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樂佳,楊晶晶,聶藝云,孫樹源,郝有祺,趙洋,杭嘉琪,張蓮珠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水產與生命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南省熱帶海洋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海南 三亞 572022)

巴沙魚是東南亞國家的重要淡水養殖品種,因其肉質鮮嫩肥厚、肌間刺少、魚片出肉率高、易養殖等優點,近幾年在中國乃至世界多國消費市場的銷售比例迅速攀升。巴沙魚產業在我國不斷發展壯大,從源頭育種,再到養殖、加工、運輸和銷售,已經逐漸形成個性化產業鏈,對巴沙魚的研究與應用也在不斷開發和拓展,涉及養殖、食品、醫藥、化工、生物材料等多領域。現對巴沙魚[低眼無齒巨鯰(楂魚)]的生物學特性、養殖概況及用途等進行綜述。
巴沙魚體表無鱗,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頭背較長,吻端扁平,幾乎無上顎齒。體內具一單室鰾,鰾中分布大量的毛細血管,為輔助呼吸器官,有利于其在低氧環境下生存。巴沙魚屬熱帶淡水魚類,常活動于中上層水域,喜群集生活。適宜生長溫度為22~32 ℃,不耐寒,水溫低于18 ℃時,魚體活力下降,攝食能力下降,低于10 ℃時,巴沙魚會出現凍傷甚至死亡現象。巴沙魚在自然環境中有產卵洄游習性,體外受精,產黏性卵。食性方面,自然環境下的巴沙魚為雜食性魚類;養殖條件下的巴沙魚,根據不同的生長階段,投喂專門的粉料、破碎料、膨化飼料,其腸道長度與自然環境中生長的巴沙魚有差別。
巴沙魚養殖主要在東南亞地區,包括孟加拉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老撾、柬埔寨和中國的廣東、廣西及海南省,其中越南產量最大,2018 年產量超過130 萬t。巴沙魚在適宜的養殖條件下,每667 m產量為15 000~20 000 kg。我國巴沙魚早期來源多依靠進口,自2018 年起,受進口商品正關影響,其養殖業在國內逐漸發展。因巴沙魚在大部分地區無法過冬,國內養殖業多分布于華南地區的廣東、海南等地區,廣東省2019 年年產量7 700 t。
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于2019 年開始引進巴沙魚養殖技術,探索在非熱帶地區養殖巴沙魚的可能性。應對策略是直接引進一齡魚種,當年上市,避免越冬,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另外在湖南地區,養殖周期較短,結合其他魚種的苗種培育,充分利用池塘資源,實現養殖經濟效益最大化。綜合考慮養殖效應,巴沙魚幼魚的最適投喂頻率為2 次/d。
巴沙魚對低氧有較強的耐受力,對溶解氧要求并不苛刻。另有研究發現,養殖密度對巴沙魚幼魚的[平均體質量為(18.49±0.2)g]生長具有重要影響,從11 尾/m的密度開始,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加,巴沙魚生長性能基本呈下降趨勢,其生長受到抑制,餌料系數偏高。
由于飼料的品質不同,養殖的巴沙魚成品魚肉有2 種顏色,白色和黃色,黃色的檔次低、價格低,目前黃色肉(黃肉癥)可以通過添加專業的體內抗氧化劑得到初步解決。
巴沙魚達到上市規格時即可捕撈,時間一般在8 月份以后,一般要求1 個池塘的魚,1 次性捕撈出售。由于巴沙魚出魚和傳統魚類不同,如1 次捕撈不完,隨著時間的延長,后續就會有死魚,而且越往后魚掉膘越嚴重。
早期巴沙魚養殖,依靠從湄公河地區自然撈捕獲取魚苗,直至1997 年,越南地區巴沙魚人工繁育技術獲得突破,魚苗可以實現量產。2010 年,廣東進行了繁育試驗,目前我國巴沙魚繁育技術也已成熟,廣東、海南等地已有種苗繁育場。
