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簡化方案》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漢字改革取得了階段性重大成果,對于漢字的國家標準建設具有劃時代意義,使漢字的識記、書寫與交流效率產生了歷史性飛躍,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成效。隨著時代的發展,《漢字簡化方案》潛在的問題也逐步顯現,有關漢字類推簡化原則的討論經歷了一波三折,最終也未能達成認識上的高度一致。時至今日,漢字簡化在政策解讀與部門執行方面尚存在抵牾,這在一定范圍內造成了社會用字的混亂,也給出版印刷與漢字信息處理行業用字規范帶來了困擾。
自漢字簡化工作啟動以來,《漢字簡化方案》的制定、發布、推行、應用和修訂經歷了一些反復。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并向社會公布推行《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3月,《簡化字總表》正式公布,總表實際收錄漢字2236個,總體來看,這一批簡化字的推行應用取得了明顯成效。1977年,國家語委推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但招致不少反對聲音。1986年6月,國務院批準了國家語委《關于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二簡字”被停止使用。1986年10月10日,國家語委發布了《關于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的說明》,重新發表了《簡化漢字總表》(以下簡稱《總表》),并對1964年的總表進行了個別調整,從此,漢字的形體基本穩定下來。2013年6月5日,國務院公布了《通用規范漢字表》(以下簡稱《字表》),共收錄簡化漢字8105個,對于《字表》以外的字能否進行無限類推簡化,并未作出明確規定。但字表課題組在《〈通用規范漢字表〉解讀》中作出了如下解釋:“《通用規范漢字表》根據國務院1986年‘今后,對漢字的簡化應持謹慎態度,使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的指示精神,對類推簡化采取了嚴格掌握的原則,一般不再擴大類推范圍;但考慮到漢字應用的現實,也收錄了少數已經被社會所習用,并符合《簡化字總表》規定的類推簡化字。今后表外字不再類推。”
可以說,由于方案制定者在認識上存在一定分歧,同時,政府有關部門在漢字類推簡化國家規定的解讀與執行方面也存在矛盾,于是引發了學界關于漢字簡化范圍的有限類推與無限類推的論爭。一種觀點認為,為了保持漢字形體的相對穩定,防止因無限類推而人為地造出大量的“新字”,給識讀、儲存和記憶帶來新的負擔,《字表》以外的字不宜進行無限類推簡化。也就是說,漢字類推簡化需要明確限制范圍,執行有限類推。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漢字簡化有限類推破壞了漢字繁簡的規范和統一,是在恢復繁體字,這反而給漢字使用增加了負擔,也造成了語文工具書執行標準的不統一,給社會使用帶來了麻煩。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有張書巖
、蘇培成
、袁建民
、朱宏一
等。還有一種觀點,對于漢字簡化整體上持批評或否定態度。王力認為:“只知道節省寫字的時間,卻忘了識字的困難,與書寫的難于正確”
。高玉指出:“我認為,局部看來,在當時,簡化字有它的合理性,并且有一定的效果,但整體來看,長遠來看,簡化字是錯誤的,它本意是簡便漢字,簡化漢字,但實際上是增加了漢字的負擔,使漢字變得更加混亂”
。
客觀審視漢字簡化歷程,《漢字簡化方案》的研制、發布與實施,包括其后續修訂與補充,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與語言文字進步的時代要求,“對當時的文化建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及時回應了不同時期漢字應用領域的相關訴求,解決了漢字應用的一系列現實問題”
。不過,從標準完善與成效提高角度來考量,現行《字表》仍有不少遺留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僅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舉例分析。
