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明星,石葉忠,高心明,馮彬彬,王紅波,竺俊全*
(1.寧波大學教育部應用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浙江 寧波 315211;2.新昌縣水產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新昌 312500;3.寧波市鄞州環亞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浙江 寧波 315100)
馬口魚(Opsariichthys bidens)屬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馬口魚屬(Opsariichthys),在我國大陸各主要水系均有分布。馬口魚喜集群生活,以小魚、小蝦和水生昆蟲為食,因其肉質鮮嫩、營養豐富,頗受消費者青睞。馬口魚具有繁殖能力強、生長速度快、病害少等特點,是一種適合在山區進行設施養殖及游釣業開發的特色經濟魚類。目前,有關馬口魚的研究報道,已見胚胎發育、精卵發生、消化系統結構、遺傳多樣性、營養成分分析、人工繁殖及養殖技術等方面。在其生長特性研究方面,蘇家勛等研究了湖北三道河地區野生馬口魚的生長特性,劉小燕等研究了湖南安化野生馬口魚的生長特性,占姚軍分析了青弋江野生馬口魚的生長特性。然而,馬口魚在池塘養殖條件下的生長特性至今未見報道。于2020 年10—12 月及2021 年3—6 月,對寧波市環亞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池塘人工養殖試驗條件下的3—5 月齡及8—11 月齡馬口魚進行隨機采樣,測定其生物學參數,分析其雌雄魚生長差異、各基本生長指標間的相關性及生長特性,旨在了解池塘人工養殖條件下馬口魚的生長規律,豐富馬口魚生長生物學資料,為馬口魚人工養殖提供理論依據。
1.1.1 池塘條件
養殖池塘位于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環亞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面積為1 800 m(100 m×18 m),池深約1.4 m,配備進排水管道。為防水鳥襲擾,在池塘上方和四周設置防鳥網。苗種放養前1周,對池塘進行清塘除害,然后進水至1.2 m 深,并施肥培餌。
1.1.2 試驗材料
試驗所用馬口魚苗由寧波市環亞水產養殖有限公司于2020 年6 月繁育而成,至2020 年8 月1日放養時,平均體長為3.16 cm,放養密度為60 尾/m。
1.1.3 養殖管理
養殖過程中,根據池水質情況適當添、換水,保持池水深度0.8~1.2 m,pH 值6.8~7.8,透明度30~40 cm,適時開啟增氧機,保持水體ρ(溶解氧)在5 mg/L 以上;每日06:00—07:00 和17:00—18:00,定點投喂“甬欣牌”配合飼料(粗蛋白質≥40%,粗脂肪≥3%,粗纖維≤6%,粗灰分≤18%,水分≤12%),投喂量為魚體質量的2%~5%,并根據魚體規格、水溫、天氣變化等情況適當增減,越冬期間不投餌。每日07:00、17:00,測量并記錄池塘水溫及溶解氧含量。
2020 年10—12 月與2021 年3—6 月,每月月末采樣1 次,1—2 月越冬期不采樣。每次采樣,從池塘中隨機取80~100 尾,帶回寧波大學實驗室暫養2 h后進行生物學測定。參照《魚類學實驗指導》方法,用游標卡尺(精確到0.01 mm)測定全長(L)、體長(L)、體高(H)、體寬(D)、頭長(E),用電子秤(精確到0.01 g)測定體質量(W)、肝質量及性腺質量。
采用Excel 2010 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分析,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使用SPSS 21.0 軟件的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對數據進行顯著性分析,顯著性水平設置為0.05。各項生長參數和計算公式如下:肥滿度(%)=(W/L)×100%;肝體比(%)=肝臟質量/體質量×100%;性腺指數(%)=性腺質量/體質量×100%。體長與體質量的關系:W=aL;變異系數(CV)(%)=S/X×100%。其中:W 為體質量,g;L為體長,cm;S 為標準差;X 為平均體長或平均體質量或平均體高;a、b 為常數。
隨機取樣測定了3—5 月齡及8—11 月齡馬口魚共576 尾,其中雌魚269 尾、雄魚307 尾。結果顯示,雌雄間體長、體高、體寬、體質量等指標均差異顯著(P<0.05)(表1);對馬口魚雌雄平均體質量生長曲線進行比較后發現,雄魚各月齡的平均體質量均大于雌魚(圖1),且在11 月齡差值達到最大,此時雄魚平均體質量為26.26 g,雌魚為19.28 g。可見養殖期間馬口魚雌雄魚生長差異顯著,雄魚生長速度明顯大于雌魚。

