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日(首都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北京 100048)
位于福建泉州惠安新亭尾小區21幢18層的“一瓣香”媽祖文化展覽館,收藏有數百件形式多樣、種類豐富的媽祖古造像。這些造像以木雕為主,頭飾多樣,面容各異,姿態不一,手勢也大不相同,有朝天式(雙手持圭或笏板作拱狀)、拱舉式(雙手執錦絹或絲巾作拱舉狀)、執如意(或靈芝)式、平放式、垂放式、通壽式(右手平置右大腿上,左手放于右手掌上)等,且手上所持法器囊括玉圭、笏板、如意等眾多風格。“一瓣香”收藏的媽祖像生動地反映了中華媽祖造像藝術的多元和博大,其日益增加的媽祖像不僅創建了一個條件優越的媽祖文化研究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鑒藏媽祖傳統木質造像提供了豐厚的圖像資料。筆者試從媽祖的視覺圖像領域入手,分析討論了“一瓣香”所藏媽祖木雕造像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以供各位讀者與同行參考。
從歷史上看,自宋之后,由于海上貿易的興盛,泉州府的府城泉州城成為南方地區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當下“一瓣香”所處的惠安縣在古代就長期隸屬于泉州府的轄境之內,與媽祖文化發祥地湄洲隔海相望,無形間蘊養了民間對媽祖信仰的深厚情緣。尤其是泉州天后宮鎮殿媽祖受皇家多次敕封,彰顯出朝廷對該地區民生福澤的重視,在官方意志的輻射與民間信俗的共同推動下,信仰媽祖成為泉州城周邊地區的流行風尚,至今不衰。泉州天后宮內鎮殿媽祖頭戴鳳冠,身著龍袍,手持寶圭,莊嚴雍容的形象業已成為南宋之后各地媽祖廟鎮殿媽祖形象的形塑范式。至明清時期,媽祖像沿襲明代命官或命婦的衣著形式而漸成規制,以各大作坊為基礎,在民間形成了諸如“泉州派”“莆田派”“福州派”等風格流派。匠師們在雕刻時必須嚴格依照相應的風格樣式進行作業,不能輕易逾矩。這體現了媽祖造像獨特的美學準則,即審美為信仰開道,且與時代政治相結合。同時這意味著其仰賴于一種象征性的表現手法,通過高度凝練的視覺符號(服飾、姿態等方面),傳達媽祖文化的政治訴求和思想意涵。“一瓣香”媽祖文化展覽館中的媽祖造像亦是如此,例如雕像大多頭頂華冠、腳著弓鞋,既烘托媽祖尊貴的神明地位又暗示媽祖神人合一的神格特征。此外,以冠式為例,媽祖冠一般分為梁冠、束發冠、冕冠等樣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為媽祖造像的斷代提供佐證。譬如梁冠是有橫脊的禮冠,多為文官配戴,按梁脊數量分等級,也是服飾中體現等級區別的典型標識之一,宋代之后形成較為完善的制度,設七個等級。此后,在參照漢、唐、宋代梁冠的基礎上,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頒布了八等級的梁冠使用制,總結、制定出一套更為周全的梁冠等級制度,故明中葉前的媽祖造像多以梁冠示人。在“一瓣香”展覽館中就有幾尊明代的鎮殿媽祖木雕像,雙手平置在胸腹前,朝天執笏,兩手相握執笏于胸前作上奏狀,一般左手在前,右手在內,以包巾覆手執笏或持寶圭。頭戴方形梁冠,均是面容慈祥、霞帔禮服的中年婦女形象。帔帶質地輕薄柔軟,自頸肩處搭下,身上的彩繪圖案已脫落,但依然可看出媽祖造像神態自然,身線流暢,足見當時工匠技藝水平之高超。
隨著媽祖在官方尊神體系中權柄的加重,清代的造像逐漸轉向以冕冠類為主。從形制上分析,冕冠分為上下兩部分,冕板下面方為冠,冠兩旁各設有一圓孔,叫“紐”。其用途是當冠戴在頭髻之上時,用玉笄順紐孔橫向穿過,起到固冠的作用。同時,又在笄兩端繞頷下系有小絲帶,謂“纮”。在冠底沿的內側、兩耳的上部位置,還懸出一條齊耳長的絲帶,稱“紞”。在紞的末端各綴有一顆珠玉,叫“瑱”。清代冕冠類媽祖木雕像大體可分為冠武冕板式、鳳冠冕板式(圖1)兩類。

圖1 “一瓣香”媽祖文化展覽館館藏鳳冠冕板式媽祖像
明末清初時期的媽祖造像總體上呈現“一統多元”的態勢。然而,之后由于官方政府對媽祖信仰活動控制的加強,神像逐步統一化,出現冕冠一家獨大的局面,鳳冠冕帔成為典型形制。到嘉慶、道光年間時,媽祖像的樣式一般為頭戴九旒冕冠,冕冠左右如兩翼的帽翅由上往下呈弧線下飄,尾端上卷如卷云紋,冠后可見帆船發髻;服飾以圓領大袍為主,胸前束玉帶,腹圍佩玉腰帶,肚微圓鼓,兩手左右舒展平靠圈椅,軟絲巾“披帛”自肩下垂由左右兩側環臂成俗例,左手掌心向內,右手掌向上皆作持法器狀態,兩腳呈外八形張揚,兩膝與肩同寬,內裙置中有箭帶形佩綬,三寸金蓮鞋首外露。其中,媽祖盤發、著弓鞋、帔錦帛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漢家婦女普遍的溫柔氣質,展現出人神交織的綜合體象。媽祖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被敕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配享女神中最高規格的待遇。清代后期的媽祖造像趨于豐腴,有向中老年婦女的“慈母”意象貼近的特征,民間對媽祖稱呼也從“天后圣母”變為“天上圣母”。
