判決的“朋友圈道歉罰”不僅對小麗等當事人是一堂生動深刻的法治教育課,也有助于青少年看清在朋友圈乃至網絡亂“發言”的法律風險和負面后果,借此增強青少年對微信朋友圈和網絡發言紅線的敬畏意識和謹慎規避意識。
小麗、小明牽涉的網絡侵害名譽權案其實很簡單清晰。小明在聚某教育咨詢中心任職,而聚某教育咨詢中心與乘某公司均有考研培訓項目,兩者存有競爭關系。小麗付費在校內網紅微信賬號的朋友圈發布乘某公司的不實負面信息,第二天,小明在其微信工作群中付費要求他人轉發該信息。二人詆毀乘某公司商業信譽的主觀用意非常明顯,且侵權行為已對涉事公司產生了危害后果。
企業是民事主體,和公民一樣,享有名譽權,受到法律的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條規定:“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在本案中,小明是與乘某公司具有競爭關系企業的員工,小明侵犯乘某公司商業信譽的目的在于拉低該公司的市場競爭力,讓自己供職的聚某教育咨詢中心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更有利的地位,所以,小明的侵權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供職企業的行為和利益,可歸為經營者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或誤導性信息,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的行為。因此,小麗、小明在微信朋友圈或工作群發布或鼓動他人發布不實負面消息的行為,不僅是民事侵權行為,降低了對乘某公司的相關社會評價,也是商業詆毀行為——妨礙了公平競爭。也就是說,小麗和小明對乘某公司的侵權的行為,觸碰了至少兩條法律紅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條規定:“行為人因侵害人格權承擔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應當與行為的具體方式和造成的影響范圍相當。”小麗、小明在微信朋友圈、工作群發布不實負面信息,侵犯了乘某公司的名譽權,法院判決二人連續60天在各自微信朋友圈發布聲明或致歉信,以消除對乘某公司的負面影響,恢復乘某公司的名譽,符合侵害人格權承擔民事責任行為、方式和范圍相當原則。
微信朋友圈不是法外之地,網絡不是法治真空,這是最基本的法律常識,這起案件再一次向青少年重申、強化這個常識。
通過網絡檢索發現,近年來,已有多位在校大學生因在網上捏造事實,造謠、誹謗而受到了懲戒,可謂教訓連連。比如,2021年6月,中山大學學生趙某晨,因在朋友圈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給當事人造成了名譽損害,被廣東省珠海警方處以行政拘留3日的處罰,趙某晨被中山大學開除學籍。此外,2020年2月,在校大學生余某因造謠“湖南開學時間”,被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拘留。然而,在這些教訓面前,有部分青少年仍在網絡發言時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散布虛假不實消息,不斷踩踏他人權益、公共秩序和法律的底線。這些教訓說明,大學生乃至青少年群體的網絡文明素養和法律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

每個人都是自身言行的第一責任人,大學生及青少年應加強對法律法規的學習,不斷提升網絡文明意識、邊界意識,在心中繃緊網絡發言的法律弦、安全弦,堅決抵制造謠、誹謗行為,抵制負面不實消息,謹言慎行,尊重法律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并謹慎發布或轉發涉及他人權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的消息,降低網絡發言的違法風險。
學校、家庭、社會應共同教育青少年遵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爭做文明上網的踐行者、網絡安全衛士。學校可通過講解重點法律條文、發布警示案例、發放宣傳資料、模擬辦案等形式,增強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加強對學生的網絡法治教育,讓學生熟知網絡“發言”的紅線和底線,了解在網上亂“發言”的法律后果。引導學生建立健康合法的網絡文明價值觀,規范網絡發言行為,遠離網絡發言的違法侵權點。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