1.兼容性不足
芽孢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菌,可以形成孢子[3]。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利用的大多是枯草芽孢桿菌,運用芽孢進行繁殖,芽孢處在菌體中心位置,因為芽孢繁殖的特殊屬性,芽孢對于化學物質、高溫及干燥環境有著極強的抵御性,因此,枯草芽孢桿菌的應用受到化學物質、溫度及濕度的影響非常小。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解決漢字簡化的遺留問題,實現出版印刷與漢字信息處理用字的規范化,關鍵在于政府、行業、社會三個層面共同發力并形成合力,營造積極、健康、文明的文字生態環境,促進漢字簡化的國家標準、行業規范與社會應用的科學發展和良性循環。
②參見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02]高民終字第252號“白秀娥與國家郵政局、國家郵政局郵票印制局”一案。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頒布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漢字點陣字模集以后,相繼誕生了一批中文輸入法、漢語拼音輸入法;在此之后,手寫識別技術、語音生成系統又紛紛登臺亮相。截至目前,國內現有編碼方案420余種,其中,通過上機試驗并被采用作為輸入方式的亦有數十種。歸納起來,主要有5種類型:整字輸入法,字形分解法,字形為主、字音為輔的編碼法,全拼音輸入法,拼音為主、字形為輔的編碼法。可以說,各種編碼法瑕瑜互見。其中,全拼音輸入法已成為社會大多數使用者的首選。其優點是符合文字拼音化方向,方法簡單,操作便捷。這些輸入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為漢字信息處理帶來了革命性技術進步,大大提高了漢字的使用效率,對漢語言文字的應用、傳播與交流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1994年,國家語委《關于社會用字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社會用字是指面向社會公眾的示意性文字。其范圍大致包括計算機用字、出版印刷用字、影視屏幕用字和城鎮街頭用字四個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計算機用字、出版印刷用字是社會用字的重中之重。
《字表》沒有明確規定字表以外的字是否能夠類推簡化,而實際執行標準卻限制了對表外字進行類推簡化,這種矛盾性違背了漢字簡化的統一性。最明顯的體現是偏旁類推簡化的繁簡混用。比如,“辀”(音同舟)的字義是“車轅”;“轙”的字義是“車衡上貫穿韁繩的大環”“整車待發”;二字可搭配組合為“龍辀華轙”。又如,“轒辒”(音同汾溫)的詞義是“古代用于攻城的四輪車”。唐代沈佺期《塞北》詩之一:“朔風吹汗漫,飄礫灑轒辒。”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二回:“宋江傳令,修治轒辒器械,準備攻城。”諸如此類由相同偏旁字組成的詞語,因類推標準不一致而造成了繁簡搭配,識辨起來不倫不類、似是而非。這就反映出《字表》類推簡化原則的矛盾性和保守性,未能充分體現“標準”本身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價值與意義。
教育教學改革長期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 教育目標的達成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深度學習的熱點研究指向了學生的未來發展、指向了社會的變革動態,具有強大的研究生命力。就本文的主線教學研究而言,一線學科教學中想要促進深度學習的有效達成,應當增加其內涵變式、巧妙結合教學內容,才能夠有效指向深度學習發生與否的五大特征。
該次研究提示糖尿病自我管理手冊的應用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標,減少并發癥方面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3.未能嚴格體現從簡原則
