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省教育廳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時刻牢記“殘疾人一個都不能少”的理念,20年深耕殘疾人高職教育,以“就業一人,幸福一家”為己任,針對殘疾學生社會適應性差、社會責任感不強、就業崗位局限大、企業接受度低等特點,學校聚焦融合教育、仁愛教育、技能教育、就業教育四個方面,全面提升學生素質能力、技術水平,實現了疫情時期殘疾學生100%就業,為殘疾學生開辟了一條通向“人人出彩”的職業道路。
聚焦融合教育,增強殘疾學生融入社會的適應性。長沙職院在全國率先提出“有限隔離、無限融合”的普特融合教育理念,在教學上有限隔離,實施殘疾學生個性化培養;在生活上無限融合,殘疾學生與普通學生同食宿、同活動、同競賽,打破殘疾學生與普通學生的心理壁壘,消除自卑心理隔閡,為殘疾學生早日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奠定基礎。學校一方面開展殘疾學生高職教育,常年培養的在校聽障大學生達300余名;另一方面開展特殊教育類高職教育,培養教育殘疾兒童的師范學生。殘疾學生與特殊教育師范生的融合,既增進了特殊教育師范生對殘疾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性的了解,也提高了殘疾學生與健全人溝通交流的自信,增強了殘疾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聚焦仁愛教育,培養殘疾學生感恩社會的責任感。仁而愛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初心與使命。長沙職院繼承和發揚百年師范院校底蘊,將殘疾人高職教育作為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突破口,胸懷國之大者,撒播仁愛種子,培植殘疾學生感恩品質。一是免費辦殘疾人高等教育。學校充分考慮到殘疾學生普遍是來自農村家庭的實情,在辦學經費并不寬裕的情況下,全免殘疾學生三年學費,并在獎學金、助學金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學校不計成本辦教育,以使命情懷辦教育,以具體行動為殘疾學生詮釋大愛與責任。二是倡導雷鋒式職業人培養。學校充分發揮地處雷鋒家鄉的地理優勢,將雷鋒同志愛崗敬業、感恩奉獻的優秀品質,以及“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職業精神,融入殘疾學生人才培養全過程,打造“雷鋒班級”“雷鋒寢室”,塑造“雷鋒先進個人”,用雷鋒精神構建殘疾學生的精神內核,培育殘疾大學生“雷鋒式職業人”。

聚焦技能教育,筑牢殘疾學生溝通社會的立交橋。學校把培養殘疾學生的“一技之長”作為首要任務,作為殘疾學生的安身立命之本,聚合各方力量,統籌推進。一是精細調研,從殘疾學生身心特點及市場需求設置專業。根據學校聽障學生的特點,開設了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計算機網絡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等專業,聚焦工藝美術師、電子商務網站規劃與維護、動畫設計和制作人員、汽車裝配維修人員、汽車美容等崗位工作,培育有利于發揮殘疾學生特長的專門人才。二是因材施教,利用作坊式教學提高學生技能水平。針對殘疾大學生年齡層次差異大、健康程度不一的特點,學校采用分專業分層次小班教學、一對一、點對點授課,教師手把手傳授學生技術技能,打造特色化小作坊,以學徒式培養方式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聚焦就業教育,樹立殘疾學生參與社會的自信心。殘疾學生就業,不僅是個人的事,涉及一個家庭的幸福,更是社會文明和諧的象征。學校聚合社會力量、行企資源,組建就業團隊,形成社、企、校、家牢固的就業合力。一是不斷拓展校企合作。學校深入走訪相關企業,宣傳相關優惠政策,深度了解企業的用工情況,鼓勵企業嘗試招收聽障畢業生員工,行企協同建立了50余個穩固的就業基地。二是深入開展就業指導。深度開展企業走訪調研,深入企業一線指導學生實習,教師實崗鍛煉,學生頂崗實習,實現師生同企業、同崗位、同學習,協助企業構建適合聽障生的管理模式,幫助學生快速熟悉環境、適應企業、穩定就業。三是大膽摸索創業就業。針對行企對殘疾學生接受度不高的現實情況,學校鼓勵聽障學生聯合創業,推進“反向融合”,讓懂手語的普通人融入殘疾學生,實現主動就業。學校聽障學生創立的湖南優繪裝飾工程有限公司、長沙靜匠勞務有限公司等,均運行良好,實現了殘疾學生的集體就業、優質就業,公司70%以上畢業生月收入超過5 000元,實現了自力更生。
轉載:湖南省教育廳網站2022年8月23日
網址:http://jyt.hunan.gov.cn/jyt/sjyt/xxgk/jykx/jykx_1/202208/t20220823_1075883.html(2022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