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冰(1.江蘇藝術基金管理中心,江蘇 南京 210005;2.南通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自號“淮上隱石”的虞衛毅先生,1958年生于古城壽縣,曾用筆名“衛毅”“齊齋”“若愚”等,在《書法家》《中國書法》《書法》《書法報》《美術報》《書法之友》《書法導報》《中國書畫報》《青少年書法報》《中華書畫家》及中國香港《書譜》、日本《書道》、菲律賓《商報》等專業刊物上發表了大量的書評、書論。

虞衛毅本職工作是檢察官,供職于壽縣檢察院,業余時間從事書法、篆刻、紅學研究和創作實踐,尤其擅長草書。他的理論研究為國內外專家所肯定,書法篆刻論文入選全國性書學討論會二十余次,曾出席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學”暨書法發展戰略研討會,全國書法史學、美學學術討論會,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雜志特約評述人、安徽省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壽縣文聯副主席、壽州書法研究會會長、壽州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并著有《友聲書友逸事錄》《隱石廬論書隨筆》《當代書壇九十家—虞衛毅書法作品集》等。
20世紀90年代成立的友聲書社,至今已走過30多個春秋。最初其只是個很小的民間社團,多年來,在虞衛毅等執事和眾多社員的共同努力下,由最初成立時的十余人,現已發展成有一百多位社員的、陣容強大的研究型文藝團體。尤其是近幾年來,友聲書社的學術研討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風生水起,得到了藝術界有識之士的高度贊評。友聲書社不設社長,執事是著名書法家、理論家虞衛毅先生。
據資料和筆者統計,友聲書社自1989年成立以來,多次舉辦學術研討活動和雅集活動,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994年在河南鞏義民俗文化村舉辦的“94友聲書社雅集暨學術研討會”;1995年在安徽蚌埠舉辦的“全國首屆道家美學與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1999年在蘇州木瀆鎮舉辦的“友聲書社成立十周年木瀆雅集”;2006年在遼寧興城舉辦的“2006友聲書社興城雅集”;2009年在江蘇昆山舉行的“水墨玉峰友聲書社昆山雅集”;2015年在江蘇宜興舉行的“翰墨鑄情—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友聲書社書法作品展”;2016年在蘇州甪直舉行的“2016友聲書社甪直鎮上巳節雅集”;2017年在徐州豐縣大沙河鎮瑤盛文化園舉行的“2017友聲書社古豐雅集”和“書法的人文表現”專題學術研討會。最近的一次活動是2019年9月28日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華誕暨友聲書社成立三十周年全國書法家作品展覽”,在廣東佛山廣東書法園舉辦,參展嘉賓共同參與“當代書法創作和批評”學術雅集,社員、嘉賓就書法創作的熱點問題,如書法創作如何體現“書卷氣”、以國展為主導的創作產生的問題、書法批評如何開展等進行研討,學術雅集活動由王偉林先生主持。
虞衛毅作書四體皆能,尤擅草書。虞衛毅的草書創作自成一格,融匯諸家。其習草最初是從孫過庭《書譜》入手,后學張旭、懷素,也曾旁涉二王、祝允明、張瑞圖、董其昌、王鐸、傅山諸家,于近人則主要取法于右任、林散之、司徒越,經過近三十年的刻苦研習、博取約收,逐步形成風神散朗、氣韻深厚的個性風貌。值得一提的是,孫過庭專習王羲之草書,筆法精熟,唐代無人能比。其所作《書譜》則融合質樸與妍美書風,運筆中鋒側鋒并用,筆鋒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隨時都在變化,令人目不暇給。虞衛毅的追求也正如此,他提出:“書法創作有‘自娛’和‘娛人’的功能。所謂‘自娛’是指通過書法創作,抒發個人的情思,表現個人的審美理想與藝術追求。不同的書家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與藝術個性,或雄壯、或清奇、或古雅、或靈動,優秀的書家能在一幅作品中呈現豐富多姿的藝術風采,從而給鑒賞者帶來豐富多彩的審美體驗,這是書法創作具有的‘自娛’和‘娛人’功能的原因所在。”
綜而述之,虞衛毅草書藝術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草法精熟,揮灑自如。由于多年習草和廣泛臨帖,他對草書的結字和用筆熟練的掌握和深入認知,虞衛毅作品草法規范而又能時出新致,基本達到了“規矩入巧,乃名神化”的精熟境地。他書寫的佳作正如唐李頎《贈張旭》詩中所言—“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力追《書譜》“縱橫灑脫,心手相忘”之境。