漢字簡化,顧名思義應體現從簡原則,也就是說,應當“化繁為簡”“去繁就簡”。而現行字表中有許多理應簡化的繁體字依然沿襲舊制,一些字名義上簡化了,但實際結果卻使筆畫增多、書寫效率降低。如“冒”(簡體)與“冐”(繁體),“強”(簡體)與“強”(繁體)。特別是,一些異體同義字的簡化優選理據令人費解或置疑。比如,“贊”的繁體字為“贊”“賛”和“讚”,其中,“贊”字源起于漢代文字與《說文解字》小篆的訛寫。那么,無論是從筆畫省減、書寫便利角度,抑或是從文字初義角度來看,“賛”都應當是簡化的首選字形,更何況該字的“貝”字底可從“貝”簡化。再如“墣”字,《字表》依然延用了繁體字。《說文解字·土部》:“墣,塊也。從土菐聲。圤,墣或從卜。”這說明與“墣”異體同音同義的“圤”字古已存在。相比較“仆”“撲”“樸”等字的簡化結果,類如“墣”“璞”“鏷”“穙”“濮”等字的簡化顯然措置失當,未能嚴格體現從簡原則。
1.各輸入法執行的漢字簡化標準不統一。李志江指出:“計算機輸入系統與《通用規范漢字表》并不完全協調一致。”
有的執行了《總表》標準,有的執行了《字表》標準,還有的表內字由于系統未予收錄而無法呈現,需要重新造字。比如,趙孟兆頁的“兆頁”字。又如,“置”字的電腦屏顯字形與《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標準字形一直存在著較大出入,該字的“直”字底中的三個橫畫為一個豎畫所取代。
《字表》對很多同音異體或同音異義繁體字采取了“強制性”“一刀切”的合并歸類簡化原則,體現出為簡化而簡化的傾向,結果是導致了一些形象、生動、具有生命力的漢字“主權”被剝奪并退出歷史舞臺。歸并后的字形偏重于簡化而隱蔽了原義,割裂了新舊字形的歷史承續,也使字義表達失之于寬泛、籠統,不能體現被“收編”字義的精確性、形象性和專指性。如“挽”與“輓”、“后”與“後”、“范”與“範”、“舍”與“捨”,等。
美國種植的大豆品種同中國種植的大豆品種有何不同?依據新近完成的中國大豆基因組測序,科學家發現,中美大豆品種在基因組上存在著大量的遺傳變異。中國大豆基因組測序的完成,為優良大豆品種的培育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表于最新一期的《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上。
漢字簡化遺留問題表明:1.漢字簡化的政策規定與標準執行過分強調了計劃性與穩定性,而未能兼顧時代性與進步性;現行《字表》雖然對原有漢字簡化方案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訂和調整,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方案中的癥結問題,以及《字表》與《總表》不兼容所產生的新問題,未能實現與時代社會發展的同步。2.有限類推與無限類推爭論的焦點是類推簡化的原則與范圍,實質上反映了漢字簡化國家標準本身存在著不夠標準或疑闕成分。3.社會用字混亂、行業執行標準不統一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政策制定、部門解讀與實際執行之間所存在的矛盾,以及方案制定者與部門執行者的思想認識尚未達成高度一致,協調機制不夠暢通,補救措施相對滯后。
《字表》“說明”第十條明確規定:“本表可根據語言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實際需要適時進行必要補充和調整。”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在新形勢下,無論是有限類推還是無限類推,都不應當以“規范/不規范”的二元論觀念進行評判,而使問題變得極端化或復雜化;應當切實觀照語言文化生活的客觀需要,充分開展調查研究,以科學性、合理性、兼容性和前瞻性為原則遵循,使“標準”能夠兼顧穩定性與進步性、政策性與社會性、專業性與普及性,在類推原則、簡化范圍、修訂周期上切實做好安排部署與貫徹落實。王敏指出:“語言規范化研究的目的應包括明確或設立規則的功能。現在還應考慮通過規范化促進和保障語言生活的和諧發展。因此,新時期的語言規范化研究要提出更具有闡釋能力的研究框架,能夠解釋規范化各種措施的作用機制,能夠解釋語言應用當中一直存在的不規范現象,能夠分析判斷如何取得良好的規范效果。”
因此,我們既反對以狹隘的個性需求撬動既有的共性秩序,也不贊同以“標準”的“穩定性”桎梏文字的生命力。
2.未能高度體現統一性
2013年,《國務院關于公布〈通用規范漢字表〉的通知》強調指出:“制定和實施《通用規范漢字表》,對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促進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用規范漢字表》公布后,社會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使用應以《通用規范漢字表》為準,原有相關字表停止使用。”該《通知》對《字表》的性質、意義與地位進行了高度概括,并對出版印刷、計算機用字規范提出了要求、劃定了范圍。