表1 養殖馬口魚雌雄之間的基本生長指標①

圖1 養殖馬口魚雌雄個體月平均體質量生長曲線
用Excel 2010 軟件對各月所獲樣本基本生長指標的月平均值進行統計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養殖馬口魚體長(L)與體高(H)、體寬(D)、頭長(E)的相關性可用線性方程表示[圖2(a)(b)、圖3)],其體質量(W)與體長(L)的相關性可用冪函數方程表示(圖4)。其回歸方程分別如下:L=3.900 9H+1.537(R=0.952 6);L=5.741 D+2.911 6(R=0.971 1);L=3.212 6E+1.417 8(R=0.984);W=0.006 9L(R=0.995 8)。由此可見,養殖馬口魚的體長隨體高、體寬、頭長的增長而增長,體質量隨體長的增長而增加,其中冪函數指數大于3,表明池養條件下馬口魚的生長屬于異速生長。

圖2 體長與體高、體寬的相關性

圖3 體長與頭長的相關性

圖4 體質量與體長的相關性
2.3.1 基本生長指標及相對增長率
養殖馬口魚各月平均基本生長指標及相對增長(C)率見表2。由表2 可見,各生長指標相對增長率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其中2020 年11 和12 月馬口魚的生長指標增長緩慢,僅表現在全長(2.56%和1.87%)、體長(2.55%和1.12%)以及11月的體質量(7.59%)上,部分生長指標如11 和12月的體高、體寬以及12 月的體質量出現輕微的負增長,可能是由于11 月中旬以后水溫降低,馬口魚逐漸停止攝食導致。而2021 年3 月馬口魚在體寬(6.9%)、體質量(13.94%)上已有較大增長。4 月以后,水溫回升,馬口魚各項生長指標均表現出較高的相對增長率。4—5 月的增長主要體現在體長、體高、體寬和體質量方面,其中4 月體質量的相對增長率達到了36.91%,而6 月的增長在體寬(14.88%)、體質量(34.75%)上有較好的體現,見圖5。

表2 養殖馬口魚基本生長指標及其相對增長率

續表

圖5 水溫對養殖馬口魚體質量及體長相對增長率的影響
2.3.2 體長、體質量、體高變異系數
養殖馬口魚體長、體質量與體高變異系數見圖6。由圖6 可見,養殖馬口魚體長的變異系數為10.17%~12.1%,體質量的變異系數為32.54%~39.48%,體高的變異系數為12.44%~20.27%。試驗期間養殖馬口魚體長、體質量、體高的變異系數整體波動幅度較小,體質量的變異系數大于體長與體高。

圖6 養殖馬口魚體長、體質量與體高變異系數
養殖馬口魚肥滿度、肝體比與性腺指數見表3,水溫及養殖馬口魚肥滿度、肝體比的變化見圖7。由表3 和圖7 可見,肥滿度、肝體比整體上隨水溫的降低而降低、隨水溫的升高而升高。肥滿度在6 月出現最大值(1.80);肝體比在10 月出現最大值(2.06);而性腺指數則呈持續上升趨勢,6 月出現最大值(1.91)。

