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志剛(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5)
晉祠博物館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具有文物保護、陳列展覽、景區建設以及社會教育等功能,屬于綜合類博物館,建筑面積25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包括青銅器、書畫作品、刺繡、古籍善本等5000余件。該館在創建后經過多次保護性修復,展現出千余年間濃厚的歷史文化,現有宋、金、元、明、清各代古建筑組群,建筑布局合理,造型獨特,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但是,部分古代建筑歷經千百年的風霜雨雪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嚴重縮短了壽命,迫切需要通過保護修繕使其得以穩固,能夠長久流傳。
在保護古建筑時,技術人員和操作者對文物特性沒有充分了解,保護意識淡薄,所用的修繕技術單一,修繕保護方式不夠科學,文物保護制度不健全等,導致晉祠博物館的維保工作效果始終不夠理想,具體如下。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部分城市建設者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淡薄,隨意破壞或翻新古建筑的情況時有發生,使古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在晉祠博物館開放期間,一些游客在建筑文物上隨意刻畫,對建筑物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此外,在現代城市發展中,部分房地產商開發樓盤涉及古建筑文物相關區域,使古建筑文物的破壞程度加劇。
晉祠古建筑年代久遠,木結構、鐵質物、磚石結構等難免出現破損、裂縫、銹蝕等情況,加上現代建筑業與旅游業發展,使古建筑破損進一步加劇。對部分已經受損文物未從傳統技巧、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科學研究,而是通過偏激的方式,一味注重新技術的應用,從表面上看古建筑煥然一新,但與修舊如舊、保護性修復的目標相背離,使古建筑喪失了魅力。
近年來,山西太原境內與周邊地區地震災害頻發,對古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輕則擾動受損,重則破壞、倒塌。晉祠正處于地震活動較為頻繁的山西地震帶上,盡管近年來沒有大強度的地震災害,但是小震不斷,仍面臨較大程度的地震災害壓力。除地理區位特殊之外,晉祠年代久遠,圣母殿、魚沼飛梁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不系舟、真趣亭也有近百年歷史,在自然與人為因素影響下,建筑本體老化嚴重,導致木柱劈裂、墻面開裂等情況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防災保護難度。
在經濟發展之下,人的生產生活難免會對古建筑造成一定破壞,合理采取保護與修繕措施迫在眉睫。結合晉祠古建筑特性與現存問題,相關部門應通過宣傳,在全社會樹立文物保護意識,使人們深刻意識到建筑文物的存在價值,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強文物保護責任感。同時,晉祠管理者還應明確保護原則,使維修工作更加科學高效。一方面,為了盡可能復原古建筑文物,應堅持慎重修復原則,開始修繕前全面了解器物受損程度、狀態,從傳統技巧、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科學研究,制定高效可行的修復方案;對于破損之處,應確保修復后與原本部分形成一個整體,在外觀上協調一致,避免古建筑價值受損;對原建筑擴建時,應重點突出原建筑的保存,后者是對前者的繼承與發展。另一方面,盡量保持建筑原貌。晉祠古建筑代表的是相應歷史時期的建筑風格與樣式,在修繕期間,應保持建筑原本的風格與面貌,包括建筑顏色、尺寸、高度、布局等方式,在修繕之前對基本信息進行記錄,特別是建筑尺寸,準確計算其實際占地空間與體量,不可過于追求規模,要與歷史特征相吻合。
晉祠博物館擁有許多鐵鐘、鐵人等大型鐵器文物,但在歲月洗禮下這些鐵器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病害。以苗裔堂鐵鐘為例,利用現代技術進行調查與修繕,使其得到了保護性修復,最大化地保證古建筑復原,延長保存年限。
1.病害調查
該鐵鐘坐落于苗裔堂屋檐下(圖1),根據范痕可知整體鐘體為一次性鑄造成形,存在輕微銹蝕,個別區域嚴重銹蝕,一鐘瓣有30 cm長的裂紋。利用X射線熒光合金分析儀對鐘體黑色氧化位置進行檢測,發現主要成分為Fe、Cu、Ni、Co等,在鐘體底部四周銹蝕位置采集樣品,經過硝酸銀滴定檢測后,發現此處帶有氯離子。根據病害調查結果可知,該鐵鐘內側銹蝕情況較為明顯,且鐘體表面帶有土垢,銹蝕覆蓋物較少,裂紋經過風吹雨淋后有蔓延態勢,需要提早進行保護性修復。