其二是重視草書的寫意性,善于氣運用筆。虞衛毅對草書藝術作過深入的研究,他曾撰寫過多篇論述草書創作與草書評鑒的理論文章,并在專業刊物發表。他認為草書是以連續性使轉用筆創造富有動勢、動感的視覺形象,因此,掌握氣運用筆是草書創作氣貫通篇的關鍵要素。在他看來,草書的筆力,成之于勢,源之于氣,能以氣馭筆,以勢生形,才能將草書變化不可端倪的妙處發揮到極致。虞衛毅草書線條靈動多姿而又厚重堅實,這與他對草書氣運用筆的深刻認識與熟練掌握是密不可分的。
其三是在結字與章法上不拘一格,以創作的隨機性、自然性、多變性和抒情性為創作旨趣。虞衛毅書法用筆的輕重遲疾,結字的倚側動蕩,章法的開闊有致,使其作品充滿了動勢與動感。線條如行云流水,結字如壯士舞劍,仔細品讀作品,字里行間展現出的將奔未馳、放逸生奇的動勢與動感,讓人感到每個字都“動”起來了,其中的節奏與韻律就像是舞者的舞姿,或奇縱、或飄逸,令人產生動靜一如、回味無盡的感受。
其四是善于處理直線與曲線的關系,虞衛毅認為草書的鉤環盤紆,主要是通過曲線的連綿往復來實現,而草書的縱橫牽掣,主要是靠直線完成;直與曲形成草書方圓變化的一大亮點,而直與曲之間的聯系與呼應,又主要是靠氣運用筆進行承接和轉換。他的草書能在果敢之中顯峻拔之勢,含忍之中呈渾厚氣象,與他對草書用筆結字的深入理解和深層次把握是密不可分的。
其五是作品中充滿了禪機和禪趣。“禪”本為佛教的一種修持方式,意為“思維修”或“靜慮”。“禪宗”是中國佛教的產物。禪詩慰證“自我”;禪宗將“眾生皆有佛性”與中國固有的人性論結合起來,將日常生活泛化為禪,從“證”走向了“悟”,從他力走向自力。在中國詩性文化的指引下,禪宗由原來的“苦修”變為詩意的“審美”。禪對于文人的心靈修煉意義重大。宋代文人的加入,使“禪悅”之風盛行,禪宗精神真正對文藝產生影響是在宋代。禪宗真正內化為作者的內在精神世界,轉化為他們的人生哲學,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虞衛毅精研禪學二十余年,并曾撰寫和發表過《禪道思想與草書藝術》學術論文。他在創作時能自覺地將禪思與禪悟融入創作,作品中充滿了機鋒棒喝式的禪機和禪趣,這是他的草書創作不同流俗而又耐人尋味之所在。筆者對其草書藝術有八字之評價—“天機清妙,揮灑自如”。


在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里,由于國家的重視和新政策的實施,書法這門古老的藝術在今時今日并沒有被邊緣化。書法的創作和鑒賞活動即將成為國人乃至世界人民的一種藝術創作活動與文化審美活動。優秀的書法作品能展現出多種多樣的美感意蘊,如勁健美、灑脫美、厚重美、樸拙美、典雅美、清麗美、飄逸美、雄渾美、沖淡美、圓轉美、流動美等,從而感染觀者、啟迪心靈、傳遞愉悅。虞衛毅認為:“書法的要妙就在于它能展現多種多樣的人性美,而這種展現,又常常與書家的技法錘煉與文化修養有著緊密的聯系。書法以線條美打動人心,美妙之線條出自手,源于心。書法傳遞的是人心之象,沒有超妙之心,就不會有超妙之跡。”虞衛毅先生致力于友聲書社的書法(理論)實踐活動和他的草書藝術創作,在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起到獨特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