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志國
導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如何根據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的發展特點,運用相關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為當下重要的課題。為此,本文將用真實的案例、科學的講解,講述青春期心理知識,讓青少年充分發揮心理潛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生活中會有這樣一種現象,父母和孩子互相不理解,于是家長越來越憤怒,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因此陷入惡性循環,難以改變。這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一件苦惱的事。今天,我們就來講述這樣一個案例——
智超(化名)是一名小學生,最近又被老師請家長,這讓他的媽媽怒火中燒。智超媽媽忍住了氣急敗壞,卻沒能忍住心急火燎,于是請求我盡快安排面談。
智超媽媽焦躁地說:“哎呀,這孩子簡直讓我崩潰了,這孩子怎么這樣啊!”
等智超媽媽平靜后,通過聊天我得知了老師請家長的原因是智超在上課的時候罵人了。不過,這件事怎么讓智超媽媽如此崩潰?
說到這里,智超媽媽又激動起來,她說:“哪是這一件事啊?!這孩子氣人的地方太多了。腦子不笨,可學習就是不行,不好好上課,不好好寫作業,老師經常請家長。”
“哎呀,說起這孩子,真讓我氣不打一處來。這孩子還有個最讓我頭疼的壞毛病,好像從剛上幼兒園就開始了吧,他見到長頭發就放嘴里嚼。都上小學了還是這樣,見到女老師的長頭發就往嘴里塞。您說一個男孩子,這樣多讓人討厭啊!”
聽到這里,我有所覺察了,問道:“看到孩子吃頭發,作為家長,您是什么樣的反應呢?”
“懲罰,一見到就懲罰。先是批評斥責,再是連吼帶罵,最后是連踢帶打,懲罰步步升級。有時候會嚇唬他:‘你再撿頭發吃,我就剁了你的手指頭。’有一次把我氣壞了,抓住他的手指頭,真的拿起了刀。孩子就哭著求饒,說再也不撿了。每次都是這樣,當時哭著說改,可是沒好幾天,舊病就復發,而且越來越嚴重。改天我把孩子帶來,您看看他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
第二次接待來訪,我見到了智超。
智超是個挺乖的小男孩,剛見面就打招呼。我想,這一定是智超媽媽囑咐好的。隨后,智超看我的書櫥,看我的花,智超媽媽讓他別亂動,我制止了智超媽媽。
我和智超單獨交流的時候,智超開口就說:“您我給治病吧,我有很嚴重的病,我有很多毛病,我怎么這樣笨啊!我是個沒出息的孩子。”
我笑著撫摸智超的頭,說:“你沒有病,你是個挺乖的男孩!”
可能是感覺到我的善意,智超隨后抱住我,貼近我的耳朵,悄聲說:“告訴您,我又犯錯了,我罵人了!”智超罵人原來是因為上課時同桌要東西,智超遞給同桌,正好被老師看見,老師以為智超沒好好聽課,就批評了智超。一個同學笑出了聲,智超當場就開口罵了他。我回應說:“要是有人這樣笑我,我也會罵他。”智超看看我,似乎有些意外。
隨后,智超又悄悄告訴我:“還有個病,我總撿頭發吃。”從智超斷斷續續的“悄悄話”里我得知,智超起初只是覺得這樣很好玩。被媽媽批評斥責后,智超也想改,可不知為什么越來越改不掉。我問:“媽媽怎么對你了?”智超略帶神秘和緊張地伸出一個手指,然后將另一只手五指并攏,向那個手指砍去,說:“就這樣,警告我再撿頭發吃,就把我手指頭剁了。”我回應說:“如果讓你隨便吃著玩,這樣好不好?”智超看看我,再次感到意外。
智超不再悄悄說話了,他用正常的語調繼續說:“我還有個毛病,十叫九不應,一吼就應。”從智超的述說中我知道了,智超看電視的時候,爸爸媽媽叫他沒有回應,就說他是“十叫九不應”。智超又悄聲地說:“他們經常吼,一吼,我就嚇一跳,所以我就得應聲。”我回應說:“我不讓他們再這樣吼了,好不好?”智超看看我,更加感到意外。
每次感到意外,智超都會轉移話題,現在又轉移了話題,他說:“我還有好多課外班。現在有書法、編程和乒乓球,以前還有好多,我都不記得了。”我回應說:“這些班,哪個是你最喜歡的?”智超沒有回答。我又問:“哪個是你不喜歡的?”智超還是沒有回答。我再問:“如果有不喜歡的,我可以幫你跟媽媽商量,咱就不去了,好嗎?”這回,智超不僅感到意外,而且非常困惑地看看我。
隨著交流的深入,我越發清楚地感到,智超確實是個挺乖的男孩,沒有任何心理疾病。我發現,明明是父母管教孩子有誤區,智超對父母卻沒有半句怨言,而是一直在自我檢討,在自我定罪。智超認定自己是沒出息的孩子,這讓人心疼又心憂。
跟智超媽媽溝通情況后,我問:“這是為什么呢?”