由于養殖環境與野生環境條件的差異,人工養殖的魚類,其腦垂體不能大量分泌促性腺激素(GTH),因而通常不能自行產卵繁殖,必須進行人工催產。親魚養殖過程中,雄魚一般4 齡成熟,雌魚需生長5 年以上才能成熟。水溫達到25 ℃以上時,可挑選體格健壯的成熟親魚進行催產,需全程避光,催產后采用干法受精,將卵和精子擠入盆中混合,受精率可達90%。采用注射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HRH-A 和地歐酮(DOM)藥物組合催產的林彼方法誘導排卵,催產率100%,排卵率100%。
腸炎、肝膽綜合征、黃肉癥、寄生蟲及病菌感染是巴沙魚的多發病。巴沙魚病害應以預防為主,一旦病菌侵入,極難治愈。常用預防和治療的藥物有食鹽、生石灰、高錳酸鉀、水霉凈及敵百蟲等。
腸炎是目前巴沙魚較嚴重的疾病之一。養殖者往往采取高密度養殖巴沙魚的方式,大量投餌。巴沙魚吃料過多時,不但會增加其消化道負擔,容易患上肝膽綜合征,而且會因自身代謝產物的增加,導致水質惡化,從而使免疫力降低,容易被細菌侵染而患上腸炎。
防治巴沙魚腸炎,首先保證水質良好,定期調控,保持養殖池塘水體“肥、活、嫩、爽”,用氯制劑或醛氨(戊二醛+苯扎溴安)等藥物對養殖水體定期消毒;其次嚴格控制投喂量,不過量投喂;若發現養殖魚體有腸炎病發生,盡快使用硫酸新霉素拌藥餌內服5 d。另外可使用中草藥防治,其具有低毒、無殘留、環境友好等特點,單一草藥如烏桕葉、黃芪、菖蒲、馬鞭草、山藥、大蒜、半邊蓮、穿心蓮、黃芩等,或復方如根蓮解毒散、蒼術香連散等,使用時拌入餌料口服或者藥浴。
肝膽綜合征,通常認為是飼料中的必需脂肪酸、蛋氨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過低,而脂肪含量、不飽和脂肪酸、真菌和三聚氰胺含量過高,以及水環境在高密度養殖、重金屬污染下惡化等一系列綜合原因所導致的疾病。可以通過選擇蛋白質轉化率高的飼料、科學投喂和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中草藥等常規防治方法,常用藥物如肝膽利康散、龍膽瀉肝散、魚肝寶散和柴黃益肝散等。
黃肉癥也是養殖巴沙魚的常見疾病,目前尚未發現與巴沙魚黃肉癥相關的病原,提示可能為一種營養代謝性疾病。黃肉癥主要發生于成年巴沙魚,發病季節為雨季,病魚通常容易感染外部寄生蟲及細菌性疾病。黃肉癥的總體臨床癥狀為貧血、失質量、腹水以及肉片發黃,發黃的順序一般為腹腔中的脂肪、富含脂肪的腹部肌肉,最后再擴散到全身肌肉。推測其原因是體內不飽和脂肪酸氧化,形成脂褐素所致。對患有黃肉癥巴沙魚的肝臟、脂肪和肌肉病理切片發現,有大量的黃色團塊和顆粒,經抗酸染色確定為脂褐素,是細胞在自由基攻擊損傷后留下的痕跡。
在巴沙魚黃肉癥的綜合控制方案中,可通過調整飼料(使用專門的巴沙魚飼料或減少飼料中玉米的含量)、調整投喂方式(適當減少投喂頻率)、給予一定劑量的抗氧化劑等措施,以改善癥狀。

運動型氣單胞菌敗血癥,由嗜水產氣單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引起,也是巴沙魚容易得的一種疾病。Nauclea subdita(Korth.) Steud.(NS)為一種半水生植物(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有生長),其樹葉提取物(NSA),對嗜水產氣單胞菌造成的巴沙魚腎臟及肝臟血液學和組織學改變具有保護作用,可降低病死率,降低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及淋巴細胞活性,減輕炎癥反應,嗜水產氣單胞菌感染后,血紅蛋白和血球壓積減少,經NSA 治療改善明顯,可減少腎臟及肝臟中壞死區域。表明NSA具有刺激巴沙魚免疫系統,增強抗病力的作用。
Son 等從養殖水體中分離出嗜水產氣單胞菌的2 種噬菌體,對嗜水產氣單胞菌進行生物防治。結果表明,噬菌體對抗生素耐藥菌株也有較好的作用,在試驗條件下,可抑制病菌的生長,提高試驗魚的存活率。
小瓜蟲是淡水養殖魚類常見的寄生生物,主要寄生在魚類的皮膚、鰭、鰓、頭、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白色小點狀胞囊,魚體可見白點,故又稱“白點病”。診斷小瓜蟲病,目檢病魚鰓絲充血,皮膚和鰓分泌黏液,體表可見混濁白膜和點狀充血,出現炎癥,嚴重時鰓上皮組織增生、潰爛,魚眼角膜被小瓜蟲寄生會失明。病魚食欲下降,身體瘦弱,游動緩慢,呼吸困難,可造成魚類病死率達60%~70%,嚴重的甚至全塘魚死亡。鏡檢可在白點處發現許多小瓜蟲。使用強氧化劑可殺滅小瓜蟲,投喂青蒿末藥餌對控制小瓜蟲病有效果,而改善養殖環境對防控小瓜蟲尤為重要。
