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懷遠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安徽 蚌埠 233400)
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是指為保護水產種質資源及其生存環境,在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和遺傳育種價值的水產種質資源的主要生長繁育區域,依法劃定并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水域、灘涂及其毗鄰的島礁、陸域。水產種質資源是水生生物資源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承載基礎。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是對其進行就地保護的有效方法,在漁業生態保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保護區內水產種質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保護。

原農業部自2007—2017 年對全國批復的11 批次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共計535 處,水域總面積達1 560.79 萬hm。其中地處淮河流域境內有42 處,分布河南、安徽、江蘇、山東4 個省份,占全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7.85%,水域總面積達163 328.53 hm,占全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1.05%,占淮河流域面積(27 萬km)的0.60%。至此,我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已初步建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已滿足數量的基本需求。

淮河流域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均由地方農業行政部門管理,大部分都是2 塊牌子1 套人馬,同時承擔漁業漁政執法工作職責和水生生物養護工作,編制內人員少,職能多,導致保護區管理效果不能達到最佳狀態。部分管理人員缺乏水產種質資源保護相關知識,難以系統性開展水生生物物種保護工作。
水域管理涉及漁政、水利、電力、環保、國土、交通等多個部門,部門間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建立,存在“信息孤島”現象;水生生物保護歸屬農業部門管理,部門間責權交叉過多,如在保護區設置界址碑等永久性標志物時,需多部門協調,手續煩瑣,易造成公地悲劇。
隨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淮河流域保護區沿岸及鄰近水域的人類活動強度增大,特別是航道整治、水利工程建設等涉漁工程的開展,不僅影響水域生態環境,造成生態系統改變,生境破碎化,而且威脅水生生物的安全,使保護區無法發揮其保護功能。日益頻繁的人類活動、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淮河流域近40 年未開展過系統全面的水生生物資源調查。2022 年以來,淮河流域保護區加大了水域水生生物資源的調查工作力度,但這些調查工作大多零星、分散,調查規范和監測體系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淮河流域保護區“家底”現狀不清晰,已成為影響保護區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工作有效開展的“瓶頸”。

為適應“十年禁漁”形勢下保護區管理要求,管理部門自籌資金,在保護區主要生境水域安裝紅外熱成像與可見光雙視頻遠程監控系統6 座,對保護區重點生境“全環節、全時段、全天候”監控;強化執法能力建設,新購置執法船3 艘,結合保護區漁民轉產轉業,組建退捕漁民巡護隊,加強保護區日常巡護管理。
積極與涉水管理部門溝通,建立信息共享渠道,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同時與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通過兩法銜接、行刑相連、聯絡協調,進一步健全完善保護區“兩法銜接”工作機制,加大違法捕撈的打擊力度,2018—2020 年移交非法捕撈涉刑案件7 起15 人。
保護區管理部門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近3 年共協助接待科研人員40 余次;充分利用涉漁工程生態補償基金,開展保護區水生生物資源系統性、長期性監測和評估工作,為科學管護保護區提供決策依據,同時積極推進土著魚類生物種質資源庫的建設。2019—2022 年,落實水生生物資源監測資金120 萬元,有效建立了保護區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和評估體系,保護區內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高的水生生物天然基因庫得到有效保護。
統籌深度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懷遠保護區位于淮河和渦河交匯處,城區發展和保護區管護矛盾突出。為協調解決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在城區沿淮河岸帶,建設占地182 hm懷遠濱淮省級濕地公園和占地44 hm懷遠老黿塘濕地公園,集居民休閑娛樂和濕地修復保護于一體,成為城市的保護緩沖區,最大化程度減少城市發展對保護區的負面影響,并將保護區優質的生態景觀資源反哺給城市,做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著力生態補償措施的落實。為深入推進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穩定生態補償資金投入,保護區管理部門加強涉保護區工程監督管理,積極跟蹤落實涉漁工程生態補償資金,將增殖放流、生境修復等生態補償措施落到實處。2019—2022 年,落實生態補償資金832 萬元。累計投放117 個魚巢單元,總面積約3 510 m,有效維護保護區魚類的天然增殖。