智超媽媽反思說:“可能是讓我們嚇唬怕了吧。剛才說了,我們管孩子挺嚴的,懲罰挺重的,可是我們管教的時候他也算聽話,不知道為什么就是改不掉壞毛病。”
面對父母的懲罰教育,有時候孩子會逆反,表現為你越管他,他越不聽話,越故意犯錯,這往往是處于逆反期的中學生的心理。而智超不過是幾歲的小男孩,還不知道逆反。可是,面對父母的懲罰教育,為什么他的壞毛病也會越來越嚴重呢?一般來說有以下5個原因。
一是懲罰陷入了惡性循環。教育需要懲罰,但是盲目的懲罰常常難保長效。于是,家長就會不斷增加懲罰的力度,從批評到怒吼,再到體罰,讓懲罰不斷升級。這樣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孩子的過錯行為反而難以改變。
二是懲罰讓孩子習以為常。人都有適應環境的能力,懲罰多了,人就適應了,就習以為常了。最初的威懾力,會隨著懲罰次數的增加而減弱。正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因此,經常性的盲目懲罰,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皮,這正是經常挨罰的孩子反而更頑劣的原因。
三是懲罰強調了過錯行為。雖然懲罰的目的是讓孩子改變過錯行為,但是盲目的懲罰反而強調了過錯行為。于是,當再次處于同樣的情境時,孩子可能會想不起別的解決方式,卻一定會記得懲罰帶給他的深刻記憶,因此去重復自己的過錯行為。
四是懲罰滿足了孩子的需要。孩子表現正常的時候,家長常常會忽略孩子。于是為了不被忽略,孩子有時候就會故意做錯事來表現自己,滿足被關注的需求。
五是懲罰導致消極標簽效應。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就像在給孩子貼標簽。這個標簽非常靈驗,給孩子貼什么標簽,孩子往往就會朝著那個標簽的方向發展。懲罰必定伴隨著家長對孩子的消極評價,這就會形成消極的標簽效應,甚至讓孩子認同自己是沒出息的孩子,想改變就更難了。
一句話,正是父母的盲目懲罰,強化了智超的過錯行為。智超的壞毛病難改,就是這個道理。
我提出了以上的看法,智超媽媽一個勁兒點頭,我提出疑問:“雖說很多家長都會采用不恰當的方式來懲罰孩子,但你們似乎對孩子的懲罰更多,也更厲害,這是為什么呢?”