巴沙魚會受到養殖環境重金屬及有毒物質的干擾,從而對機體造成損害。比如砷及有機磷農藥的毒害作用。硒納米顆粒和維生素B聯合使用,可以明顯降低巴沙魚體內砷的生物積累。有機磷農藥殺螟松廣泛用于玉米除蟲以及養殖塘中的苗種培育階段。Islam考察了殺螟松對巴沙魚幼魚的毒害作用,96 h 半數致死濃度為5.886 mg/L,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顯著降低,白細胞明顯增多,微核產生的頻率顯著增加,提示需要密切監控養殖池塘中水的質量。
巴沙魚身體兩側肌肉較厚,屬于白肉魚種,無肌間刺,且相比鱈及其他白肉魚價格較低,深受消費者歡迎,巴沙魚的出肉率達40%。巴沙魚肌肉中總氨基酸含量為85.29 g/kg,氨基酸評分為2 882 mg/g(N),高于標準模式下2 230 mg/g(N)。EAAI 值為93.71,表明巴沙魚肉營養均衡。
巴沙魚魚肉粗蛋白質量分數為9.8%,粗脂肪質量分數為1.00%,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的8.52%,氨基酸指數為93.71%,含有12 種脂肪酸,礦物質元素鈉(Na)、鉀(K)、磷(P)、鎂(Mg)、鈣(Ca)等含量尤為豐富。可以鮮魚、冰鮮魚形式出售,或者加工成冷凍開背魚、魚片以及魚豆腐、即食魚、干制魚、魚肉串等產品銷售。同時冷凍巴沙魚肉可通過酶解制備成海鮮調味基料。
巴沙魚肉片在冷凍前,一般會加入一定量的多磷酸鹽,以保持魚肉中的水分,另外冷凍的溫度及保存時間都會影響魚肉質量。Guimar?es 等對越南產的巴沙魚冷凍肉片的化學參數進行評定,結果表明,每100 g 冷凍巴沙魚肉片樣品中含有水分83.83~85.59 g、蛋白質12.51~14.52 g、脂類1.09~1.65 g、灰分0.76~2.38 g。在抽檢樣品中,30% 樣品多磷酸鹽超標,50% 樣品汞含量超標;氨濃度檢測表明80% 樣品開始發生降解[1 g 樣品中m(NH)為0.12~0.34 μg],20%樣品已經嚴重降解[1 g 樣品中m(NH)為1.87~1.94 μg]。由此可見,應對巴沙魚肉片生產、運輸過程進行有效的監控,確保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巴沙魚產品。
魚皮為巴沙魚加工過程的下腳料,可進一步提取膠原蛋白及制備明膠。魚皮中水分含量為66.14%,灰分含量為0.76%,粗脂肪含量18.0%,粗蛋白含量87.29%。以酸提取法獲得巴沙魚膠原蛋白的提取率為58.2%,用胃蛋白酶(豬胃黏膜)酶解法提取率為22.0%,其中脯氨酸和羥脯氨酸含量最高,主要為I 型膠原蛋白;巴沙魚魚皮膠原蛋白經化學交聯后,其變性溫度提高1.6 ℃,能增強其張力和穩定性。以巴沙魚膠原蛋白為原料制備的海綿,經兔耳止血和肝臟止血試驗后,證明其具有較好的止血效果,具備開發成為止血材料的特性。將巴沙魚魚皮膠原蛋白支架材料,在兔顱骨缺損修復中作為屏障膜,可以起到引導骨再生的作用。巴沙魚膠原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較為適宜的變性溫度,但降解速率較快,需改進。
巴沙魚魚皮水解獲得的明膠與哺乳動物明膠相比,具有黏度高、凝膠熔化溫度低等特點,可以作為軟膠囊、軟糖的生產原料,還可以代替豬明膠添加在食品(如香腸)中,提高食品的保水性和彈性,延長保質期。
巴沙魚體其余部分也有很好的用途。魚鰾可加工成巴沙魚膠和即食的鹵制魚鰾,其他下腳料可加工成魚粉,提取魚油。應充分利用巴沙魚資源,形成完整的巴沙魚產業。
巴沙魚作為外來淡水經濟魚類,其養殖產業近年來在我國發展迅速,不但可提供營養豐富、深受歡迎的食用巴沙魚肉,在醫藥、飼料、化工等領域也有所開拓,是具有極大開發潛力的養殖品種。目前國內在養殖巴沙魚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對巴沙魚的結構、生理、代謝、免疫、病害、繁育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