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建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講話指出:“守住拒腐防變防線,最緊要的是守住內心,從小事小節上做起,正心明道、懷德自重,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
“內無妄思,外無妄動”,出自宋代教育家朱熹與弟子的語錄匯編《朱子語類》。“問:‘敬何以用工?’曰:‘只是內無妄思,外無妄動。’”意思是,弟子問朱熹如何在“敬”上下功夫,朱熹回答道:在內做到不妄思,即心中沒有胡思亂想;在外做到不妄動,即行為上沒有非分之舉。這不僅詮釋了凡事皆有內因外果的辯證關系,而且闡明了為人處世的深刻道理。妄思是內因,妄動是外果;內無妄思是外無妄動的根本前提,外有妄動是內有妄思的必然結果;只有內無妄思,才能保證外無妄動。
內無妄思,須撣思想之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心有所畏,才能行有所止;只有思想無塵,才能行動無過。作為共產黨人,理想信念就是最有力的“撣塵之帚”。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江西蘇維埃政府主席劉啟耀背著金條一路乞討,歷盡千辛萬苦找到黨組織,卻始終未動黨的財產分文。長征路上,一位穿著單薄的紅軍被凍死,指揮員想去問軍需處長為何不發棉衣,有人告訴他,凍死的就是軍需處長。自己管錢管物卻不沾一絲一毫,寧愿自己餓死、凍死也在所不惜,這是何等高尚純粹的思想境界,又是何等強大的信念力量。正是有了如此堅定的理想信念,先輩們才能一塵不染、純潔無瑕。反觀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蛻化變質,無不是從思想蒙塵開始的。他們擅越黨紀國法的雷池、亂闖廉潔政治的禁區,關鍵就在不撣思想上的灰塵,終使思想銹蝕、信念動搖、精神失落。沒有內心的安寧,就難有思想的純凈;沒有理想的堅守,就難免與污泥穢塵同流合污。故而,要做到心無妄思,就必須牢記初心使命,勤用信念之帚撣除思想之塵,做到兩袖清風心無旁騖、潔身自好。

內無妄思,須破心中之賊。人的一切行為皆生發于心。明代王陽明有云:“身之主宰便是心。”對于共產黨人來說,這個“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而心中之賊,恰恰是違背初心的妄思。一旦心中有賊,就很容易思想被“俘”、靈魂被“蝕”、氣節被“毀”。現實社會中,有些人口頭上也經常高喊不忘初心、廉潔奉公,可內心卻不以為然、滿不在乎,他們不信馬列信鬼神、不為人民為人民幣,一天到晚想的是一己之私、圖的是一家之利,甚至一門心思以權謀私,不擇手段徇私枉法,最終走火入魔,跌入自絕于黨和人民的賊窩。“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倘若一個人的“心門”沒有關嚴、“心鎖”沒有扣緊,就可能溜進來形形色色的“賊”,并讓“賊”漸漸侵蝕、吞噬掉整個心靈。“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一個人內心有多純正,行為就會有多守正;信仰有多堅毅,行動就會有多勇毅。要破心中之“賊”,就必須加強思想淬煉、意志錘煉、道德修煉,用清正廉潔之手把嚴“心門”、扣緊“心鎖”,讓“賊”無縫可鉆、無門可入。
“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內無妄思、外無妄動是一種很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風范,要做到做好委實不易。但越是不易,每一個共產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越是要雷厲風行、躬身實踐,從每件小事做起,從每個小節守起。堅持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堅決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