“一瓣香”館內的媽祖木雕古造像樣式各異,在法器上大抵以手持如意為主,媽祖服帽多用漆線工藝精心裝飾,體現古人崇尚“鋪錦列繡,雕饋滿眼”的審美特點。下面,筆者將通過其制作工藝流派的劃分簡要介紹和分析“一瓣香”館藏媽祖木雕像幾種不同的視覺風格。
第一種是右手持器(如意或牙笏),左手放置于圈椅上,臉部輪廓寬而下巴圓實,面著紅漆,腹部中央為正面龍形紋,龍頭立體,以漆線重彩構造,屬于典型的泉州派的視覺風格。從民間習俗上看,這種“紅面媽”有襲仿關公忠信節義、公正忠勇之喻。清代以來,冕冠扶椅式媽祖神像漸著男性官員命服。“一瓣香”館內供奉的紅面媽祖神像頭戴冕冠、戴博鬢,身著蟒袍,雙手平放,代表男性權力,但手指細長絹秀,衣袍下露出纏足繡花紅弓鞋,又暗示傳統儒家文化對女性的審美傾向。
第二種風格則是“湄洲媽”(圖2),神像右手持如意,左手置于左部大腿,面部娟秀,鵝蛋臉、下巴尖,坐于龍頭扶手圈椅上,橢圓形踏座得體,椅子四周為“莆田工”紋樣。媽祖手指圓胖豐腴,小腳弓鞋,肩著綠色霞帔以漆金堆線彩繪,身上的紅色龍袍亦有漆線紋飾,腰際環綠色玉帶,系“莆田派”的匠人借鑒和吸收其他藝術種類的特點,在木雕上運用“加彩”等裝飾手法所形成的獨特視覺效果。這種別具一格的巧技使得媽祖神像在展露神明的華貴之外兼具凡人的氣息,印證了林祖良先生所言的:“古代匠師塑造的湄洲媽祖神像,盡管因作者與時代的不同而呈現眾多的面貌,但卻總是那么雍容華貴、安詳和藹。雖冕旒執玉,貴為天后,依然宛若人世間聰穎嫻雅的大家閨秀,從而區別于觀音菩薩和民俗信仰中的其他女神。”

圖2 “一瓣香”媽祖文化展覽館館藏“湄洲媽”媽祖像
第三種是“黑面媽”。此風格由來說法不一,相傳是人們將媽祖像長期供奉在船艙,媽祖被進香的煙所熏,立廟后便尊崇船中的媽祖模樣世代傳襲;有說法是黑面媽祖是再現媽祖在海中懲罰水妖救助海難時的面部顏色。黑面媽祖較有特色,不僅保留了媽祖慈母般的神態,也因面部著黑顯得莊嚴肅穆,威風凜凜,賦予媽祖形象一種硬朗的英武氣質。根據莊小芳的研究:“在相關資料的收集和實地調查中,在閩臺民間媽祖廟供奉媽祖的傳統中,鎮殿的媽祖常是硬身和粉(紅)臉的,而且是相對大尊的,出巡的媽祖則常為軟身和黑臉的,并且相對小尊。如此,明清以來跟隨著海船,成為‘船仔媽’的,也通常是‘黑臉媽’,這或許源于在莫測的海洋中,人們相信‘黑臉’媽祖更具有威懾力和靈力。”
在主展廳側角的一尊軟身坐姿粉面媽祖木雕像來歷特別,其雙手作朝天持圭式,面容端莊,頭戴雙層九旒鳳翅金冠,冠上有紅色繡球,披有云肩,身著金龍刺繡神衣,彰顯出其崇高的女神地位。重漆色彩的粉面類同常人的膚色,有如成仙前凡人一般慈祥可親。據筆者調查,現存最為珍貴的軟身媽祖木雕像有莆田文峰宮宋代媽祖像、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媽祖像和莆田東巖山媽祖行宮宋代媽祖像。莆田文峰宮保存著年代最早又最完整的南宋軟身媽祖像,其坐姿及造型為洗練的宋代夫人,臉龐豐滿,額頭開闊,雙眼細小微閉,面部漆黑,容相端莊內斂,束髻,耳垂外露,有耳孔,兩鬢和雙耳的大部為頭發覆蓋,笑容慈祥親切,身著蟒袍,云肩散發出高貴氣質。“文峰宮媽祖夫人神像表達媽祖作為母神崇拜的表征,隱含漢族禮教的傳統女性意識,呈現出深層的文化象征意義。比擬人神之間的母子關系,折射了民間所隱含母性慈愛心。媽祖神格在歷代皇帝的不斷封詔下升遷,其神像的雕刻也完全套用不同朝代、不同地區的典章制度,冠冕、服飾等隨之發生變化。”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供奉的軟身媽祖像,雙手作朝天持圭式,眉毛細彎而高挑,丹鳳眼,櫻桃嘴,面容端莊,寫實性強。據《敕封天后志》中“賢良港祖祠考”記載考證原為塑像,“世傳祠內寶像系異人妝塑,各處供奉之像皆不能及”。與賢良港風格相似的有南宋時期的白湖廟軟身媽祖像,現供奉于莆田城北東巖山媽祖廟。
綜上所述,本文意圖通過系統性梳理和局部化研究,對風格不一的媽祖木雕像進行廣泛比對和探討,期待吸引更多人關注這些古老的媽祖神像在現世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從而推動媽祖視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此外,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筆者認為還應結合實際的田野調查行動,立足于地域文化情境的同時以豐富的圖像史料為基礎,相互映照,方能為新時代媽祖工藝美術產品的創新開發以及相關媽祖藝術的收藏市場提供真正良性且有參考價值的文化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