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麗,徐小萍,蘇曉敏,姚慧嬌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隨機選取2022年6月畢業的100名助產學生為研究對象,年齡20~22歲。
自行設計問卷,學生匿名填寫,問卷內容效度由6名資深母嬰護理專家組成,包含1名統計學工作者,2名護理教師。內容信度大于0.82,效度大于0.85。針對個別問題隨機選取學生進行深入訪談。結果用SPSS26.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整理。
(1)社會環境對就業的影響大部分表示環境對就業沒有太大影響(97%),但是66%的同學認為社會環境變化對找到滿意的工作有影響,84%的同學認為社會需求增加更加堅定了選擇本專業,長期從事母嬰相關護理占到90%以上,首選母嬰及相關護理占到74%,大部分同學都不后悔選擇助產專業,回鄉工作的同學占到74%。影響母嬰護理就業關鍵因素中,環境只有占3%,個人實際能力占到73%,學校搭建平臺占9%。具體情況見表1(P61)、表2(P61)。

表1 母嬰護理就業影響調查

表2 影響母嬰護理就業主要因素調查
(2)訪談結果如下:
①畢業后去向N1“個人比較喜歡小寶寶,愿意長期從事母嬰護理,當下有更多的母嬰護理就業機遇,更容易找到喜歡的工作”;N2:“目前比較迷茫,希望先就業然后再重新擇業”;N3:“畢業后打算工作2~3年后改行,目前母嬰護理市場大有前景,想自主創業”;N4:“大專畢業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畢業先努力專升本,個人學歷提升之后再考慮就業”。
②社會環境對就業影響N5:“大環境對護理人員需求量增加,相對就業更容易,也很幸運選擇本專業”;N6:“我更愿意選擇回老家工作,陪在父母身邊”;N7:“社會大環境如果不重視發展母嬰護理,會影響自己找到合心意的工作”;N8:“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感受抗疫前線英勇模范事跡,更堅定了自己學習母嬰護理及助產技術,以后去幫助更多的人”。
通過開設校企合作、情景模擬教學等,學生對從事一線母嬰護理行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母嬰護理教育過程中,學科教師重視思政教育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立德樹人、救死扶傷的精神,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從事當地的母嬰護理志愿服務;同時注重母嬰護理技能的培養,注重工匠精神,創造機會讓學生參加母嬰護理考證及比賽,讓學生在就業時能夠清晰認識到自己的目標,堅定就業的決心和信心。另外,國家推出了新政策,提高了母嬰護理崗位的待遇,促進學生選擇母嬰護理就業[2-3]。
隨著社會的發展,助產專業學生的就業選擇呈現多元化的趨勢[2],學生可以選擇孕產婦護理、助產、兒科護理、月子中心、產康機構、兒童早教中心等等。社會對母嬰護理人才需求增加,對學生和社會的雙向選擇有了一定的沖擊,大部分學生已經改變了非公立醫院不去的選擇。74%學生表示會選擇跟母嬰護理相關的行業工作,有59%學生將來可能會改行。在就業之際,需要學校進行相應引導,努力發展1+X母嬰護理教育,給學生多個考證機會,通過各種途徑拓寬學生的職業道路,例如舉辦就業招聘會,開班就業培訓班,發布行業最新就業動態等等,面臨多樣化的就業選擇,讓學生有能力應變和規劃未來的職業生涯。
政府應通過出臺相應政策和福利支持,吸引高學歷、年輕化的人才加入該行業隊伍中,以提升家庭母嬰護理員的整體素質水平,加上國家推行“就業優先戰略”,積極引導學生“先就業、后擇業”。從調查結果看,學生69%選擇就業26%學生選擇專升本,說明學校對學生的就業引導非常有效,學生就業心態穩定。從整體上看,相比一些研究數據有所提升[4-6]。這些得益于入校后學校的專業思想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專升本學生的比例26%,由于母嬰護理工作被重視,社會認可度得到提升,加上社會發展,工作環境逐年好轉,學生無論就業或從事專升本,對母嬰護理就業的意愿未收影響。
隨著社會發展,家庭經濟條件提高。學生來自獨生子女家庭較多,父母有能力在畢業前期提供經濟支持,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回身邊工作。數據顯示74%學生選擇回鄉工作,26%專升本學生選擇暫時不就業,其中大部分表示專升本考不上再考慮就業。第一時間表示就業的同學占69%,比起之前的相關研究[7],學生慢就業比例大幅提升,到一線城市或大城市就業的意愿不很明顯。
學校應該拓寬母嬰護理就業渠道,加大母嬰護理就業信息的宣傳和覆蓋,通過學校新聞和各種微信公眾平臺,充分使母嬰護理相關的就業信息引起學生的重視。另外學校需要和更多用人單位建立緊密合作基地,尤其是月子中心、產康中心、早教中心等等,充分建立學校和企業的緊密協作關系,將母嬰護理教育的全過程和企業融合,同時提供給學生相應的就業平臺,為學生多元化的就業開辟通路。
母嬰護理進入高職學生視野時間并不長,學生對母嬰護理的了解普遍不夠深入,學校和老師要做好長期就業指導的準備。從學生入校開始就要將就業思想貫穿始終,利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積極開展母嬰護理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通過社團活動讓學生真正了解助產專業,懂得社會對母嬰護理的需求,尤其是全面放開三胎政策下社會的變化,了解將來助產人才的職業定位和走向。通過學校陽明講堂、專業講座、社會實踐、課堂討論等等,建立多種方式,讓學生提高自己應對就業面試的素質能力和技巧,充分讓學生通過課堂和校園活動了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建立自信心。通過學工、班級發布就業相關政策等,讓母嬰護理就業信息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做好學生就業道路上的護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