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新
每個星系中幾乎都存在黑洞,我們的銀河系中央也存在質量接近40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人類發現黑洞存在是在上個世紀中葉。
1932年,美國天文學家沃爾特·亞當斯和小西奧多·鄧納姆使用分光鏡探測金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占96.5%,它吸收太陽的熱量,造成金星“溫室效應”,導致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82℃。


1933年預期獅子座流星雨的高峰將會出現,但沒有出現。天文學家認為可能是因為來自木星和土星的引力改變了流星群的路徑。
獅子座流星雨,被稱為流星雨之王,是與周期大約33年的坦普爾·塔特爾彗星相連的一個流星雨。在每年的11月14日至21日左右出現。一般來說,流星的數目大約為每小時10至15顆,但平均每33年至34年獅子座流星雨會出現一次高峰期,流星數目可超過每小時數千顆。

1935年,白矮星理論的先驅錢德拉·塞卡提出“一顆大質量的恒星不會停留在白矮星階段,我們應該考慮其他的可能性。”當時的他幾乎已說出現在黑洞的概念:“恒星會持續塌縮,這顆星體積會越變越小、密度越來越大”。
白矮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也有人認為,白矮星的前身可能是行星狀星云。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比如,天狼星伴星是最早被發現的白矮星,體積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

1938年德國和美國猶太裔核物理學家漢斯·貝特,解釋了為什么恒星能夠在長時間里持續向外釋放大量能量。他宣布,在恒星內部氫被融合成氦,這個過程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核聚變,使恒星閃耀數十億年。

1939年,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和研究生哈特蘭·斯奈德提出大質量恒星坍縮會形成一種小體積和大質量的物質。實際上,他指出的物質就是后來天文學家定義的“黑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奧本海默領導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參與的曼哈頓計劃最終研發出用于轟炸廣島與長崎的首批核武器,因此他被譽為“原子彈之父”。
火星有人居住的觀點在科幻小說里非常流行。1938年10月30日,在廣播電臺打工的年輕人奧遜·威爾斯,把廣播劇《火星人入侵》的小說原作《世界之戰》給老板看。老板批評說寫得不夠真實,于是他故意在廣播劇前面加了一段以假亂真的新聞節目,讓很多人誤以為電臺正在播新聞的時候,火星人真的入侵地球了,造成美國數百萬人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混亂。
日后有人這樣評價這一事件,說這是我們人類歷史上距離外星文明最近的一次。3年之后,奧遜·威爾斯自編自導自演了一部名垂影史、無數次被評為世界電影排名之首的影片《公民凱恩》。

馬克蘇托夫望遠鏡是一種用球面反射鏡和負彎月型厚透鏡的組合光學系統做物鏡的折反射式望遠鏡,于1941年由蘇聯光學家馬克蘇托夫首先制成。由于所用的透鏡由球面組成,在制造上比施密特非球面透鏡容易得多,使用也較方便。另外,反射鏡裝在鏡筒內,不受周圍空氣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