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郛(四川博物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豐富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高質量發展,2021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等8個部門,聚焦當前制約文化文物單位發展文化創意產品的瓶頸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具體工作措施,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強調要把握正確導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資源的精神內涵,使文化創意產品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四川博物院作為國家文物局確定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依據《措施》中明確提出的要落實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試點政策,鼓勵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結合自身情況,創新開發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精神,依托主題大展進行了一次積極的探索。
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尤其是新時期的產品開發,其短期目的不是尋找所謂的“完美”模式,而是改善模式與市場需求、行業結構、技術條件及消費場景之間的適配性,增強模式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2021年9月29日至2022年1月3日,四川博物院聯合長江流域博物館聯盟舉辦了年度大展“山高水闊 長流天際”—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在此期間,本著積極培育和扶持市場主體,激發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主體活力的原則,川博聯合社會企業在院區共同策劃了“觸夢巴蜀—沉浸式文創嘉年華”活動。創新室內“觸夢青銅”文創嘉年華和戶外“觸夢巴蜀”文創列車兩大核心主題。


川博以增強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文化承載力、表現力和傳播力為目的,深度梳理主題特展精神內核,深入挖掘展覽文物文化內涵,運用多種合作模式,建立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聚合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文創產品開發,努力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促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跨界融合,共同打造“觸夢巴蜀”專屬IP衍生體系。
建立觸夢巴蜀為主題的視覺識別系統,通過觸夢巴蜀的標志、標準色、IP人設等規范,應用于整個項目的室內外文創區環境打造、文創產品包裝、廣告媒體、印刷出版物等視覺符號,讓公眾快速、直接地感受到觸夢巴蜀的品牌體系。同時,立足巴蜀文化系統梳理和分類整理了館藏IP資源,聚焦展覽重點文物進行二次轉化,聯合各領域社會企業研發近百款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主題文創產品,其中以館藏重點文物虎紋銅戈、象首耳獸面紋銅罍、戰國巴蜀圖符等為原型研發的產品舌尖上的“冰”器(文創雪糕)、銅戈銅罍的文具、象首耳榫卯小夜燈、巴蜀圖符系列首飾、虎勢茶刀、“觸夢青銅”3D考古盲盒等精品文創,因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場消費需求成為最受歡迎的文創產品,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從館藏文物活化到手中值得珍藏的書籍和秀色可餐的美食,從被動了解考古發掘成果到主動探索“出土文物”,這些自主開發的文創產品,都是基于“文物+潮玩”理念誕生出的新文創,它們構建了觸夢巴蜀IP衍生體系。
“觸夢巴蜀”—沉浸式文創嘉年華,以文化展覽配套文創市集平臺,聚合全國各大優質博物館及文化企業文創產品進行統一展銷,旨在以文創融合的理念,促進優秀文創產品銷售轉化落地,形成以四川博物院為示范點,聚焦四川省眾多博物館、輻射全國博物館的文化創意消費市場,最終不僅成功地開發出“觸夢巴蜀”文化IP品牌,也打造出一批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爆款”。
為嘉年華活動專屬打造的IP人設形象—“國潮青銅少年團”(代表長江上游巴蜀文化的巴小蜀、代表長江中游荊楚文化的荊小楚和代表長江下游吳越文化的吳小越)在文創列車、網紅打卡墻處、特展景區直通車上隨處可見,深受觀眾喜愛。除了文創產品盛宴,此次文創嘉年華還打造了豐富多彩、內容各異的古風巡游、快閃表演等配套主題文化活動。觀眾們在觀展現場“邂逅”秦漢、魏晉、唐、宋、明各時期的人物,瞬間體驗“穿越千年”的生活場景,新奇有趣。