圖1 苗裔堂鐵鐘
2.保護修復路線制定
首先,將需要修復的文物拍照,記錄基本信息,保存病害調查相關資料,利用科學檢測設備對其進行X射線無損探傷,經過熒光成分分析后,確定保護性修復方式,制定科學有效的修復方案。
其次,將有價值的修復資料提取出來,在相同成分鐵塊上開展實驗,將樣品放入鹽霧試驗箱內進行抗腐蝕、抗老化檢驗,再放入去離子水中開展脫氯離子實驗,檢驗所用材料在鐵器文物中應用的可靠性。
最后,按照修復方案內容,利用機械法將鐵鐘外表銹蝕部分剔除,根據檢測結果選擇相應技術與溶劑將鐘體外表殘留物去除。按照檢測信息,通過理化脫鹽方式,將殘留物清理干凈,再用紅外燈使鐘體表面干燥,涂抹環保試劑提高抗腐蝕性,并做好表面封護與做舊處理,完成整個修復任務。
3.保護修復實施
該鐵鐘整體銹蝕,局部多處銹蝕嚴重,且表面帶有硬結物,一鐘瓣有長度約30 cm的裂紋。針對上述病害,可采取以下保護性修復措施。
第一,去除銹蝕。利用小型電鉆、鋼絲球、刮刀、角磨機等設備將鐘體內外銹蝕部分進行清理。對于修理不徹底的部分,可利用質量分數為5%的草酸水溶液與脫脂棉涂敷的方式去除。根據銹蝕程度的不同,合理安排除銹時間與次數,經過多次清洗和涂敷,達到預期去銹效果。
第二,脫鹽。根據檢測結果可知,該鐘體存在氯離子,需要利用涂敷脫鹽法進行處理。首先,選擇吸水性良好的宣紙,將其撕成碎塊后放入去離子水中,使紙張完全浸沒在水面下;利用質量分數為0.2%的NaOH溶液調節去離子水的pH,使其處于9左右,加熱后均勻攪拌至黏糊狀;然后,按照膨脹土、面粉、宣紙2∶1∶1的比例制備涂敷物,并敷到鐘體表面,再用保鮮膜密封起來,避免快速揮發。在更換涂覆試劑時,利用硝酸銀滴定法對涂覆物中氯離子含量進行檢測,確保脫鹽效果滿足要求;最后,利用去離子水將整個鐘面清理干凈,并用紅外燈進行干燥處理。
第三,涂抹緩蝕劑。在鐘體外表清理干凈后,用質量分數為3%的單寧酸溶液涂抹4次,待其干燥后用毛刷將分解下來的鐵銹去除,如此反復,再用硬毛刷蘸取沒有添加磷酸的單寧酸溶液再次涂刷4次,這樣可使緩蝕劑效能提升,延長鐘體抗腐蝕時長,可根據鐘體實際情況確定涂刷次數。
第四,封護與做舊。針對裂縫部分利用液體環氧樹脂膠進行粘接,待膠體凝固后再對外表進行修復,使整體看起來協調無違和感;因鐵鐘長期暴露在外界環境下容易受到腐蝕,可利用防水涂料VpC1383作為底漆,表面涂抹氟碳涂料進行封護,利用毛刷進行整體涂覆封護,最后用礦石顏色的涂料處理接縫,使其與周圍鐵質在觀感上協調統一。
針對晉祠古建筑面臨的地震災害風險,最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是提高抗震能力。因晉祠歷史悠久,部分木質構件難免出現劈裂、松動情況,許多磚石墻面也出現了裂縫。對此,需要先檢驗損傷程度是否威脅整體建筑結構,對于與抗震要求不符之處進行修繕處理,通過加固措施,提高建筑抗震能力。
對于木結構建筑,應在日常維護中細致入微,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例如柱腳側移情況,可在柱腳與基底間設置鐵件加固;對于榫卯松動位置,同樣可設置鐵件加固;為了降低加固手段對原本建筑結構產生的不良影響,可通過暗銷與承重木結構相互拉接的方式,提高整體結構穩定性,如圖2所示。針對因收縮變形致使開裂的情況,如若裂縫不超過柱體直徑1/3,可利用嵌補法,用木條對縫隙進行嵌補后,再用膠水粘結、鐵箍加固,提高其抗震性能;如若木構件受損較為嚴重,則需要更換新的構件,在檢查兩側沒有蟲蛀的前提下,可利用拉桿加固。還可引入新的加固技術,如FDR加固、化學加固等,這些措施不但可提高木材的強度,還使其具備了良好的防腐性能。

圖2 木結構榫卯加固
對于磚石結構建筑(圖3),應堅持不破壞原本面貌、修舊如舊的原則,可采取兩種措施提高抗震能力。一是整體加固,在內部增設高強度、小面積的混凝土材料構造柱,形成環箍作用,由此提高抗震性;二是局部加固,對于晉祠建筑中出現裂紋的磚石,可利用水泥漿液、化學漿液進行灌注修補,達到加固效果,還可利用鋼板和混凝土進行環箍,有效控制裂縫延伸,提高局部抗剪強度,增強整體抗震性能。

圖3 磚石墻體
綜上所述,在古建筑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涉及內容較多,且流程復雜,任何環節都會對保護修復效果產生較大影響。晉祠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針對保護意識、修繕方式、防災保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可通過明確保護修復原則、創新修繕方式、豐富防災保護技術等方式予以解決。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會有更多新技術、新材料引入文物保護中,以更加優質高效的修復方式,使文物修繕更加細致妥帖,文物保護效果勢必會得到極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