圖7 水溫及養殖馬口魚肥滿度、肝體比的變化

表3 養殖馬口魚肥滿度、肝體比與性腺指數 %
據參考文獻,一些魚類的雌雄生長速度存在差異,如金錢魚(Scatophagus argus)和光唇魚(Acrossocheilus fasciatus)雌魚的生長速度比雄魚快,而尼羅羅非魚(Oreochromis niloticus)及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雄魚的生長速度比雌魚快。此外,還有一些魚類在不同生長階段雌雄的生長速度不同,如鱖(Siniperca chuatsi)在170~800 g 時,雌魚生長速度較雄魚快,而在800 g 以上時則相反。利用雌雄魚生長速度不同的特點,通過實施生長速度較快的單性養殖,可以有效提高養殖產量和效益。本研究發現,10—12 月及3—6 月,池塘養殖馬口魚雌雄個體間的體長、體質量、體高及體寬生長指標差異顯著(P<0.05),比較雌雄魚平均體質量生長曲線后發現,雄魚各月的平均體質量均大于雌魚,表明馬口魚雄魚生長速度遠大于雄魚。因此池塘養殖馬口魚若單養雄魚可能有利于增產增效。
對養殖馬口魚各月基本生長指標總平均值進行統計后發現,體長與體高、體寬、頭長呈線性關系,且各指標在11 月份后增長速度變緩,次年3 月份以后增長速度逐漸加快。原因在于11 月份后,水溫降低,馬口魚逐漸停止攝食,增長速度緩慢。3 月份以后,池塘水溫逐步升高,4—6 月份的平均水溫達到23~28 ℃,是馬口魚適宜生長的溫度,該時期馬口魚的攝食率及攝食量均較高,生長速度較快。因此養殖生產上可通過提高飼料品質,適當增加投喂量,促進其生長。
魚類體長與體質量的關系,一般用冪函數方程W=aL表示,方程中的指數b,反應魚類在不同發育階段的不均衡性,這種不均衡性是由于魚類體長、體質量的不均勻增長導致。因此,指數b 可以用來判斷魚類是否為等速生長狀態。當指數b 接近或等于3 時,為等速生長狀態,大于3 或小于3 時為異速生長狀態。本研究中,養殖馬口魚體長與體質量的冪函數方程為W=0.006 9L,指數b 大于3,表明池養殖條件下,馬口魚為異速生長狀態,這與蘇家勛等研究的湖北三道河地區野生馬口魚b=3.073 0(雌)、b=3.070 3(雄)以及劉小燕等研究的湖南安化野生馬口魚b=2.962 6 有所不同,可能是池塘養殖環境、飼料營養與野生環境不同導致。
變異系數是衡量觀測值變異程度的統計量,反映單位均值上的離散程度。對于生長性狀,相似性一般表現為群體內同齡個體間大小的一致性。生長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群體間基因的同質性,基因的純合度越高,生長一致性越好。在實際的養殖生產中,群體的體質量變異系數越小,成魚的出池規格差異就越小,養殖效益就越高。本研究中,養殖馬口魚體長的變異系數為10.17%~12.1%,體質量的變異系數為32.54%~39.48%,體高的變異系數為12.44%~20.27%,體質量的變異系數大于體長與體高的變異系數。在今后選育工作中,研究人員可以選擇在體質量變異系數大的時間段進行選育,將有可能提高選育效率,保證選育效果。
肥滿度、肝體比在魚類生長發育中,可以作為反應魚類生存環境和生長狀況的指標,其變化受溫度的影響較大。本研究結果表明,11—12 月水溫較低,馬口魚攝食量減少,肥滿度、肝體比隨之降低;4—6 月水溫升高,馬口魚在此階段攝食量較多,生長速度較快,肥滿度、肝體比隨之升高,表明溫度是影響馬口魚肥滿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有研究表明,肝體比也受性腺發育的影響,性腺指數越大,肝體比越小,原因在于魚類卵巢發育后期,所需的各類營養物質需要在肝臟中合成,導致肝體比下降。本研究中,養殖馬口魚的性腺指數呈持續上升趨勢,肝體比在水溫與性腺發育的共同影響下,呈先下降后上升然后再下降的趨勢。本研究中,整個養殖過程馬口魚的肥滿度為1.53%~1.80%,相比較劉小燕、占姚軍研究的野生馬口魚,肥滿度偏大,表明池塘養殖條件下,有良好的水質和充足的飼料,能夠滿足馬口魚的營養需求,促進馬口魚的生長。
本研究揭示了池塘養殖馬口魚的生長特性,表明其生長狀況良好,適合進行規模化人工養殖。此外,養殖馬口魚的雌雄生長差異顯著,雄魚的生長速度明顯快于雌魚。因此,在實際養殖生產中,開展其單雄養殖,可能有利于提高產量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