從智超媽媽的回憶中我了解到,智超媽媽出生在一個條件較差的家庭,家境很不好,智超媽媽從小內心就非常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會追求完美,逐漸地會形成完美主義人格特征。因此,智超媽媽為了完美而努力,終于一路走來,讀完了較好的大學,有了較好的工作,直到有了較完美的小家庭,就竭盡全力地經營自己的小家。自從當了媽媽,她更是暗下決心,要讓孩子有個完美的家庭,要讓孩子有出息。
通常,父母的教子觀會折射出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理念。由于自己有完美主義傾向,智超媽媽有了孩子之后,自然就對孩子抱有盲目的過高期望,因此對孩子要求過高,看孩子這也不滿意那也不滿意。于是,孩子就難逃過多而盲目的懲罰了。
此外,對孩子的懲罰也反映出媽媽的自我挫敗感。看孩子不如意,看孩子有毛病,媽媽會感覺自己教子失敗。媽媽的這種自我挫敗感,又會轉移到孩子身上,因此孩子成了媽媽宣泄情緒的替罪羊,承受更多的負面評價,也遭受更多的懲罰。
溝通至此,智超媽媽深深地追悔道:“我還總疑心孩子得了什么怪病,現在我懂了,根源是我對孩子的期望太高了,導致我亂用對孩子的懲罰,沒怎么給過孩子好臉色。都怪我,怪我期望太高啊!您看,孩子還有希望嗎,我該怎么辦呢?”
智超當然有希望。智超媽媽該怎么辦呢?
首先,扔掉盲目的過高期望。
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平凡的孩子,然而這不影響他們當個好孩子。家長只有扔掉對孩子盲目的過高期望,接受孩子的平凡,才能因材施教,讓孩子獲得最適合自身的發展,這叫順其自然好發展。這樣,不管孩子發展到什么水平,比起認定自己沒出息,認定自己有病,都要好得多。
每個孩子都想當好孩子,但是每個孩子都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過錯行為。家長一旦扔掉了盲目的過高期望,對孩子的過錯行為,就會少一份惱怒和狂躁,多一份從容和智慧,不至于盲目懲罰,從而不知不覺地強化孩子的過錯行為。
其次,采取恰當的矯正方法。
如果孩子出現過錯行為,怎樣才能更好地矯正呢?
一是不予理睬法。孩子時常有引起家長關注的強烈愿望。當發現孩子的過錯行為是為了吸引家長的關注時,家長最好的應對是視而不見,是若無其事,是不予理睬。這樣,孩子的過錯行為就得不到強化,因此發生的概率也就降低了。
二是注意力轉移法。孩子的注意力極容易被吸引和轉移到其他方面去。所以,在孩子將要出現過錯行為時,家長用足夠吸引他的東西使他的注意力轉移過來,也就避免了過錯行為的發生。這個辦法在過錯行為剛露苗頭時最管用。
三是精力疏導法。孩子有使不完的精力,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正當疏導,讓孩子把精力都用在積極的行為上。這樣,過錯行為也就不禁而止了。
四是多講“應該”法。有些家長習慣對孩子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殊不知,“不要”后面的話,對孩子無異于提醒,甚至是“引誘”。所以,要多講“應該”,讓孩子知道正確行為是什么,而少講“不要”,回避讓孩子了解過錯行為的機會。
五是善于鼓勵法。多數家長在孩子表現很好時,好像沒看見一樣,舍不得使用鼓勵的語言,卻只關注孩子“壞”的時候。家長應該多注意孩子做得好的方面,并且及時地給予鼓勵,而不是總盯著他們的過錯行為。
六是反面練習法。孩子的過錯行為往往會在無意間發生,因此有時對過錯行為可以不去阻止,而是有意地讓孩子重復“練習”。這樣反面“練習”的結果是,原來無意的行為得到有意的矯正。
介紹完這些方法,我對智超媽媽說:“根據具體情境,這些方法結合使用,智超吃頭發的過錯行為及其他過錯行為,都會得到較好的矯正。一句話,關鍵在于家長能否改變自己。”智超媽媽的笑容里有了平和和溫情,她說:“這些方法確實比我們過去懲罰孩子要好得多。謝謝您,我一定從改變自己做起。”
“港灣”郵箱bighome@163.com
歡迎傾訴您內心的聲音,我們將為您解憂,這里將是您溫暖的心靈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