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鴻(張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甘肅 張掖 734000)

中國傳統民居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適應自然的見證,數量眾多,分布廣泛,承載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和變遷,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財富,也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的產物。在社會經濟轉型的背景下,由于保護意識不足,張掖地區大量古民居都遭到損害,甚至對于某些古民居來說,面臨著滅失的風險。因此,本文通過分析張掖古民居建筑特點,積極挖掘其中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提出相關保護對策,從而更好地推進傳統民居保護和傳承。
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發展變遷的歷史見證,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寶貴歷史文化財富。當前,聯合國將文化遺產定義為具有突出價值的文物。在這種條件下,文化遺產不再是單一的物質實體,而是與人文、社會、自然和歷史因素有機結合的一種文化形式。此外,在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原真性與完整性是主要標志。對于原真性和完整性來說,它們不但是判斷遺產價值的重要標準,也是遺產保護過程中應當遵循的關鍵性指標。所以,積極加強對古民居建筑類文化遺產的保護,使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更好的保障是當前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本研究主要以張掖古民居文化遺產價值進行分析和評估,為其保護建設和發展提出創設性意見。
傳統民居建筑是張掖地區人文和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每座古民居都在深刻闡釋和講述張掖悠久的歷史文化,在張掖持續擦亮“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片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和現實價值。

張掖古民居建筑風格獨特,蘊含大量的歷史、人文、科研和建筑美學價值。現存的張掖古民居建造時間,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時代。其中,民國時期古民居建筑存世較多。在張掖現有的幾條歷史街區當中,仍可清晰地看到明清時期的街道框架輪廓。普通張掖民居,大多為一層的平房,多數設有二進院,院落的中間設有一扇門相隔。張掖古民居建筑的街門大多呈現外向型的“檐廊”,其目的是讓那些居無定所、風餐露宿的人們有一個休息的地方,通過這一細節,可以看出其中蘊含的濃厚人文情感。
目前,張掖城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民居有30多處,主要分布在西大街南片、青年東街文廟巷等處,勞動南街、西來寺巷、東街和稅亭街也有零散分布,這些民居于2010年開始被當地政府先后公布為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筑是活化的歷史,張掖古城內的一座座古民居,書寫著張掖的歷史,是張掖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城市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張掖古民居的垂花門、天棚、花板、壁尺等類型的建筑結構、配件與建筑布局有機融合在一起,將古民居的環境和氛圍較好地彰顯出來,反映了清朝和民國時期張掖民居建筑的獨特風貌,這對于研究張掖乃至河西地區的藝術文化、鄉土民風等內容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1.花板代栱
花板代栱是張掖古民居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種設計。它運用板材將檐分成多段,其中處于橫栱位置的板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雕飾形式。這一建筑形式,又被稱為花板。如果運用栱來取代花板,那么采用層層出挑的檐下做法較為合適。雕飾精美的花板裝飾,滿足了富貴人家顯示家庭財富、地位的需要。張掖古民居建筑在外觀上總體呈現粗獷豪放的特征,雕琢細膩的檐下木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這種建筑形式成為張掖古民居建筑的標志性特征之一。