出版印刷與漢字信息處理是漢語言文字的重要載體和傳播交流媒介,對于漢字的標準化建設與規范化應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傳統出版印刷的編輯、排版、印刷流程已實現網絡化、電子化和數字化,漢字信息處理已成為當代出版印刷的核心技術手段。鑒于二者的關聯度和交織性,這里重點對漢字信息處理用字規范進行分析探討。
所謂“漢字信息處理”,是指對漢字信息的收集、整理、編碼、輸入、轉化、存儲和輸出等。其中,編碼是該系統的關鍵。我國的漢字信息處理在經歷了手工處理、機械信息處理歷史階段之后,步入了計算機處理這一關鍵時期。隨著計算機科學的不斷發展,計算機已經從初期的以“計算”為主的一種計算工具,發展成為以信息處理為主、集計算和信息處理于一體的重要技術手段,而漢字處理的關鍵任務是解決計算機的漢字輸入輸出問題。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從根本上突破了漢字輸入輸出這一關鍵性技術難題,我國的漢字信息化處理技術平臺已發展成熟。同時,隨著計算機軟件技術的開發與微電子技術的普及,微型計算機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從而為漢字信息的計算機管理與應用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目前,漢字信息化處理技術已成為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漢字信息處理過程可分為漢字輸入、加工處理和輸出三個階段,由硬件(包括中央處理機、存儲器、輸入輸出設備等)、系統軟件(包括操作系統、實用程序、數據庫管理系統等)、應用程序和數據庫組成。對于漢字信息處理系統的使用者來說,其關涉環節在于輸入與輸出,即需要通過服務方所提供的輸入、輸出程序,實現對系統內字、詞、句目標的檢索、組織與完成。因此,漢字信息處理行業能否為社會應用提供科學、規范、便捷的服務系統,對于漢字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意義重大。
在路橋工程項目的施工過程中,混凝土裂縫一般包括貫穿縫、深層縫及表面縫等類型,其中貫穿縫是路橋施工裂縫中最為嚴重的裂縫類型,主要是全倉的水平、鉛直縫或壩塊縫深度大于兩個澆筑塊,或者側面縫長大于8~10m,較大程度上破壞了壩體的整體性,需采取有效方法來提高其應力狀況。深層縫長度一般在2m左右,寬度0.2~0.4mm,深度1~5m,主要由表面縫引起,對路橋有較大的危害性,需封閉處理。表面縫較為普遍,裂縫相對較窄,在一些情況下可以自行封閉,危害性較小[1]。
4.合并歸類不夠科學合理
2.各漢字信息處理方自主研發漢字字形,體系中的新字形、舊字形、異體字、藝術字體等同臺亮相,給標準字形的正確選用帶來了麻煩,給簡化字形的統一標準與通用規范帶來了困擾,也給非標準字形的社會流通開了綠燈。如“吿”“靑”“兌”“沒”等字,仍是各漢字輸入欄中的常見字形,在簡化字出版物、社會性廣告用字中時有呈現。
3.全拼音輸入法明顯存在以下“短板”:一是拼音輸入不受漢字簡化、字形改變的影響,可以“盲打”,因此錯誤率較高;二是不認識的字無法通過拼音輸入完成;三是同音字較難處理,特別是對同音異形字詞句的自動甄選、智慧識別、有效輸出的正確率不夠高,存在不合理、不科學、不夠人性化等情況,容易造成操作成本的浪費和使用效率的下降,并給漢字的規范應用帶來阻撓或干擾。
上述情況反映出三個層面的原因。一是政府層面:現行漢字國家標準需要進一步修訂完善,有關政策解讀與執行環節需要統一步調,對于行業的指導、監督與管理機制需要進一步理順健全;二是行業層面:漢字信息處理行業執行標準不夠嚴格與規范,系統建設存在一定漏洞,社會責任、服務意識、自糾手段亟需加強;三是社會層面:漢字使用者尚未普遍形成主體意識,對于漢字簡化國家標準的認知度、參與度和積極性有待提高,對于行業系統的使用與接受處于“隨機性”和被“綁定”狀態,對于行業系統的改進與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的社會監督與信息反饋機制。
