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 江福生 歐陽鋒 王櫻花 胡軍
行腹部或盆腔手術時,由于術中缺乏防粘連手段,加之部分患者術后臥床時間較長,腸道活動恢復較慢,易導致腸粘連[1],且再次手術分離易導致粘連加劇,形成粘連性腸梗阻[2]。老年腸梗阻患者由于生理功能下降,其中以網狀內皮系統功能減退最為顯著,重要器官出現退行性變,功能衰退,防御與免疫功能低下,接受手術治療的風險較大,多選用非手術治療[3]。傳統胃鼻管減壓存在其自身局限性,治療效果不佳,故需尋找新的胃腸減壓方法[4]。現臨床多使用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減壓,此方法充分利用腸道的自身蠕動作用,配合導管持續向梗阻部位推進,最大限度地清除腸道梗阻[5-6]。現采用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減壓聯合生長抑素,以觀察其對老年腸梗阻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6 月-2022 年5 月宜春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2 例老年粘連性小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經腹部立臥位片、腹部CT 檢查明確診斷為腸梗阻[7],經臨床診斷為粘連性小腸梗阻[8];(2)年齡>60 歲。排除標準:(1)伴有急性腸炎、消化性潰瘍穿孔等其他嚴重胃腸疾病;(2)存在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減壓禁忌證;(3)伴有肝、腎、心腦血管嚴重疾病。根據患者自身及其家屬選擇的減壓方式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n=46)與對照組(n=36)。本研究經宜春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常規治療,包括禁食、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對患者進行全胃腸外營養(TPN)支持;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等[9]。兩組均使用生長抑素,選擇皮下注射0.1 mg 醋酸奧曲肽注射液(生產廠家:瑞士Novartis Pharma Stein AG,批準文號:注冊證號H20150364,規格:1 mL∶0.1 mg),3 次/d,持續治療7 d,后續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調整。觀察組將腸梗阻導管(生產廠家:日本Create Medic 公司)經鼻插入患者小腸內行腸管減壓,將腸梗阻導管在DSA 透視引導下放置于空腸上段,充好水囊,外端連接負壓吸引器,術后返回病房緩慢推進導管,每日多次沖洗腸道,間斷加壓吸引,使引流保持通暢。對照組使用常規鼻胃管減壓,將胃管從鼻腔插入至胃腔,另一端與胃腸減壓器相連接,將胃腸內容物排出體外。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1)比較兩組療效。分為治愈、有效與無效。無效指癥狀體征未得到緩解甚至出現加劇,或患者出現腹膜刺激征、中毒型休克,經腹部立臥位X 線平片檢查提示腸梗阻征象未得到改善或見液氣平面增加;有效指腸梗阻征象部分緩解,液氣平面部分消失;治愈指無腸梗阻癥狀,患者恢復自主排氣排便,平片提示液氣平面消失[10]。總有效=治愈+有效。(2)通過腹部立位片測量記錄兩組液氣平面消失時間,記錄兩組24 h 胃腸減壓量和24 h 內腹圍縮小量。(3)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包括引流不暢、出血與穿孔。(4)比較兩組炎癥因子水平。于治療前后分別采集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10 min(3 000 r/min),分離血漿后置于-70 ℃冰箱中。采用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測定C 反應蛋白(CRP)水平、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與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試劑盒分別購自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臻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上海Elisa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 軟件處理統計數據。用()表示兩組液氣平面消失時間、24 h胃腸減壓量、24 h 內腹圍縮小量與CRP、IL-6、TNF-α 水平,組間比較與時間點比較分別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配對t檢驗;用率(%)形式表示兩組療效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24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70.88±5.09)歲;平均病程(12.61±1.8)d。對照組男20 例,女16 例;平均年齡(70.58±5.05)歲;平均病程(11.56±1.3)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液氣平面消失時間早于對照組,24 h 胃腸減壓量與24 h 內腹圍縮小量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引流不暢、出血、穿孔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2.5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CRP、IL-6、TNF-α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RP、IL-6 與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
老年腸梗阻患者因發病原因多樣、病情復雜,且患者身體抵抗能力弱等導致診治困難[11]。發病早期消化液大量分泌,積聚在腸腔內導致腸壁發生炎癥反應,出現腸管水腫,機體電解質紊亂。若進行手術易導致患者出現粘連性小腸梗阻或短腸綜合征,故臨床上主要以保守治療為主[12-13],傳統的鼻胃導管減壓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現探究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減壓聯合生長抑素對老年腸梗阻患者的臨床效果。
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減壓不同于傳統鼻胃管減壓的特點之一是置入導管后設置一個水囊,水囊可通過其自身重力配合小腸的蠕動,使得導管不斷推進,最大限度地靠近腸管梗阻處,負壓吸引可持續不斷吸除梗阻處淤積的液體及氣體,效果優于鼻胃管減壓[14-16]。上述方法可迅速緩解患者腸壁水腫,液氣平面迅速消失,腸腔內壓力迅速減小,腸壁血供恢復,患者癥狀減輕。此時聯用生長抑素發揮其減少消化液分泌的作用,同時促進腸管的吸收能力,加速腸管恢復其正常功能。本研究可見,經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除療效外,觀察組液氣平面消失時間早于對照組,24 h 胃腸減壓量與24 h 內腹圍縮小量均高于對照組,以上結果可反映出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減壓的優越性,表明此方法減壓效果優于傳統胃腸減壓術,24 h 內減壓量大、可使腹圍顯著縮小,液氣平面消失加快。查閱文獻[17-19]分析,經鼻型腸梗阻導管在減壓時可通過前段測孔對腸腔內氣液體產生強大的吸附能力,該導管較傳統導管更長,可直接進入空腸進行負壓吸引,故對氣液體的吸取量更大,減壓效果更好。
腸梗阻患者大量消化液、毒素在腸腔內積聚,誘發機體應激出現炎癥反應,機體代謝紊亂,導致CRP、IL-6、TNF-α 異常增高[20-21]。經兩種方式治療后,兩組CRP、IL-6、TNF-α 水平均明顯下降,且經鼻型腸梗阻導管聯合生長抑素患者的水平明顯低于鼻胃管聯合生長抑素患者。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減壓法減壓效率及效果均顯著高于傳統鼻胃管胃腸減壓,聯合使用生長抑素,消化液分泌受到抑制,腸壁水腫狀況得以緩解,患者癥狀得到改善,機體的炎癥應激反應減少,故異常增高的CRP、IL-6、TNF-α 水平下降逐漸恢復正常水平。據研究,炎癥反應的調節可能與CRP、TNF-α 高表達有關,高水平CRP、TNF-α 使炎癥細胞的活性顯著增加,聯合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減壓與生長抑素,可增強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抗感染能力,降低CRP、TNF-α 水平[22-23]。炎癥反應得到控制后使得IL-6 分泌減少,特異性與非特異性的免疫反應均受到抑制[24]。另外,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該治療方式具有良好的完全性,可預防引流不暢、出血、穿孔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另有研究證實,生長抑素能抑制毒素對腸腔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可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25]。
綜上所述,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減壓聯合生長抑素作用于老年腸梗阻患者減壓效果確切,可迅速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炎癥反應并有效預防不良反應,可供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