2.壁尺
在張掖古民居墻體中,大多數都有細圓木椽,間隔在0.15~0.20 m,本地人稱為“壁尺”,它與隨梁的卯口相接。壁尺腳榫與地腳枋之間連接,對于維持柱架的平衡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張掖地處地震頻發區和濕陷型黃土地區,建筑物在自身重力的長期作用加之地面浸水后會出現基礎不均勻和沉降問題,從而導致整個民居建筑結構變形。針對這種特殊的地質條件,建筑人員在砌筑墻體時植入壁尺,對于防止或減輕建筑結構開裂有較好作用。
3.天棚
天棚是張掖古民居建筑中的重要建筑配件。根據款式,可以將其分為過道天棚和跨院天棚兩種形式。張掖古民居建筑不像老北京的四合院那樣,將所有的房屋建造通過轉角接通走廊的形式進行連接設計。張掖古民居建筑中的四合院四個方向房屋之間各不相連,在倒座與廂房、堂屋與廂房相間處搭有一座三檁雙坡天棚。這種天棚障烈日而不擋好風,非常涼爽,既躲避了風雨又可供人小坐。到了夏天,院內光影婆娑,家人在天棚下休憩品茶,其樂融融。
4.垂花門
在民居建筑軸線上設“腰門”,又稱“垂花門”,也是張掖古民居的重要特點之一。張掖古民居垂花門的做法是在相應的廂房第四根木柱外各加一根立柱,頂部設梁,梁架與柱相交,梁頭兩側各承擔一根檐檁,形成獨立柱挑梁式垂花門,所以又被形象地稱為“二郎擔山”垂花門,張掖人稱“一字門”。特點是門內外兩面完全對稱,均垂懸兩個小巧玲瓏的金瓜柱。三開門,中間寬大,高約3.3米,懸山頂,檐下裝三層雕花云板,門板間設棱格式窗欞。因為只有一排柱子,對柱的穩定性要求較高,需將柱根及柱頂石深插入基礎之中。地面部分還需滾墩石將柱子夾牢,并以木制的玉壺瓶子相扶持,這樣既起到一定的加固作用,又具有裝飾效果。
5.門匾
門匾是張掖古民居建筑的又一大特色。在張掖,門匾幾乎成為建筑的一種必備構建,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張掖古民居建筑的文化內涵更上一層樓。門匾可以將戶主的思想、格調、氣節和家室等因素一目了然地展現出來。這些門匾上的文字也暗含著許多哲理、警示語言以及歷史典故等,從這方面來看,它們具有深厚的藝術性、文化性和文學性特征。透過張掖古民居建筑中的門匾,人們可以看到許多瀟灑俊逸、渾然遒勁的書法藝術,這些書法為張掖古民居建筑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進而將張掖人勤勞、淳樸、自強不息的品質得以較好地展現出來。
古民居作為張掖傳統建筑的特定類型,結構形式一般為木梁架,墻體多用泥坯磚填充,墻面用白灰粉刷,就地取材,造價低廉。古民居的柱、梁、屋架、門、罩、窗等均為木質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筑結構飽受風雨侵蝕,就會出現損壞甚至坍塌,加之傳統建筑工藝漸漸失傳,無法及時修復,導致張掖現存的古民居所剩不多。
從全球視野來看,我國對古民居的保護工作啟動較晚,管理制度仍需進一步完善。各地政府對古民居的保護缺乏科學的管理制度、引導性政策以及詳細的保護規劃。古民居作為張掖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載體,在歷史文化名城整體保護規劃中對古民居的保護覆蓋不足,權重不足。盡管近幾年張掖相繼編制了與古民居保護相關的規劃,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仍存在指導性不強、缺乏可行性等問題。制度的缺失和規劃的不完善成為制約張掖古民居保護發展的重要因素。
傳統民居建筑蘊藏著大量的民族歷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態景觀資源,是我國歷史發展的直觀見證者,也是古建筑群賴以生存的深厚土壤,它維系著每個民族最為濃郁的“鄉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張掖地區村民重經濟、輕文化的觀念越來越凸顯,加之保護不善導致古民居類建筑不斷消亡,過去濃郁的鄉土氣息也隨之變淡。在張掖,社火、秧歌、戲曲、寶卷念唱等都是歷史悠久、遠近聞名的優秀傳統民俗文化,隨著人口外流不斷加劇,導致參與主體缺失,文化傳承人不足,傳統民俗文化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張掖作為河西走廊區域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區域,其中蘊藏著豐富的特色歷史人文。因此,對張掖古民居進行全面的保護和規劃,對傳承和發展張掖本土乃至河西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結合上述分析中存在的問題,對張掖古民居的保護提出建議。
張掖古民居建筑眾多,歷史價值不可小覷,這些年代久遠的古民居承載著張掖當地的風土人情,傳承著民俗文化。在張掖古民居保護工作中,首先當地政府官員的古建筑保護意識必須增強,只有充分認識當地古民居建筑的價值,拿出有效可行的古民居保護方案,制定相關的保護政策,才能引導古民居管理人員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要在全社會廣泛宣傳《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才能喚醒民眾保護文物的法律自覺。同時,做好本土文化的挖掘和闡釋工作,激活群眾的文化認同,自覺加入古民居保護隊伍。
加強古民居建筑保護,應提升古民居建筑的保護修復質量,這就要求當地文物部門根據地方古建筑特點及修復重點,建立專業古建筑保護修復隊伍,包含文物保護專業技術人員、古建筑專業施工人員及文物保護監督人員。強化培訓,提升專業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的技術能力水平,確保資質和技術水平符合標準。對區域內重點文物進行定期檢查,制定統一的建筑修復計劃,合理調配建筑修復隊伍。同時,要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必要時還可以邀請行業專家蒞臨現場指導。
對古民居進行保護,應當將其與群眾自身的利益較好地結合,實現古民居遺產和旅游間的共向發展。在對張掖古民居進行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應積極鼓勵當地居民投身于旅游建設和發展。在打造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應當進一步結合張掖地區民俗文化及文化特色創設新穎獨特的旅游項目。這樣不僅可以促使張掖地區的經濟效益提升,還可以較好地解決當地居民就業困難的窘境。同時,要加強地方政府與當地群眾之間的合作,共同推動文化遺產旅游保護路線更好地實施。
古民居保護和利用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深入分析和探索。本文提出的措施是通過全方位發掘張掖古民居遺產價值的基礎,對古民居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有創新性、合理性的發展和規劃建議。本文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未對張掖地區各個類型的古民居保護和規劃建設進行整體性研究,這些問題也將在后續研究中一一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