隨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和語文事業的發展,大量古典詩詞、古籍文獻進入當代閱讀領域,現行《字表》已不能滿足人們對表外字的使用需求。特別是,一些所謂的“死字”逐漸被“激活”,而實際上有很多字的本義至今沿用,并且是表內字所無法替代的,但這些字始終未被《字表》所簡化和“收容”。比如,“鈌”(音同決)的字義為“刺”“馬身上的裝飾物”,“鈌云劍”是指“刺穿云層的利劍,比喻匡合天下的本領”,常見于歷代詩文中。又如,“纁”(音同曛)的字義是“淺紅色”,“古通‘曛’,黃昏的陽光”。唐代皎然《送穆寂赴舉》:“天子錫玄纁,傾山禮隱淪。”唐代王維《送高適弟耽歸臨淮作》:“公吏奉纁組,安車去茅茨。”“纁”與“絳”(音同降,字義是“深紅色”)本為一對“孿生字”,遺憾的是,《字表》對二字進行了割裂性對待與區別化處理。
(2)已實施超低排放的火電機組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的實際排放績效范圍(30~51 mg/kWh,87~112 mg/kWh,5~8 mg/kWh)均低于理論計算值(110 mg/kWh,160 mg/kWh和16/32 mg/kWh),表明理論計算值具備較高的實際操作性和可實現性。
1.完善漢字簡化國家標準,厘定漢字類推簡化范圍,為行業字庫體系的標準依循和用字規范提供有力支撐。現行《字表》的疑闕是造成行業用字規范失序、失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相關行業“違規”進行彌補代償的客觀原因之一。因此,政府應考慮社會文化消費的客觀需求,以及出版印刷、計算機行業的運行實際,適時調整現行《字表》的兼容范圍。在新的修訂方案尚未形成、實施之前,指導監督并適當放寬對出版印刷與漢字信息處理行業字庫容量的限制,使之成為《字表》內現有容量與《字表》外用字需求之間的“緩沖帶”。這樣做可謂一舉多得,既能夠體現漢字簡化國家標準的目的性與權威性,又能夠滿足社會對表外字的使用需要,也能夠有效發揮行業字庫系統的社會服務功能,進而拓寬漢字簡化方案的實用范圍。
2.政府對出版印刷行業的監督管理已成為日常工作重點,而在漢字信息處理領域的監督管理方面則存在著缺位或盲區,對行業執行標準與字庫系統認證失之于“粗線條”或走過場,對行業系統的自主建設與應用成效,也未能形成政府指導、專家評定和社會監督的良性互動機制。
3.政府應建立健全網絡用字的認證體系、評價體系和監督體系,完善預防機制與糾正措施。政府對漢字信息處理行業標準的研究、制定與實施具有政策性主導地位,在行業系統的建設與應用方面,政府職能更多地體現為指導性和監督性,過多干預或監督管理不到位都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就目前狀況來看,政府部門對網絡用字監督管理的技術手段和覆蓋能力均有待加強。
4.政府應加大對漢字信息處理自主知識產權的宣傳與保護力度。漢字信息處理系統的技術研發,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而網絡盜版、侵權行為使研發者的知識產權和經濟利益遭受到侵害與損失,一些企業甚至發出了“字體不掙錢,打假掙錢”的感慨。近些年來,我國在自主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取得顯著成效,而在漢字信息處理自主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還需要加大力度。
5.政府對漢字繁簡字形標準的制定,應考量臺、港、澳地區以及日、韓等國家的漢字使用習慣,做好對國內相關行業“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系統研發的指導與支持,助力實現漢字國家標準系統與相關地區、國家漢字系統的兼容、共享與統一。
ωα=(wlk)T表示第 l個專家給出的第k 個因子的主觀權重;l=1,2,3, …,L,共L 個專家;k=1,2,…,m,共 m 個因子。
1.遵守國家規定,完善字庫體系。把握好字庫建設的“度”與“量”,既不能有缺失遺漏,以保證漢字應用的社會所需;也不能無限擴容,違背漢字簡化的相關規定。
2.執行國家標準,優化字形構造。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數字化中文字體的開發已達421種。繁簡字形加工處理必須符合國家通用標準,保持系統內新舊字形的標準化和統一性,避免字形、字體研制失準、失據。有關漢字藝術字體的研制與應用也要遵守國家標準規定,應體現漢字形構的基本原則與規律,不作過度的藝術變形或夸張設計,避免給體認與使用造成誤區或負擔。
(4)Because he has to support his family,he cannot refuse to overwork.