“觸夢巴蜀”文創嘉年華以戶外“文創列車”結合室內“沉浸式文創走廊”的新穎形式,集結了國內外48家博物館和一批優質文創企業的相關文創產品共1000余款近2萬件。包括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20多家國內博物館,以及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國外博物館的明星文創產品在嘉年華的文創市集平臺悉數登場。
“觸夢巴蜀”文創嘉年華因此實現了博物館界的多個首次—它是國內首創的博物館文物特展與文創嘉年華融合逛展游玩新方式;也是首次以文創嘉年華為載體打造博物館集合式展銷文創體驗;同時也是業內首次以“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展覽主題為靈感來源,原創開發展覽配套活動的IP人設。

當前蓬勃發展的博物館事業不但需要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的建設,更需要引入先進、成熟的管理理念參與博物館的運營,借助專業的管理思維和手段促成政府與企業間的合作,實現雙方利益訴求。在觸夢巴蜀文創嘉年華項目運營中,博物館聯合社會企業創新開發模式,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引入文化展覽配套文創市集平臺,聚合全國多家博物館及企業文創產品進行統一展銷,把戶外“文創列車”與室內“文創走廊”有機結合,通過展、演、游相結合的模式,把觀眾吸引到特定的地點,促進了文化產品的代入式消費。
此次項目實施,是試點單位積極響應《措施》文件精神的具體實踐,是博物館聯合社會力量對文化創意產品研發設計和創新經營的一次有益探索。在探索中博物館積累了寶貴的試點經驗,筆者總結了如下創新發展的要素。
隨著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樣性及多元化發展,博物館文創逐步成為“把文物帶回家”及“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手段及途徑。博物館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重視對館藏文物資源的系統梳理和分類整理,聚焦重點文物文化資源進行二次轉化,形成具有商用價值的IP資源庫。在此基礎上,博物館方能立足于本館藏IP資源優勢,及時有效地對接市場的需求,主題性地向企業發布IP授權計劃,以利于企業研發出品類豐富、市場認可度高,具有文化性、藝術性、實用性、創新性的文創產品。
博物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但在資源轉化利用過程中卻常常出現家底不清、不會用、怕出錯的困惑,制約了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發展。因此,立足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的實際,通過梳理館藏資源知識產權權利來源、類別、范圍來摸清家底,進而構建符合現行政策法規和博物館實際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和授權體系的總體思想,最終形成博物館知識產權管理辦法和授權制度,通過合理的運行機制最大限度地實現博物館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的轉化,將博物館文創置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宏觀體系和市場環境中,不斷推動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的良性發展。在提高博物館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增加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有效社會供給中實現博物館整體價值的提升和公眾文化需求的滿足。
在博物館文創產業的創新發展模式中,運營管理是核心的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與不同的合作方接洽、溝通、談判、擬定合同、監督執行。對于缺乏法律知識和市場經驗的博物館人來說,每一個環節都是極大的挑戰。因此,運營管理模式需要創新,突破博物館人單打獨斗的管理模式。在每個運營環節和流程中,需要配備熟悉知識產權法的律師和了解市場的第三方,協助博物館提前設計好一套符合博物館實際、以應用于不同授權類型和合作模式的管控的辦法。在運營過程中法務保障參與到博物館與合作方的接洽、談判、簽約環節,確保合作協議的嚴謹以及合作后,法務保障參與協議執行、權利金收取等監督管理環節,協助維護博物館的權益。
四川博物院是國家布局在中國西部的藝術殿堂和文化客廳,館藏文物資源豐富,年代序列完整。現有文物35萬余件(套),涵蓋古籍善本、巴蜀青銅、畫像磚石、石刻造像、書畫藝術、陶塑藝術、民族文物、革命文物等多個種類,以及史前、古代、近現代等歷史時期。館藏文物中,珍貴文物7萬余件(套),國家一級文物1 404件(套)。
博物館在文創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是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資源優勢,守正創新,以開放的姿態攜手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共同研發出具有文化承載力、表現力和傳播力的文化創意產品,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四川博物院通過觸夢巴蜀文創嘉年華活動,積極落實試點政策,創新開發方式,進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與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