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
子宮內膜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因雌激素長期作用致使子宮內膜局部過度增生所致,主要表現為月經量增多、陰道不規則出血等[1]。子宮內膜息肉以35~50 歲女性為高發群體,是導致女性不孕的常見原因之一。子宮內膜息肉雖屬良性病變,但仍存在0.5%~5%的概率復發,因此需予以重視并及時加以治療[2]。目前臨床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主要采用宮腔鏡下息肉摘除術,該治療方案雖療效顯著,但術后易復發,術后需加用藥物以減少復發率。屈螺酮炔雌醇片屬于新型口服避孕藥,可糾正異常生成的雄激素,改善高雄激素水平狀態[3]。本研究探討屈螺酮炔雌醇片聯合宮腔鏡下子宮內膜切除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效果,并著重探究對術后復發的影響,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于佳木斯市婦幼保健院診治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80 例。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4]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標準,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2)婦科及子宮頸細胞學檢查結果正常;(3)臨床癥狀表現為月經量增多及陰道不規則出血等;(4)研究開始前3 個月內未接受激素治療;(5)臨床資料完整;(6)治療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2)合并免疫系統及血液系統疾病;(3)合并心、肝、腦、腎等重要器官病變;(4)具有精神病史或認知功能障礙。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此80 例患者分為A 組(n=40)及B 組(n=40)。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研究流程符合赫爾辛基宣言。患者簽訂參與同意書。
1.2 方法 A 組行宮腔鏡下電切術。于患者月經結束3~5 d 內開展手術。若患者已生育,則術前12 h 陰道置入宮頸擴張棒;若患者未生育,則陰道后穹窿置0.3 mg 米索前列醇(生產廠家:武漢九瓏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73696,規格:0.2 mg)。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子宮頸擴張器至11 號,擴張完畢后置入宮腔鏡,使用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在宮腔內連續灌流,充盈宮腔后轉動鏡體,對宮腔內情況予以探查,包括宮底、宮腔壁、兩側輸卵管開口、子宮頸管黏膜。探查完畢后,明確息肉情況后使用電切環切除。根據息肉體積選擇一次切除或多次切除。若患者已無生育要求,則切除息肉周圍的部分子宮內膜。常規電凝止血,切除組織送檢。術后縮宮素(生產廠家:南京新百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5282,規格:0.5 mL∶2.5 單位)靜脈滴注,常規抗感染。
B 組在A 組基礎上加用屈螺酮炔雌醇片。術后2 d 給予屈螺酮炔雌醇片(生產廠家:德國Bayer Australia Ltd,批準文號:注冊證號H20140972,規格:炔雌醇0.020 mg 和屈螺酮3.000 mg)口服,1 片/次,1 次/d,連續治療21 d 后停藥3~7 d,撤藥出血后第2 天再次口服,1 片/次,1 次/d,共治療3 個月。
對兩組患者行為期24 個月的隨訪。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月經失血圖(PBAC)評分 于術前及術后6、12、18、24 個月,使用PBAC 評估患者的月經量,根據每張衛生巾上遺失的血塊大小分類,血塊<1 元硬幣為小血塊、計1 分;≥1 元硬幣為大血塊、計5 分;遺失血量無法用血塊表示,則估計其與記錄量的比值進行記錄。評分>100 分(月經量>80 mL)則為經量過多;總分<25 分(月經量<20 mL),則為經量過少。
1.3.2 子宮內膜厚度 于術前及術后6、12、18、24 個月,應用陰道超聲檢查測量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
1.3.3 復發率 于術后3、6 及12 個月觀察兩組患者的復發情況,復發判斷標準:符合《婦產科學》關于子宮內膜息肉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復發率=復發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錄入SPSS 22.0 軟件中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PBAC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PBAC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 組均低于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PBAC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PBAC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 組均低于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mm,()]

表3 兩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mm,()]
2.4 兩組復發率比較 兩組術后3 個月累積復發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 組術后6、12 個月累積復發率均低于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復發率比較
炎性子宮內膜局部血管和結締組織增生形成息肉狀贅生物,因各種原因贅生物突入宮腔形成子宮內膜息肉[5-6]。子宮內膜息肉中,息肉多位于宮體部附著于子宮內壁,且大小數量不一[7]。多數學者認為雌激素的長期刺激是致使子宮內膜息肉發病的主要原因[8]。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發病率約為25%,臨床診斷多為良性,但其也存在癌變風險。因此需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療[9-10]。宮腔鏡下電切術是目前臨床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首選方法,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該術式下可對宮腔內病變予以直視觀察,確定息肉的部位、數目及大小,確定息肉具體情況后可及時切除[11-12];且宮腔鏡可利用人體自身腔道開展檢查和治療,減少了對機體的損傷,利于預后。李友榮等[13]的研究顯示,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較單純刮宮術效果顯著,復發率低,應用價值顯著。但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無法去除病因,術后易復發,因此需聯合藥物加以治療。
雌激素的長期刺激是導致子宮內膜息肉發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使用藥物降低雌激素效應有助于減少復發[14]。避孕藥含有雌、孕激素,具有促進內膜萎縮及生長的雙重作用,可對宮腔鏡電切術后受損的子宮內膜予以修復,且可對子宮內膜局部的高雌激素狀態予以對抗[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屈螺酮炔雌醇片聯合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的B 組患者術后PBAC 評分、子宮內膜厚度均降低,術后12 個月累積復發率僅為12.5%,均優于單獨接受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的A 組患者,提示屈螺酮炔雌醇片可顯著改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宮腔鏡術后的月經及子宮內膜情況,減少復發。屈螺酮炔雌醇片是一種新型的口服避孕藥,主要成分為屈螺酮與炔雌醇。屈螺酮是甾體類17α-螺內酯衍生物,其藥理與天然孕酮相似,雄激素或雌激素活性很低[17-18],可顯著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促使黃體生成素與卵泡雌激素水平的降低,維持正常的雌激素及孕激素水平,糾正內分泌紊亂的情況,促使子宮內膜由增殖期向分泌期轉換,切實降低子宮內膜的厚度[19-20]。閆真等[21]的研究結果顯示,屈螺酮炔雌醇片聯合宮腔鏡手術顯著降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及復發率,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可見屈螺酮炔雌醇片的顯著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屈螺酮炔雌醇片聯合宮腔鏡下子宮內膜切除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效果顯著,可有效預防術后復發,有效改善月經,抑制子宮內膜增生,效果優異,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