3.密切關注漢字簡化政策動向,及時做好現有系統的技術跟進、更新與完善。鑒于字庫系統研發的綜合成本,以及使用者對于新舊系統更新需要有一個認知、參照與適應的過程,漢字信息處理系統提供方應做好新字庫系統對舊字庫系統的合理兼容,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系統服務。
4.優化漢字信息處理系統的關鍵技術性能,保持輸入、字庫和輸出環節字形、字體的穩定性與統一性。鑒于漢語拼音應用的便利性與普及度,各漢字拼音輸入法提供方應以理念創新與技術進步為著眼點,以系統建設的準確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為著力點,加強輸入環節的智能化識別、輸出環節的有效性組成的技術研發力度,使智慧識別系統進一步體現人性化;同時,提高對不合理輸入與不規范輸出的攔截率,對于那些已實際存在而違背漢語言文字標準規范的詞語應納入停用范疇。
5.鑒于漢語拼音推廣應用的趨勢以及全拼音輸入法所存在的缺陷,相關企業應把音碼和形碼并用雙軌制開發作為一項重要目標,以有效解決和彌補全拼音輸入法在方言發音不準、專業性用字量大等方面所存在的困難與不足。
6.強化社會責任,履行社會義務,滿足語言文字生活的消費訴求,保護消費者的文化權益;相關企業應正確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企業之間應打破行業壁壘,實現技術聯盟與系統聯通,為漢語言文字的標準化建設與規范化應用、為文化強國戰略與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1.漢字使用者既是《漢字簡化方案》制定、推行與應用的目標主體,也是出版印刷與漢字信息處理產品與技術的消費主體,對于漢字簡化國家標準的推廣應用,對于行業系統的規范建設,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應具有漢字使用者的責任意識、規范意識、參與意識和監督意識。
2.漢字使用者應關注漢字簡化的國家政策動向,加強對現行標準字形、字體、字義的學習、理解與識記能力,提高漢字的規范使用能力,培養“咬文嚼字”的興趣,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工作和生活習慣。
式中:k為模型參數個數,k=l+m+n,l,m,n意義如前節所述;N為總樣本個數;為擬合殘差方差,為擬合殘差(N×1維向量)。
3.《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漢語辭書是日常漢語學習必備的傳統工具書。值得注意的是,各種網絡漢語辭書以其便捷性和庫容量而受到人們的青睞,但網絡辭書字庫體系存在著不標準甚至是不正確的字詞解釋,對于漢字使用者特別是漢字職業工作者來說,應正確甄選與審慎使用網絡辭書。
其一,課程科目設計不合理[1]。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織編寫了《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確定了法學專業的《民法學》、《刑法學》等16門課程屬于核心課程。實踐證明,這16門核心課程對于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法學人才是必需的、不可或缺的,但對于獨立學院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來說,顯然是理論類課程偏多、實務類課程偏少。依據這種課程體系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職業技能得不到應有的強化訓練,自然動手能力差,難以體現出獨立學院法學人才培養的特色和優勢。
4.鑒于傳統印刷與漢字信息處理領域盜版、侵權行為的實際存在,漢字使用者應樹立社會責任、文化責任和市場責任意識,自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與文化市場秩序,積極抵制盜版、侵權等違法違規行為。
王敏、劉朋建指出:“語言文字規范關涉到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對教育、傳媒、出版等文化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因此國家語言文字規范本質上是社會公共服務工作,也是一項基礎文化建設工作,需要兼顧公共政策、學術研究、社會應用。”
筆者認為,當前漢字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理性觀照新時期語言生活的社會訴求,客觀檢視漢字簡化政策的利弊得失,科學厘定漢字類推簡化的合理范圍,優化完善現行《字表》的庫存兼容,重點做好對出版印刷、漢字信息處理行業用字規范的指導、監督與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企業和社會三個方面的協調機制、互動機制和反饋機制,為漢語言文字的國標化建設、國際化傳播和長遠發展規劃提供政策、系統與應用的合力支撐。
[1]張書巖.《通用規范漢字表》以外的字應準許類推簡化[N].光明日報,2013-12-14.
[2]蘇培成.漢字偏旁類推簡化的范圍[J].漢字文化, 2014,(3).
[3]蘇培成.“表外字不類推簡化”不是國家的政策[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4).
[4]袁建民.《簡化字總表》的類推簡化原則不能丟[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5]朱宏一.《通用規范漢字表》簡評[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6]王力.漢字改革[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7]高玉.漢字簡化理由及其反思[J].中國現代文學論叢, 2018,(2).
[8]王立軍.當代漢字應用熱點問題回顧與思考[J].語言文字應用,2020,(2).
[9]王敏.語言文字規范化的多重視角[J].語言規劃學研究, 2017,(2).
[10]李志江.表外字能不能寫成繁體字?[J].編輯學報, 2022,(1).
[11]王敏,劉朋建.外語中文譯寫規范工作的原則與方法——兼及新時期國家語言文字規范服務工作的特點[J].語言文字應用,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